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存在着的万千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所以说事物即矛盾。事物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运动中,转化是一个关节点。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就是矛盾的转化。矛盾的转化,反映了事物性质的变化。 矛盾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对矛盾转化条件的研究,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组合”是从M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N个成一组,即称为一个“组合”,也就是把性质相近的事物有系统地合置在一起.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中,是很重视组合之法的.比如说,天地阴阳,变化无穷.如何把握其规律,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们用“-”和“--”两种符号,排列组合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种基本图形,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并推演开来,组成64卦,用来研究自然的变化,此法在古代军事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说,就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而言,这种简单、古老的“组合”方法无疑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形式逻辑教科书一般都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并把复合判断定义为:“由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种判断的逻辑特征就在于有条件的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如,“如果物体加热,那么它就膨胀”。我们从这个假言判断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它只是在后件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即,“物体膨胀”。而这一断定是有条件的,即以前件“物体加热”为条件。在这个判断中根本没对前件和后件各自分别进行断定。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人类认识和理解事物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隐喻是其重要的工具。"隐喻的实质是要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相似文献   

5.
本文展示了量子物理中一个状态一性质对偶关系的形式化。在性质方面,Piron证明了Piron格(最初被称为不可分解的命题系统)刻画了量子系统的可测试性质所组成的结构。在状态方面,我们定义量子Kripke框架来刻画量子系统的状态在非正交关系之下所组成的结构。而且,我们定义了Piron格之间的线性态射,并把Piron格所组成的类组织成一个范畴。我们也定义了量子Kripke框架之间的连续同态,并把量子Kripke框架所组成的类组织成一个范畴。最后,我们证明了在范畴论的意义上Piron格所组成的范畴和量子Kripke框架所组成的范畴是对偶的,这样我们就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了量子物理里面一个直观上的状态—性质对偶关系。这个形式化的对偶关系在代数结构和关系结构之间建立了联系,这将会有助于研究关于量子物理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我曾经假设并证明过广义相似原理的存在。在文献[2]中,我们还依据广义相似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体系,即相似论认识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间的桥梁是辩证的认识论。因此,它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讨论对事物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关系的认识结构。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结构,人们就能从一个侧面把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潜网”清晰地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8.
信念的目标     
人们通常把信念的目标看成是指向真理,把它看成是信念的本质的和构成的特点.信念不只是被相信的命题,而且是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心理状态.正确的、合理的信念意味该心理状态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能够在实践中起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有时会从感知事物中引起浮想联翩:或由当前的事物联想起另一事物;或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这事物的过去或有关这事物的其它情况,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比较,使人脑的思维活动得到扩展、向未知领域延伸从而获得更多创造设想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夸美纽斯说:“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就是教师的错。”一个善教的教师,必须在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习)方面下功夫,学生只有乐学,进而才能善学。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处于最佳状态,并能从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多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告诉  相似文献   

11.
人怎样反映现实世界,他怎样获得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构成了心理学的一大部分内容。人能够超出感觉经验的狭隘范围,深入到直接感知所达不到的事物本质之内。人能够透过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列宁指出过,认识的对象,当然还有科学的对象,与其说是事物的本身,毋宁说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果分析一只杯子做成的材料,那么它是物理学的对象。如果分析杯子的价值,它就是经济学的对象。如果谈的是杯子的美学性质,那它又成为美学的对象了。因此,事物不仅直观地被感知,  相似文献   

12.
事物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量的规定性。事物的运动表现为两种状态:量变状态,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质变状态,即统一物分解,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的状态。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互相斗争,引起事物不断地发生由量到质和由质到量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要“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我们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就要分析事物的矛盾,真正弄清和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会了运用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规律。例如,在当前的工业生产高潮中,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同志们普遍地注意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他们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不断努力地去提高产量。他们认为,好中求多才能真正多,好中求快才能真正快,好中求省才能真正省。无数生动的事例说明,无论做什么工作,只有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掌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真正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把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3.
新与旧     
沈承恩 《天风》2008,(1):2-4
新的事物是不是都是好的呢?不是的. "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从时间说的,一件事物过去从来没有,现在刚刚出现,这就是一件新事物.另一层是从内容或性质说的,一样东西它的性质变得更好了,就是一样新东西.中文里,这两个"新"是同一个掌.但在新约圣经用的希腊文里,两个"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14.
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当代语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著有《哲学和逻辑句法》、《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引论》等。本文最初发表在《国际哲学评论》第4卷(1950年)中,后收在卡氏所著《意义和必然》一书的第二版(1956年)中作为附录,本译文即根据此书译出。卡尔纳普在本文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语义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首先区别两类关于存在的问题,一种他称为“内部问题”,可凭经验和逻辑证明:另一类即关于事物世界自身存在和真实性的问题,他把这类问题称为“外部问题”,在他看来这类问题根本无法证实,因此是“一个没有认识内容的假陈述”,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并且用语义学来歪曲客观世界存在的问题,他说:“所谓接受事物世界只不过意味着接受某一种语言形式”,所谓“接受新的东西”“这个术语……只不过意味看法受新的构架,即接收新的语言形式”。最后他并且指出,对于使用语义学方法的人来说,决定性的问题不是关于抽象东西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使用抽象语言形式对于语义学的分析是否有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16.
在逻辑教科书中,人们通常只提到演绎反驳法和归纳反驳法,而没有论及类比反驳法。其实,类比反驳法也是论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反驳法是类比推理在论证过程中的运用。但用于反驳的类比与一般的类比推理有所不同,前者是表达过程,着重于已知的思想观点的阐发;后者是认识过程,着重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类比反驳的主要特点是:在两个或两类具有某种共同性(或共点)的事物现象中,通过某一个(或某一类)众所周知的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作类比,推出被类比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现象的荒谬性,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7.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18.
应用比较方法认识事物,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认识方法,也是社会主义辩证法分析事物的方法。各种事物,当它处在孤立状态时,难以看得清;一但把它同总体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就能认识它的真面目。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  相似文献   

19.
价值问题,始于传统认识论之内,却超乎传统认识论之外,开创了哲学价值论领域,似还将导出一门“价值认识论”来,这后一概念结构物的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形态,可能就是“审美认识论”。如果“事实认识”是人类心灵的一翼,那么“价值判断”则是人类心灵的另一翼,人类心灵是拍打着双翼在对象世界中飞翔的。然而,我们的哲学曾把这另一翼遗失了,而且至今还在“事实认识”上揣摩着它的音容笑貌呢!我们应在哲学价值论和价值认识论、首先是审美认识论中把这遗失了的另一翼找回。但本文只能就这种新的概念结构物中的核心要素即价值概念略陈己见,就教于先进。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