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孔子教育性对话的言说方式与苏格拉底进行比较,首先要把握孔子教育性对话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孔子教育性对话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进行的。孔子根据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判断,以正确的行为获取最佳教育效果。其言说方式的情境化特点,充分体现了东方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 ,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一、言说的标准问题。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 ,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苏格拉底非常注意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 ,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 ,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 ,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3.
17、1 8世纪在欧洲的天主教文化和儒家学派的交往中 ,围绕着“礼仪之争”的问题 ,欧洲的文化视野逐渐形成了三个孔子形象 ,即天主教圣徒孔子、苏格拉底孔子和斯宾诺莎孔子。三个不同的孔子形象是欧洲文化在“以己度人”的视角下 ,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形成。它们可以反映 1 7、1 8世纪欧洲思想从天主教神性走向启蒙理性的脉路。我们从中能感受到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较深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试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德行」思想的现实意义徐小跃在近代东西文化交流中,孔子思想传入欧美后,学术界即将他媲美于“西方哲学之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孔子为东方圣哲,而苏格拉底是“西方孔子”。这可能与“二圣”都比较重视道德教育有关,黑格尔就曾指出他们的学...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对孔子"仁"的理解多使用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总体说是必要的,但对于深入了解孔子言说的意义仍嫌不够。本文试图以孔子说"仁"为实例,分析认识其基本内涵,并由此揭示孔子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说虽有分析的余地,但本质上还是象征性言说。作为象征性言说的仁,虽可理解为忠恕、亲亲为始的仁民爱物原则,或理解为一切全德的总和,但仍只是对人类基本处境的一种述说,其难言的一面与宗教宣道式言说一样,永恒存在。孔子言说的实质,在于将普遍宏大关涉人类基本处境的问题以每个人熟悉的方式加以提示,从而启发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孔子的教学以传授权威性道德标准为主.过程较短,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注重与学生进行逻辑辩论,过程较长;孔子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使“天下归仁”的士,苏格拉底的教学在于探知世界本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钱耕森、李仁群在《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苏格拉底从根本上实现了由自然哲学向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转变,完成了古希腊哲学的重大改造;孔子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当代科学发展与道德衰落相伴而生的现象入手,阐释了中西哲学的异同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指出中西哲学的经典范式是相通的。一方面,孔子的言论是由其弟子记录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也是由其最杰出的学生柏拉图记录的;另一方面,关于德性、学问以及知识获取方式问题,孔子启迪下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了相通的处理方式,是双方的共同遗产。作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一是德性的知识,即将德性作为其本质内容的知识;二是作为德性本身本质部分的知识。孔子的知识属于后一种类型,因而他拥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德性概念。  相似文献   

9.
董铁柱 《孔子研究》2012,(5):119-126
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互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互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研究孔门弟子的意义研究孔门弟子,对解决许多与孔子有关的学术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一)是深入研究孔子和《论语》的需要。孔子的许多社会活动,是在弟子们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要想搞清楚孔子的这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单从孔子本身往往不能解决,可是结合着对其弟子的研究,就能一目了然。如《论语·先进》中所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弟子各言其志的事,只要知道公西华的年龄,和曾皙谈话的具体内容,就可知道这件事的大体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1.
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存在于充满历史性的理解之中,罔顾理解的历史性而任意夸大理解主体(读者)自身的自由限度,必然会走向一种任意的独断。孔子不是苏格拉底,不能用苏格拉底式严谨的逻辑标准来强求孔子的人生经验总结,更不能把封建专制思想的源头归罪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四十而不惑"章或真或伪,都无损于这一经典文本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命脉中的深层力量。  相似文献   

12.
吕逸新 《管子学刊》2011,(4):59-63,68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充分展现了苏格拉底在虔敬问题上的含混,并记录了苏格拉底有关神学的两篇对话。根据色诺芬的记述,苏格拉底的虔敬体现于外在的言行,实际是对于诸神的节制;苏格拉底表面反对自然哲学的研究,实则有所保留;他以自然神学的方式论证神存在且神爱人,这一自然神学表达了对城邦神学的质疑,并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哲人面相。  相似文献   

14.
"形上之道"意味着"道"对"形"的超越,这种超越体现为对视觉认知方式的超越。《周易》作为一本"书",只能以"形"的文字方式展开对"道"的言说。孔子看到了文字的局限性,提出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问题,这意味着"形上之道"能否被言说,与"圣人之意"能否显现相关。圣人以"阴阳""刚柔"来"立象"和"立道",打开了由"阴阳""刚柔"而得"道"的可能性。《系辞》认为,以"阴阳""刚柔"为言说的根据,藉助切身的感受,言说便可以超越"形"的局限性,使得说"形上之道"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许多著述特别是在专题研究儒学的著述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进行了疏理、诠释和评价。他的许多探讨和分析,对我们今天的儒学研究,不无启发借鉴意义。一、对儒家思想及其价值作出符合近代科学意义的诠释梁启超在1915年发表的《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  相似文献   

17.
《易传》以孔子的易学观为指导,吸取《论语》、《孟子》、《左传》、《国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言说方式,提出“三陈九卦”说,对履、谦、复等九卦反复加以论述,将孔子“观其德义”的思想具体化,要求人们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防止和解除忧患的依据,对儒家人文主义易学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曾子在患病期间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恪守礼的规定,严格按等级制原则行事。同时,他们又对生命充满关爱,珍视自身的价值。孔子、曾子患病期间的表现闪耀着理性光辉,带有鲜明的礼乐文化特征。曾子把对生命的关爱扩展到形体保护,使他的理论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万代师表”,而苏格拉底虽是人人知晓的贤哲,但在受后人崇奉的程度上似乎要比孔子略逊一筹。但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建设上一样具有赫功伟勋和彼此相当的地位,他们的学说和形象均系后人整理和塑造而成。他们在表面上的受人敬重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归于他们本身所倡导的思想精神的差异(详见后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客观化方式的自然科学必然要去神话化。但人的存在是向将来敞开的历史性生存,历史科学既需要自然科学式的去神话化,又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简单地消除神话,而是需要通过一种生存主义解释来找出神话的意义,即把其真实意图还原为对人之本真生存的言说。基督教信仰和关于上帝行为的言说可以最终不采用神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