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成为社会热点。运河沿线各地都在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凸显特色的运河文化带。文章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大运河苏州段吴江区安民桥为例,对大运河古桥文化特色分析与景观营造进行初步探索,提出构想,以期为同类运河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模式,丰富运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河之一,沿线有着大量的传统古村落和文化遗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苏南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古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当下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难境地。以江苏省常州市邹区镇安基村为例,从建筑环境艺术的角度出发,根据对京杭大运河苏南段古村落的现状调查,探讨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策略,并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大运河常州段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入手,分析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指出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保护的对策,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刘紫云 《美与时代》2023,(2):129-131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丰富。依托数字化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成果的保留,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意义及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锡钰 《美与时代》2023,(2):126-128
大运河体系包括在用河道、水工设施、城镇及周边环境景观等,其中水工设施支撑着运河航运等基础功能的延续。随着对运河文化逐步深入的研究,水工设施也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梳理了大运河功能的演进,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探寻大运河扬州段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7.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特殊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经济价值。文章选取京杭大运河京津冀段为研究对象,分析运河沿岸村镇景观要素和景观价值,提出运河沿岸村镇景观特色营造策略,突出村镇与运河之间的联动性。通过对区域主题的重构、绿道系统的构建和活力点的打造,沿岸村镇能够实现文化与生态共存、传统与现代共荣、和谐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来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探索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黄金航道,更是我国的文化象征。常州在大运河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多彩多样的人文历史,包括工业文化、民间艺术、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吟诵、运河五号、龙泉印泥等。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常州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品牌意义以及景观提升意义。文章将在常州大运河价值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运河沿线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讲述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利用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灯光等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通过多种艺术符号的设计,结合运河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故事、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运河遗产,形成常州运河世界遗产段的艺术展示策划方案,以彰显常州运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大量文物古迹,富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形势严峻。仅就六盘水地区传统村落——盘县妥乐村来看,开展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恢复研究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绍兴越文化历史悠久,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立足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实际情况,在越文化范围影响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内涵、建设优势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绍兴运河园为例,分析浙东运河绍兴段景观带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景观建设途径与脉络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开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留存有丰富的运河遗产,在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封以大运河遗产为依托和支撑,通过打造运河遗产类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完善运河遗产展示内容,集中发展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彰显开封风格和开封特色,使运河遗产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大力推动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历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是将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色与诗性的山水田园景色进行结合的一种现代都市人群的文化休闲方式。文章以乡村旅游的视点介入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中,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中独具优势的是土司文化,然而在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呈现出知名度小,基础设施落后,开发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多角度发展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的相关建议,试图为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6.
秀山泥人李泥塑艺术是中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丘是一个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地方,很多民间艺术却濒临失传。保护并发展秀山泥人李泥塑作为商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商丘地区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一、秀山泥人李泥塑的基本造型"秀山泥人李泥塑"(河南柘城县李秀山,为"泥人李"第  相似文献   

17.
南宋浙东事功学派学术思想渊源探析陈国灿本文分析了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儒学渊源、“事功”思想渊源及其与浙东传统学术的关系,认为该学派的学术思想主要是在坚持传统儒家学说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前人的各种功利思想及相关理论,继承和发展汉唐以来浙东学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上海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民间信仰、黄道婆信仰与上海的海派精神两个专题的探索,论述了下列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为我国民间信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理论,因为前者的使命就是保护与传承对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而一部分的传统文化正寓含在民间信仰中。因此,我们研究保护与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忽略研究其民间信仰的源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美兰  李沛霖 《学海》2012,(5):195-202
运河与城市相伴而生,互为依存。运河营造城市经济,城市推动运河发展。近代以降,江南运河对江苏沿岸城市的经济勃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该区域的经济中心,苏锡常地区的发展,便为明显例证。近代起至抗战前,苏锡常地区的经济态势,已位居全国前列。然而,专事本题的研究,甚为寥寥。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其探索至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伴随我国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发展日益重视,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标志,作为民俗文化保护主体之一的民俗博物馆要发挥保存与保护职能以推进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文章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路径,为南京民俗艺术传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