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探讨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注意偏向的影响,采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以46名青少年为被试,以负性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情绪弹性和性别的青少年在负性情绪图片颜色识别时的反应时间差异。结果发现,情绪弹性对负性情绪图片颜色识别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非常明显;性别对负性情绪图片颜色识别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明显;情绪弹性与性别在颜色识别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注意偏向效应受情绪弹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记忆偏向的情绪弹性和性别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再认记忆负性情绪信息的影响,该实验采用再认记忆测验范式,以49名青少年为被试,以负性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了不同情绪弹性和性别的青少年再认负性情绪图片时的错误率差异。结果发现,情绪弹性对再认记忆负性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明显。性别对再认记忆负性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明显。情绪弹性与性别在再认记忆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记忆偏向效应受情绪弹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1,34(3):593-597
影响青少年情绪弹性的个体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等背景变量和其他心理变量。研究对830名中学生的情绪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性别与年龄变量对青少年情绪弹性不产生实质性影响,说明青少年情绪弹性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弹性、人格特质、情绪调节能力及自我效能与青少年情绪弹性存在显著相关,并对后者产生显著的预测效应;负性情绪认知调节能力和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情绪弹性的两个主要心理变量,神经质还以负性情绪认知调节能力为中介变量对青少年情绪弹性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2):284-288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不同词性(名词&动词)的汉语双字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中性词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情绪效价强度(极端、中等、中性)对词性判断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动词的词性判断比名词难,且该难度会受到高强度情绪信息的影响而扩大。(2)情绪效价及强度对名词加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极端正性情绪易化对名词的加工,增强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而中等和极端负性情绪干扰对名词的词性判断,削弱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3)除了受到性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外,情绪效价强度效应的具体表现还受刺激类型的调制。  相似文献   

5.
黄贤军  张伟欣 《心理科学》2014,37(4):851-856
采用ERP技术分别考察了情绪判断和性别判断任务下情绪韵律的加工进程。结果显示:在175-275ms时间段,情绪韵律的加工受实验任务的调节,情绪判断任务下存在效价主效应及负性偏向,愤怒比高兴和中性诱发了更正的P2成分,而性别判断任务则无效价效应。在后期评价加工及反应准备阶段(400-800ms),两种任务下,愤怒都比高兴和中性诱发了更正的晚成分。上述结果说明,不同情绪韵律的识别存在不同的认知机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加工任务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考察了奖赏预期对人类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线索-目标范式, 分别记录了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以及无奖赏预期条件下对正性、中性和负性面孔进行情绪辨别任务的ERP数据。行为结果显示, 被试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快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的反应时, 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时快于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ERPs数据显示, 奖赏线索比无奖赏线索诱发了更正的P1、P2和P300成分。目标刺激诱发的P1、N170波幅以及N300均受到奖赏预期的调节, 在奖赏预期条件下目标诱发了更正的ERPs。P1、N170、VPP等成分没有受到面孔情绪的影响, 而额中央位置的N300波幅显示情绪(正性与负性)面孔与中性面孔加工的差异。重要的是, N300波幅出现奖赏预期与情绪的交互作用, 正、负情绪加工效应以及负性偏向效应受奖赏预期的差异性影响。正性情绪加工效应不受奖赏预期的影响, 而负性情绪加工效应和负性偏向效应在奖赏预期条件下显著大于无奖赏预期条件下。这些结果说明, 奖赏预期能够调节对面孔情绪的加工, 且不同加工进程中奖赏对情绪加工的调节作用不同。动机性信息调节注意资源的分配, 促进了个体在加工面孔情绪时的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7.
杨玲  马丽  赵鑫  张更生 《心理科学》2015,(2):482-489
负性情绪是导致个体毒品成瘾及复吸的主要心理因素。毒品成瘾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会夸大负性刺激,产生负性化偏向,提高负性情绪的唤醒度,最终导致其产生更多负性情绪体验。而当毒品成瘾者体验到诸如焦虑、抑郁、压力等负性情绪时,他们却更倾向于使用毒品来缓解或逃避负性情绪带来的不愉快体验。研究表明,毒品成瘾者这种负性情绪加工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毒品滥用所导致的个体大脑情绪回路相关脑区的受损,如杏仁核、海马、额叶等。未来研究应更进一步探讨成瘾者负性情绪加工与毒品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对戒断者在负性情绪加工能力的恢复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开展更多的关于如何改善成瘾者及戒断者对负性情绪应对方式的研究,从而更为有效抑制个体对毒品形成的心理依赖及强迫的药物渴求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修订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LEAS)对315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并从中筛选出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被试各60人,分别完成情绪面孔Stroop任务(研究1)和情绪词Stroop任务(研究2)。(1)研究1的正确率上,中性面孔最高,愉快面孔次之,悲伤面孔最差;反应时上,悲伤面孔最长,愉快面孔次之,中性面孔最短;高分组仅在愉快和中性面孔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消极面孔的干扰效应高于积极面孔的干扰效应。(2)研究2的反应时上,消极词的反应时最长,显著长于中性和积极词;高分组仅在积极词和中性词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且高分组在积极词上的干扰效应高于低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与中性刺激相比,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均对情绪刺激产生了注意偏向,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与低情绪觉察能力组相比,高情绪觉察能力职前教师不仅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还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探讨了暴力犯罪者对情绪刺激(愤怒面孔与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行为数据显示,相比非暴力组,暴力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要显著快于高兴面孔,初步验证了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ERP数据进一步表明,当目标刺激为愤怒面孔时,暴力组N2pc的潜伏期要显著小于非暴力组,说明暴力犯罪者对愤怒面孔的觉察早于高兴面孔,对负性情绪刺激更为敏感。由于N2pc的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时和潜伏期,说明暴力犯能够更快的觉察到负性情绪面孔,但并没有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出现回避模式,表明暴力犯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种警觉—回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情绪启动对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考察高、低自尊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实验二将重复启动范式和点探测实验范式相结合,进一步探讨情绪启动如何影响低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负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情绪启动对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有显著的影响。正性情绪启动对低自尊个体负性注意偏向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负性情绪启动加重了低自尊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1.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bias for positive emotional words and self-reported emotional experience.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 momentarily broadens cognitive processes, potentially allowing individuals to build an array of enduring personal resources.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 experience of positive emotion also broadens emo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ticipants included 60 health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 completed measures of psychopathology, self-reported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n emotional Stroop task designed to measure attentional bia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Results indicat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reaction times for high-intensity happiness words and self-reported high levels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low levels of negative emotions.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not present for low intensity happiness words.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s who experience high levels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low levels of negative emotion demonstrate an attention bias for positive information and, from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manner in which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cogni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以9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情绪的词汇评定和情境评定,考察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种类和道德情绪典型属性的认识。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的认识涉及情境性、导向性、批评性、赞誉性等多种情绪类别,并在总体上更容易把正性情绪词汇认同为道德情绪。在判断与评价具体情境中的道德情绪过程中,中学生更倾向把无私和有私因素诱发的情绪显著地聚类区分,从而将无私诱因视为其认同道德情绪的典型标准,这种内隐观不受其学段、性别的影响和情绪效价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刘雷  索涛 《心理科学》2018,(3):553-558
延迟折扣研究领域日益重视情绪的影响作用。本文基于三类研究取向对情绪与延迟折扣关系研究进行了回顾。情绪效价和唤醒度均影响延迟折扣,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具体情绪类型不同,其对延迟折扣影响也存在差异。除此之外,本文就情绪信息理论、情绪动机维度理论和评估倾向理论如何解释延迟折扣进行了详细阐述。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情绪影响延迟折扣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延迟折扣的负性情绪效应的干预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Empathy represents a fundamental ability that allows for the cre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 bonds. As part of the empathic process, individuals use their own emotional state to 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intensity of other people’s emotions.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two hypotheses: (1) empathy for the pain of another will result in biased emotional intensity judgment; and (2) changing one’s emotion via emotion regulation will modulate these biased judgment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in experiment one we used a modified version of a well-known task that triggers an empathic reaction We found that empathy resulted in biased emotional intensity judgment.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a bias in the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as a function of empathy for pain. In experiment two, we replicated these findings in an independent sample, and further found that this biased emotional intensity judgment can be moderated via reappraisal. Taken together,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novel task used here can be employ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  相似文献   

16.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252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100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4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3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中,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7.
桑标  邓欣媚 《心理科学》2014,37(3):601-609
旨在探究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青少年和成人对不同情绪刺激使用不同调节策略时,调节效应的差异。实验一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R-I Task)”考察了35名青少年和35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实验二进一步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分组(高唤醒/低唤醒),考察了59名青少年和59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整体而言,对不同效价和唤醒度情绪刺激采用增强调节或减弱调节时,成人的调节效应量均大于青少年,对正性情绪的减弱调节方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音乐情绪识别能力是利用音乐开展情绪调节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反映了中国人独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情绪调节和音乐治疗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是研究音乐情绪识别的有效音乐刺激。本研究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 通过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组被试各36人参加脑电实验, 考察共情能力对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的影响。脑电数据显示, 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内隐识别时, 将宫调和羽调音乐作为启动刺激, 诱发了中期的P2、N400以及晚期正成分LPC (Late Positive Component)。低共情组P2和N400成分的波幅大于高共情组, 高共情组LPC成分的波幅大于低共情组。本研究第一次从电生理层面考察了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时的神经反应差异。高低共情组在中国民族音乐情绪识别不同阶段的注意投入可能影响了其对音乐刺激的感受, 进而影响音乐情绪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