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敬的刘教授: 我们欣悉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和《周易研究》杂志公开出版发行。又欣悉您走马上任“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和《周易研究》杂志主编。如此进展表明,中国今天的《周易》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于这些进展,我们热切地希望和帮助您立足于国际水平,探讨有益于中国国内和国外学者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苦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一九八○年五月,我出差去北京。因久慕先生高风,遂专程拜访了苦禅先生。苦老听说我是搞《周易》的,特别高兴:“好、好!我是个杂家,什么都爱弄。除作画外,还喜欢武术,京剧。我也喜欢《易》。但《周易》知道的人不多,这可能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原因吧?”说罢他笑了起来。“《易》是三玄之一,又是最高的数理哲学。不仅搞哲学的要研究它,就是搞文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的人也应研究它。我们作画的更要研究它!”“作画何以也应研究《易》呢?”苦老从座位上霍地站起,身子极为轻捷:“《周易》讲阴阳刚柔,作画之道何尝不是如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一部商末周初占卜之书,它包含了丰富的原始观念。在现存典籍中,它被称为中国思想的源头。以后,儒、道两派从《周易》思想里吸取养份加以发挥创造。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他的思想受《周易》影响是明显的。他比之于儒家更能体现《周易》的精神。这  相似文献   

5.
本刊主编答香港中通社社长郭招金先生问不久前,刘大钧教授到香港访问,香港中国通讯社社长兼总编辑郭招金先生就有关大陆《周易》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专访了本刊主编刘大钧教授,现据采访记录,整理发表如下。问:人们经常谈论,中国近十年来出现一股《周易》热,您是否认...  相似文献   

6.
屈万里先生为"当代中国经学第一人"。屈先生的经学研究以《诗经》《尚书》《周易》研究闻名。尤以《周易》研究创获最大。屈先生的《周易》研究的主要贡献是:(1)它是传统旧学与当代新学兼融的典范;(2)他的研究反映出近代学术由疑古到释古的努力。所以,他是当代学风的吸收者、创始者;(3)他开启了新的治易方法与园地,但它只是起步,而不是结束,正待后学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光地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更是闽学界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为官清勤自历,治学严谨精微,为时雅望。作为一代鸿儒,李光地不仅精通孔孟之学,而且广涉经史。在《易》学领域,李光地是继朱熹之后的又一位思想深邃的专家。他撰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周易观象大指》、《易义前选》、《周易折中》等书。数十年中,他既潜心研讨作为“正传”之《易》学,又审慎地发掘作为“别传”的《易》学之秘义。李光地在《易》学中的创获颇多,本文拟就其《周易折中》及《周易参同契注》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8.
从《易经》与《论语》中看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及其现实意义李文炳写此文前,把我的观点提出:我同意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关《周易》是文王、周公、孔子编写的。从宋代欧阳修提出《易经》中“传”有“子曰”而不应是孔子自己写的,是所谓“讲师”借孔...  相似文献   

9.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门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周易》和中国书法的内在关系:一、《周易》意象思维对汉文字起源的启示。二、《周易》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周易》的变化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第四篇 《周易》与传统文化 一、《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周易》热除了热衷于从那张易图中发现什么科学奥秘之外,就是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历史地位,把《周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甚至今天也是最重要的书。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不理解《周易》就不能写好与理解好中国哲学史。以往之中国哲学史研究,由于对《周易》及汉代易学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了对中国哲学史之重要思想的系列错解。对此,我们以对《老子》第四十二章、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二程思想和朱熹《仁说》的解读需要深切把握《周易》及汉代易学思想为列,指出冯友兰、牟宗三、劳思光等诸先生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缺失。新时代应该有新的真正能够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正确解读《周易》经传及其发展史是成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最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以思想精深、逻辑严密、议论独特而著称于世。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稍一留神他的思想体系人都会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的许多学说、范畴都渊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对  相似文献   

14.
信息数则     
北京图书馆举办《周易》讲座由本馆文献展览组举办的《周易》系列讲座7月11日在本馆文汇堂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周易》研究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伯昆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余敦康、副研家员李申担任主讲人。 7月11日,朱伯昆先生在他主讲的“《周易》研究中的问题和方法”中对“周易  相似文献   

15.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张其成《周易》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精髓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周易》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有着重大的、多层面的影响。要恢复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文化,唯有在完成以《周易》思维模式为...  相似文献   

16.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刊曾分四期连载高桂芬同志的“《周易》研究论文索引”,很受读者欢迎。日前,本刊主编又收到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职副教授林庆彰先生寄来的由他主编的《经学研究论著目录(1912~1987)》(参加编辑的人员有李光筠、张广庆、陈恒嵩、刘昭明四先生),此目录搜集广博、全面,分类亦比较精细、合理,甚便读者。为此,我刊自本期起,将连载其中的“《周易》研究著述分类目录”(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18.
宋代学者朱熹的易学研究不囿前人之见,认为孔子的《易传》是"孔子之易",程颐的《易传》是"程氏之易",均有别于"文王之易"。他不迷信权威,读易务循正经,所著易学著作,亦取名《周易本义》;在给学生讲易时,详析前贤解易之弊,要求先从读《周易》原典开始。他治学态度诚实,虽然对《周易》本义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但是面对学生提问,常作"不可晓"的回应。但他执着于《周易》本是占筮书、卦爻辞本为占筮所用的观念,在释读有些爻辞时难免为其牵累,反而有违文王本意。这是朱熹在《周易》研究中的一个失误。  相似文献   

19.
论《周易》的“人道”观梁韦弦我这里所谓《周易》之“人道”观,即指渊源丁《周易》经文所包含的社会思想、由《易传》明确揭示而形成的中国古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法则的认识。这一“人道”观用《易传》的说法来表述就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以仁与义为维持人类自身正...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与当代企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与当代企业管理姚伟钧《周易》是中国儒家群经之首,是中国先民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这部神秘的经典里,作者运用卦象这种高度概括、浓缩的信息符号,在论证宇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