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二) 佛教各宗派的兴起问: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弘扬和传播,有哪些发展变化,又有哪些学术成就? 答: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且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因此,本文在考述隋唐时期佛教兴盛之种种原因的基础上,着重就智顗、玄奘、一行等为代表的隋唐佛教徒所翻译的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展开论述,以展示深广圆融的佛法究竟是如何推动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但须明确的一点是: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佛教推动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自身的发展都要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可以说,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已对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佛教文化的交流始终占着主导地位,推动和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从南朝以来,日本一些佛教大师和僧侣陆续来到中国,学习佛经,并把中国的佛教经典带回日本进行传播。到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大批日本僧人、留学生入唐求法、求学,一些中国高僧也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从而促进了中日之间各方面的交往和联系。隋唐以后,由于中日双方在佛教文化上都已建立和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大批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4.
在中古时代,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社会生活。通过对隋唐时期佛教流传状况和佛教弥勒信仰渊源的阐释,来分析隋唐时期弥勒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7.
佛教发生在印度,但发展却是在中国。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佛教理论。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了极盛,形成了各宗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要研究中国佛学思想,首先必须重点研究隋唐佛学思想,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佛教学所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就佛寺的历史脉络而言,该时期达到顶峰,表现在佛寺建筑和壁画创作。其壁画艺术无论以释仪像和诸经变为创作主题,还是以宗教类释仪像画,造型上突出地刻画了宗教的灵异,洋溢着对佛教法力的膜拜,在它身上凝聚着社会变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0.
三论宗是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在吉藏创立之后,就没有再在中国传下去。然而三论宗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对后世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主要宣讲佛教的般若思想。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认识佛教所讲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是佛教中的共法。三论宗的传承虽很短,但它探索了佛教般若思想,对后来的天台宗、禅宗、华严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三论宗在中国没有传播下去,它在日本却有着传承,它是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尽管后来它在日本奈良时代末期也已经衰落,而且以后它也未能振兴,但中观学的分析方法却成为日本佛学…  相似文献   

11.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主流文化。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貌与特征。13-19世纪前半叶,缅甸佛教艺术正处于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缅甸佛教艺术单尊佛教造像明显增多,样式较为统一,差异甚微;叙事性题材完全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但数量大幅减少;佛教造像中的印度教因素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以佛教艺术为主体造型风格。19世纪后半叶以后,缅甸进入殖民地时期,佛教艺术得到了自觉发展,有了新的特点,装饰变得极其繁缛,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开启了缅甸佛教艺术多元化路径,促进了缅甸佛教艺术特色的形成,装饰构件极其繁杂,造像审美风格日趋精美。  相似文献   

12.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4.
召腊定 《法音》2020,(1):50-52
自公元4、5世纪以来,佛教在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迅速发展壮大,不少西来高僧在当地弘法度众,更远乃至中国译经传道,不得不说隋唐时期东南亚诸国俨然已经成为印度佛教文化向东亚诸国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到5、6世纪,两大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在东南亚各国继续广为弘传。公元650年左右,室利佛逝逐渐在苏门答腊岛开始兴起,逐渐成为当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心。本文着重考察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天龙山石窟上承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之余韵,下开盛唐丰腴健美之风尚,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石刻宝库,反映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呈现出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艺术的一面。2021年春节,天龙山佛首的回归首秀,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  相似文献   

16.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与玄学结合,得以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形成众多宗派,并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宋代以降,佛教逐步衰失活力,与民间世俗文化混迹。佛教传入贵州在明初。明王朝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贵州省。佛教自此逐步在省内展开,但又受到全国佛教总呈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天台宗与中日佛教交流述略徐绍强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该宗也因以源自印度的《法华经》为根本宗依而称法华宗,或称天台法华宗。中国天台宗的成立,不仅影响了此后产生的中国佛教各宗派...  相似文献   

19.
<正>在“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教音乐出现后,“倡导”和“俗讲”两种弘法形式接续促进佛教音乐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南北朝时期,“倡导”将佛教音乐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唐代,“俗讲”又为佛教音乐增添了浓浓的通俗色彩。由此,中国佛教音乐得以进入鼎盛时期。佛教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逐步完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相 《法音》2000,(1):28-30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隋唐,以其崭新的风貌繁荣昌盛起来,形成了天台、华严、禅、净、密、律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大多在福建流行过,唐道宣律师所创的南山律宗就是其中之一。现将律宗在福建的弘扬,分三个时期略作介绍。一、兴盛时期律宗从中原向南传播而进入福建后,在沿海一带得到迅速流行和发展,并逐步向闽北、闽西内地渗透,一直延续至宋,尤以唐代最为鼎盛。弘律名僧辈出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在唐代,象宣一、志彦、弘则等律师就赫赫有名。据志书载,宣一律师不但精通《四分律》,而且躬履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