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大陆得以持续传播,并于20世纪末一度形成了中国的"本雅明热"。中国经济及文化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嬗变,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社会条件,中国文艺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内需",则是本雅明的文艺理论在中国得以持续传播的根本动力。本雅明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界,普遍地把它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范式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是从开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工具论、钱中文与童庆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政治诗学。通过这三种文艺理论范式的比较阐述可以发现,中国文论是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共同发展的,而文化政治诗学,正是最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当下语境的文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直接相关。今天以回溯的视角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发展与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是一致的。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形成以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其巩固与发展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文革"结束。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类本质概念及其激进的批评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马克思的早期作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首次出版以来,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发展起来了,这种传统把异化概念置于马克思的全部作的核心之中。鉴于苏联所具有的专政本性,这种传统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之中并没有得到多少鼓励,也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只有法兰克福学派的作家们、特别是H.马尔库塞和E.弗洛姆,使对于马克思思想的人道主义解释保持了活力。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诸如E.卡曼卡(Eugene Kamenka)的《马克思主义和伦理学》、I.麦扎罗斯(Istvan Meszaros)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B.奥尔曼(BertellOllman)的《异化》从学术角度所作出的解释,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人道主义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解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然而社会主义却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言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取得胜利。这与当时马克思主义未能得到广泛地传播,未能完全掌握无产阶级,未能彻底改造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强烈影响的自发心理有密切关系。进入19世纪70和80年代以后,在一批工人阶级领袖和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带给中国20世纪发展的辉煌,并将为中国21世纪的前进继续提供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领下获得的。对此,辩证地、发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很有必要。马克思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一代伟人,其思想是顺应时代、社会的需求而成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亦有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带给中国20世纪发展的辉煌,并将为中国21世纪的前进继续提供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领下获得的。对此,辩证地、发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很有必要。马克思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一代伟人,其思想是顺应时代、社会的需求而成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亦有其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回到其得以产生的时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克拉德是《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的编辑者,他明确以"人类学家"指称马克思的身份,并以此勾勒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间断"特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炮制"成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对立,并极力以结构主义肢解马克思的时期,克拉德以人类学研究统摄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以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转变描述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因此将关注马克思的视域拓展到晚年时期等洞见,可谓别出心裁。当前,重新检视克拉德关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建构工作,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晚年研究工作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评估"人类学马克思"所产生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9.
陈龙 《学海》2001,(4):204-205
用学术痛史来概括中国 2 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可能有点夸张 ,但用悲壮惨烈来加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为什么科学的、美学的文艺理论大厦始终难以建立 ?为什么百年文论史上庸俗社会学、庸俗政治学始终阴魂不散 ?为什么创造一个自由的、活泼的、健康的学术空间竟是那样之难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庄锡华研究员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的新著《文艺理论的世纪风标》(江苏文艺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中 ,他对 2 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重大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独到的阐释。80年代以来 ,对 2 0世纪文艺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变化情况,并指出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重要转向,即转向对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的研究。同时,作者图克尔指出了两种主要的研究倾向,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道德主义进行分析,二是把马克思当作宗教体系进行分析。作者则选择了另一种研究方法,把马克思思想体系纳入到西方传统的宗教和神话思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至今,流行音乐似乎已经跟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样流行音乐的传播形式也逐渐从电台、黑胶、光盘向现在的虚拟数字媒体音乐转变。在每个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设计包装的形式与材质更新成为推动其进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数字音乐时代,实体唱片的革新与发展,将对未来流行音乐市场创造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张亮 《哲学动态》2003,(5):34-35
2002年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学会和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着重就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欧、美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划界标准问题,以及“后马克思思潮”和“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范畴的合理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与哲学思考中 ,马克思在 1 9世纪进行的技术批判以及在这种批判活动中所建立的宏大理论体系 ,得到了特别关注与认真研究 ,技术批判甚至成为他们理论建构的核心和强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比如具有广泛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 ,其精神思想的核心就是技术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与行为批判。事实上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 ,技术的批判问题就被认为是马克思学术思想的灵魂。然而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思想研究活动中 ,直到今天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思想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其精神实质也缺少深…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两种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割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璀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分别体现为: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60年代以降,在回到马克思的学术潮流中,以柯亨、罗默、埃尔斯特等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从而回到真正的马克思。柯亨等人的工作,试图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公平正义、剥削等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1993年“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他试图在后现代多元异质关系中发现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共同东西。他游移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之否定性与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否定性之间,既标举前者,又不肯放弃后者;既划定两者的界限,又企图以解构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消解式阅读。一、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由于他异常的姿态(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曾受左派的批评,后来向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使他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相逢”),因此被人奉告:“你真是挑了一个好…  相似文献   

18.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日本的相关研究不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有新的突破,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其中吉田杰俊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吉田杰俊(1940~)是日本政法大学教授,知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30多年来,吉田在执教与研究生涯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思想史、战后日本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业绩中最具特色的是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一、研究的出发点和路径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20年中,吉田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作为研究重点,其时已经触及到市民社…  相似文献   

19.
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被国内学者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领军人物。[1]但国内对于其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并不多,仅有的数篇文献也只是非常简单地介绍其个别观点,并没有对他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20.
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沉睡了近一个世纪,于本世纪30年代(1932年)才正式问世。《手稿》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事件。它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