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安乐死”的道德评价问题,是现代西方伦理学着力研究的重大医学道德问题之一。西文“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本意是“美好快乐地死去”,也就是指某种安然去世的状态,后来借以指医学上的“无痛苦致死术”。伦理学所研究的“安乐死”问题,显然着眼于后一层意义。由于这个概念外延宽泛,未能区分实质上的谋杀行为和医疗上的善意措施,所以西方伦理学界一般使用它的三个下属概念,即“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害”。关于这三者的道德评价问题,在美  相似文献   

2.
我们许多人都有害羞的心理,这很正常,但如果过分害羞则有心理不正常之嫌。这些人往往因为羞怯失去很多机会,也产生了许多烦恼。羞怯产生于自信心不足。他们常常会自问一些如:“我行吗?”别人怎么看我?”等类似自我怀疑的问题,说话底气不足,动作忸怩不自然,对批评过分敏感,对赞扬常持怀疑态度。这不但影响了工作和  相似文献   

3.
羞怯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多在男女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对男性来说,害羞往往被视为一种有碍于社会交往的个人弱点,有损阳刚之美。而对女性来说,害羞则显得自然和正常,带有阴柔的美感,常常对男性产生奇特的影响,令男性更加喜欢。如果剖断一下羞怯的性心理学意义,则“害羞”这种心理现象在男女两性身上为何引起不同的社交效应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4.
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持有“对等词全等”这样的错误观念。实际上,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存在一种本质上的不对等关系,语言中词的所指内容的组成有所差别。本文将在西方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的指导下,通过探讨翻译实践中的一个例句,对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不对等现象作了分析,希望对于改正“对等词全等”这一错误观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当你初来乍到一个有陌生人的场合时,往往会觉得很难为情。你开始时甚至也许会出汗,感到恐慌、焦虑,越来越不知说什么好,直到离开此处才稍感浑身轻松些。 正是这样在任何有陌生人环境中,那种可能袭扰自身的强烈焦虑情绪,常被学者称之为“社交恐惧症”。此种情况能够在任何年龄中出现,但以在青春期出现者为最多。虽然无论男女皆可能罹患这种害羞病,但是男子的病情似乎比女性更要严重得多。 社交恐惧症的范围很广,从普通的胆怯到极其有害的偏执狂皆会造成诸如失眠、脸红、羞怯、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和不由自主地逃跑等症状。 “害羞病”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常发  相似文献   

6.
“诠释”考     
“诠释”一语 ,随着西方诠释学 (hermeneutics)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 ,而大为流行。由之而起的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注释传统的历史反思和现代性观照 ,以及中国诠释学体系的探索与建构 ,亦方兴未艾 ,有燎原之势。目前 ,不论是西方学术观念的翻译 ,还是中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化 ,“诠释”一词都具有了某种核心概念的意义 ,成了一个所谓的“关键词”(keyword)。要恰当地理解和运用“诠释”概念 ,就离不开对这一词语的语源追溯、语用脉络分析 ,以及思想史意义上的语义描述。本人不揣浅陋 ,遍翻群籍 ,将“诠释”一词的源与流 ,细加勘寻 ,罗列胪示 ,并做…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追问现代技术的本质时,提出了“座架”(Ge-stell)这一独特的术语。但是此词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指示现代技术的本质,还包括着其他丰富的含义。对于海德格尔的Ge-stell一词,我国学者有不同的中译。宋祖良先生翻译为“座架”;张祥龙先生翻译为“构架”;刘敬鲁先生和彭富春先生翻译为“框架”;孙周兴先生早期也翻译为“座架”,后来又改为“集置”。本文选用了宋祖良先生的译法,用“座架”指称海德格尔Ge-stell一词。这一方面是由于笔者习惯了这一术语的使用;另一方面是由于Ge-stell的涵义具有多重性,而“座架”在中文里没有明确的术语…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的经济伦理研究中,西方理论的影响颇为显著。但是一味借用外来理论,在中文中简单找出相对应的词语,而忽视词语背后中国哲学伦理学自身特有的语境以及与西方语境的差异,难免望文生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注重对西方经济伦理概念和理论的疏解及其与中文语境的融通,就成为亟为迫切的事情。本文拟通过对儒家语境的“利益”概念与西方语境的“interest”概念的比较,来说明这一问题。一“利益”与“interest”分别是当今中西经济伦理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在研究中人们已习惯于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但若将它们置于各自的语境来理解,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现实”概念和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反对将其“两个凡是”命题中的“现实的”改译为“真实的”,原因有二:首先,“现实”概念内涵丰富,在黑格尔体系中是指真理将要从可能性和偶然性中实现出来的一种动态过程,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追溯,“现实”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现实的学说,黑格尔试图调和现实与理想(理念)的关系问题.“真实的”译法根本无法准确表达黑格尔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一词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经常、普遍地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是很不严格的.从词源上说,“人本主义”这一中文术语的产生与对以下几个西方术语的翻译都有关系:一是“humanism”,这一名词不仅可被译作“人本主义”,也常被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单是这一名词,就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常被用来指称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后来随着这一思潮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一概念在西方代表了一种以关心每个人的权利和幸福等为核心的社会精神.但是这种理解也不足以代表该词的全面社会含义.其次,在哲学史上,对它的理解就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了.例如,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席勒(F.C.S.Schiller,1864—1937)的著作中,“人本主义”(humanism)被当作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代名词,他企图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一切理解都来自人,并与西方历史上一切形式的认知主义哲学,包括柏拉图、休漠及其它唯心论哲学截然相区分.而在萨特那里,“人本主义”(humanism)又有了与之迥然不同的崭新含义.在萨特看来,人本主义就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把人当作目的来追求,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善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即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和研究西方的形而上学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理解。对于我们中国学者来说 ,理解形而上学则至少要面对三个问题。首先是语言层面上的问题 ,其次是思想层面上的问题 ,最后还有学术层面上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不仅直接与理解形而上学的具体问题相关 ,而且关系到对形而上学的实质的理解。一语言层面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地表现为翻译的问题。翻译的问题 ,特别是一些术语的翻译 ,说到底还是理解的问题。以“形而上学”这个概念为例。我国古代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 ,形而上、下的区别一直沿用至今。借用这里的术语 ,人们以“形…  相似文献   

12.
戴继诚 《现代哲学》2001,1(3):83-86
“纯粹概念图式”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内容。“图式”一词有许多种不同译法,如“范型”、“构架”、“范式”、“图型”等,它指一种由时间表现出来的结构,但这一结构是“先验”的,它与经验的图象,尤其是心理学上的“意象”(image)有很大的不同(详下文)。康德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知性纯粹概念”如何运用到感性直观上去的问题。按照康德的理论体系,纯粹知性概念——范畴是先天的,它来源于思维主体而非经验。他写道:“先验分析论乃将吾人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首先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  相似文献   

13.
“是”、“是者”、“此是”与“真”──理解海德格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哲学中,“是”(Sein,being)与“真”(Wahrheit,truth)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概念。自巴门尼德以来,历代哲学家,特别是大哲学家,包括亚里土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我们对“Sein”和“being”的翻译多种多样,主要有“存在”、“在”、“有”、“是”,等等,其中尤其绝对以“存在”和“在”为多。我认为,以“存在”(“在”和“存在”区别不大)来翻译和理解“Sein”和“being”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十分严重,因为它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对西方人所探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meta”试析     
我们常看到读者把 metaphilosophy 译为“元哲学”,而且有的读者还解释“元哲学”中的“元”含有“基础”、“根源”、“开始”的意思,“元哲学”意指“基础哲学”,等等。不少读者这样理解 metaphilosophy 这门术语或学科,看来与我们把它译为“元哲学”是分不开的。有些读者对这种译法也有不同看法。对 metaphilosophy 究竟应怎样译才比较恰当呢? 关键问题是应如何译 meta 这一前缀。根据新英汉字典:met(a)-[构词成分]表示“位于……后”,“继……后”,“在中间”;表示“超越”,“总的”。根据《韦伯斯特第9版新大学字典》对meta的解释,除以上的意思以外,还有“更广泛的”和“超越的”意思,并举例如 metaphychology。还有一个解释说:meta与一个学科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真”能代替“真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6.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汉语学界对"clear and distinct"这一术语的理解和翻译存在较大差异,从未深入考察过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具体用法,更谈不上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在两位哲学家那里所各自具有的优先地位展开反思和批判。本文通过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的词源学考察及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具体用法的辨析,确定了二者的标准译法,探究了造成二者的优先地位发生倒转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澄清了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路先生是目前活跃在我国学界的逻辑学家,而且他在哲学上特别是哲学术语的翻译上也很有研究。比如,他对西方哲学中的“是”的范畴的研究,澄清了一些笼罩在本体论(“存在论”或“是论”)上的迷雾(1)。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将原有的“存在”改为“是”,甚至写进了教科书(当然,这一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中“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的翻译观,对《伤寒论》两种英译本中病证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并从借用西医术语,实现功能对等;调整或增补语义,力求接近对等;采用音译,达到特殊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求能为准确翻译中医病证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西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都说现在有股“国学热”;相比之下,西学不如国学那样热,人们对“西学”的概念还很生疏,误解更多。比如,望文生义地认为西学就是西方人的学问,想当然地把西学的传播等同于“西化”,简单化地把西学的主流概括为“西方话语霸权”,如此等等。这些糊涂认识已经并且正在阻碍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此,有必要对“西学”概念作理性的分析,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西学研究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一、西学是现代中国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最早的西学应该是印度的佛学,但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