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2.
藏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地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铸造了她独有的民俗现象。正如拉法格在《财产及其起源》中所说:宗教是“古代风俗的贮藏库”。在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中,几乎都与佛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放生”就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佛教民俗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参考藏、汉文献和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3.
原始道德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原始人对其生物本能的克制和调整。它来源于原始先民的精神心理与其群体社会生活的互动机制。具体包括两种生产活动的社会制约,神灵信仰的敬畏心理,自我观念的发生与发展,原始理解的能力与机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民族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化,它包括物质化和精神化。物质化是该民族改造客观世界的物界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饮食、服饰、住宅、建筑、生产工具、民间手工艺等属于物质化的内容;精神化表明该民族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认识、掌握、改造世界的创造力量的表现和发展程度,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财富,它是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化的直接产物,民族语言、字、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都属于精神化的内容。优秀的民族传统化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发挥了它特有的魅力,是构建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家新婚姻法的实行,新疆维吾尔族应再审视传统的婚育家庭观念与行为。信仰与习俗在悠久历史过程中承载、其形成演变与萨满信仰和多种宗教都有密切关联。本文认为新疆维吾尔族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古老风俗主要来自于萨满信仰,习惯法则主要源于伊斯兰教法,而后者尤为稳固。民族自治区的法治应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并施以对策,以利其在和谐社会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再度崛起的精神文化基础,而这一过程不能不以最合乎民族文化心理的方式完成。孔子的“仁”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它是对宇宙人生的总体式领悟,是不断开放并不断完善的生命追求状态;它代表了孔子对完美、至善的表达,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信仰。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境遇下,“仁”的开放性、生成性特质,使得“仁”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境遇下,通过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反思,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层的心理根源与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周围环境中所获得的品格、行为和方法,以及由此所积累起来的意识、风俗、礼仪等精神复合体。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文化的、宗教的信仰,但一个民族不可能整体地放弃自己的文化。一个文化的传人对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不仅仅是一个感情问题,这有道义基础,也有功利主义的解释。一个文化不仅仅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且是这一民族的精神生命;它不仅仅对本民族有利,而且以其批判力对其他民族也有益。它所蕴涵的文化基因是全人类的财富。所以,从特殊的文化出发,不仅是该文化传人的权利,更是他的义务;而企图用一种文…  相似文献   

8.
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账户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非替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账户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价格感知;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消费预算的研究。未来将在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研究,对心理账户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之于以色列民族、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民族一样,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因此,无论在西方抑或在中国,都有人称儒学为“儒教”.尽管儒学缺少宗教应有的组织形式、教义形式、传播形式和人格化的至上神崇拜形式,都不影响它与世界上几大宗教体系一起享有并驾齐驱的人类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开发与艺术利用本土文化库藏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资本支持。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本。(1)其以精神信仰的方式建构了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顺道达和的和谐心理,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了心理基础;(2)其所书写的忠孝节义、积德行善等道德故事,为民间社会整齐风俗提供了道德文本;(3)其全民性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仪式庆典也成为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文化纽带;(4)其艺术语言的和谐风格滋养了民间社会的和谐性灵及日常生活;(5)其泛灵崇拜神化了天人关系,成为乡土社会人物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文化 ,顾名思义指确定在我国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社会里的一种伊斯兰文化 ,是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文化。它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 ,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 ,并兼取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族穆斯林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习俗等为复杂内容的综合体① 。千百年来 ,它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已渗透这些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成为中…  相似文献   

12.
尚杰 《哲学动态》2002,(12):36-39
所谓“心理国情”指一个民族精神的潜在特质 :一方面 ,它构成了不同民族精神风貌实质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 ,这里的所谓“精神”指的并不是在“明”的意义上而言 ,比如它不是学院意义上的“理性”或者“哲学”精神 ,也不是成文的东西 ,诸如法或者制度 ,而是指精神活动“暗”的或潜在的方面 ,即人的“内心动作”。显然 ,这样的界定不太合乎我们的学术思考习惯 ,因为当我们谈到“精神”时 ,往往只是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无形中的界限 ,一套学术话语。而我们的讨论则试图把精神引导到我们的思考习惯之外。所谓“启蒙” ,就…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有过图腾崇拜,信仰过基督教、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佛教。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末年,维吾尔族才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维吾尔族的宗教意识当中仍存在着各种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宗教的影响。这些都在他们的宗教生活和风俗里表现出来,反映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较,维吾尔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土地崇拜:维吾尔族人的这个风俗习惯主要来自于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的祖先亚当是被真主…  相似文献   

14.
邵先锋 《管子学刊》2007,(2):120-12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样式,也可以称为物质文化。这个层面包括饮食、服饰、宫室、舟车、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一切人工制品。第二个层面则为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可以称为规范文化。这个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礼仪制度、政治体制、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第三个层面是指智能和精神系统,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等。应当说,这三个层面互有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边疆省份。省内25个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就佛教来说,世界三大语系佛教,即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在云甫均有分布和弘传,故称云南为“佛之齐鲁”。巴利语系佛教即市传上座部佛教,过去被称为“小乘”佛教。云南省傣族等少数民族所信仰的佛教,属巴利语系,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老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傣族100余万人口,布朗族有6万人口,崩龙族有l.3万人口,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昌族有2万人口,侗族有30万人口,部份信仰上座部佛教。他们居住在云南边睡,由德宏州到…  相似文献   

16.
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且成为与其他民族区别的标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习俗大都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并与本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条件相关联,撒拉族便是一例。婚 姻 习 俗撒拉族的婚俗,既有宗教的影响,更具很深的历史烙印。《古兰经》谕示:“你们中未婚的男女和你们的善良的奴婢,你们应当使他们互相配合。”(24∶32)穆圣强调说:“结婚是我的道路,不力行者,不是我的教民”。遵循这些经、训精神,从中亚迁来刚落居不久的撒拉族先民在当时男多女少的境况下,向就近的藏族求婚是很…  相似文献   

17.
浅谈“信仰断法”的宗教意义与现实意义李鸿鸣伊斯兰教的“信仰断法”是从信仰的高度着眼,提出的一系列有关穆斯林宗教信仰和社会行为的教法判断与条规。“信仰断法”系阿拉伯语“艾哈卡姆·伊玛尼”的意译,是根据伊斯兰教信仰原则精神,对穆斯林提出的警诫要求。它不仅...  相似文献   

18.
新行为主义伦理学说“行为技术学”是六十年代以来流行在美国及西方社会的一种用心理学论证道德行为的伦理学说。它的创造人是美国的新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斯金纳用动物实验所获得的材料来解释人的行为。他研究行为的特点是注重实证,反对假设,只描述行为的外部表现,而不考虑机体内部过程,如生理、神经、心理等过程,所以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是“没有机体的探究”。 斯金纳把他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人的行为上,把他在实验室中对小白鼠和鸽子的试验结果搬到社会生活中,提出了一个规划、控制人的  相似文献   

19.
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语言学的兴起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要揭示人类语言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它的研究领域目前包括语言生成、语言理解及语言习得等方面。它不仅对语言教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倡导精诚团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倡导的精诚团结,是以对真主的虔诚和敬畏作为核心理念和思想基础的。真主晓谕:“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3∶103)。又云:“你们的这个民族,确是一个统一的民族,我是你们的主,故你们应当崇拜我”(21∶92)。穆圣训示:“信士与信士之间的关系,犹如一座完整的建筑物,其各个不同的部分互相加固。”又说:“穆斯林就是让其他穆斯林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上得到安宁的人”。就是这种信仰与现实融为一体,以信仰为现实生活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