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昭君 《天风》2002,(10):38-39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神把这被造物交给人来“修理看守”。地球的主人是万物之灵的人。上帝给人的使命是维护地球母亲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享用一切,但必须尽心看守一切。神把这个光荣的环保任务交  相似文献   

2.
有一个时期,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些人,曾持这样一种主张:在一个推理中,如果前提是假的,那么,这个推理也就是不正确的,即是有逻辑错误的。经过了多次反反复复的讨论,这种主张已不多见了。但是,改头换面的类似的看法,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比如,有一本专谈怎样纠正逻辑错误的小册子,就专节举出了以下的一些所谓“判断不恰当的逻辑错误”: 1.“特称”误用为“全称”。例如: (1)凡新诗都是不押韵的。(2)一切战争都要反对。(3)我们国家的每个人都是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則”的。2.“全称”误用为“特称”。例如: (1)有些金属如金、银、铝、铁  相似文献   

3.
外刊学论     
希马:“对一切构成问题的对谁也不是问题:实体二元论、物理主义与身心问题”(Himma,K.E.,“WhatIsaProblemforAllIsaProblemforNone:Sub stanceDualism,Physicalism,andtheMind BodyProblem”,AmericanPhilosophy Quarterly,Vol.42,No.2,April2005)实体二元论既是本体论,也是心的理论。作为本体论,它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可以被示例化(instantiate)的存在: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这两者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存在。作为心的理论,它认为人是由物质的肉体和非物质的精神构成的,两者可以产生因果性的相互作用。今天,实体二元论在心灵哲学和认…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这里提出“人体资源化”的概念 ,就是试图以之来概括新技术条件下 ,人体器官、人体遗传信息的资源化等已经存在的领域 ,并探讨它的一般的伦理策略 (以期在未来的时间里构建一个较为一致的“人的资源化”理论 )。因为它的思辨性 ,也可以用来涵盖尚未出现的人体其他方面的资源化问题。1 现代社会中人的资源化及其形式“资源”一词 ,就其表面的意义而言 ,是指某种可资利用功能属性或实体存在。人作为一种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结合的二重性存在 ,总是对社会或个人有着某种特殊的功利价值 ,因此人的一切形式的活动与存在 ,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与人的意识活动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每一进步和成果的取得都与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不开,都是意识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物化。由此出发分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存在,即各自都不能游离于对方而孤立存在。脱离社会意识的“存在”不能称为“社会”的存在,脱离社会存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陈志尚:对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是人性在对象性活动和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现。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三点特别重要,即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对自由的追求。 二、要全面地理解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性。现在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极端夸大实践的作用(所谓“实践本休是存在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存在对人来说都无从谈起”……甚至公然说是人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界,等等),夸大非理性、无意识甚至本能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性在人的主体性中的地位。必须重视研究情感、意志、直觉、  相似文献   

7.
“我们来自安拉,都要回到他那里!”死亡是今生的结束和后世的开始,任何人不可避免。真主说:“凡有气血者,都要尝死亡的滋味,我以祸福考验你们,你们只被召归我。”(21∶35)“顿亚”(今世)作为“艾洛挖哈”(先世)的考验场及“阿哈来台”(后来)的栽种处,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非常暂短。一切个人的权威、尘世的荣华,在生死弥留之际,统统成了过眼烟云,无一物能带到后世。唯有毕生的言行、自身的操守,在“给衙麦台”日(复生)成立时要加以清算。真主说:“每个人对自己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被尊奉为正统的科学哲学,而今其影响已衰微.什么东西使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呢?预设前提.逻辑经验主义纲领的核心就是,通过理论-观察的区分来说明“理论术语”是如何以“现察术语”为基础并得到解释的.理论-观察的区分在逻辑经验主义纲领中具有三种哲学功能:(1)充当意义标准:一切有意义的概念或术语都是从经验中获得意义的;(2)充当评价标准: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陈述都要参照经验来判断其真与伪、可接受性与不可接受性;(3)充当选择标准:一种“中性的观察”就为比较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依据这种比较选择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三种哲学功能都以一种“意义不变性条件”为前提,即假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概念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被使用得最多的概念之一。从记者们敏锐的评论到政治家庄重的宣言,从各种各样的学术著作到措词谨慎的外交文件,无不频繁地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广泛流行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但马克思并不是它的最早使用者。意识形态的历史可以回溯几千年,然而这个词的诞生还不到二百年。18世纪末,一群被称为“意识形态学家”(jdeologue)的法国哲学家杜撰出了“意识形态”(jdeologie)这个词。这些人追随洛克和孔迪亚克,拒绝传统哲学中用本体论统一一切的做  相似文献   

10.
高牧 《天风》1994,(5):7-8
万事令人厌烦? “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传1:8) 万事怎么会引起厌烦呢?对这个问题我们很可以研究一下,去寻找寻找它的根源。我们从传道书中知道,追求以个人为中心的生活,只能导致“厌烦”和虚空,“老我”的确不是一个好东西,他的目的和欲望永无止境。从“老我”出发,是愿意一切都要按我的意见,顺我的计划,达我的目的,对我有益处等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2.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3.
夏新穗 《天风》2007,(9):2-4
基督不是以色列人私有的财产,更不是西方教会的“专利品”,基督来为要拯救全世界那些愿意真诚悔改的人——以色列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神从列邦中所拣选出来的,他们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民23:9),圣经因此称他们为“选民”(太24:22),“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然而,因为他们弃绝了神的儿子耶稣,不承认他是基督,并且将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救恩便临到外邦人”(罗11: 11),“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太8:12)。以色列人迫切盼望基督来,甚至“百姓指望基督来的时候,人都心里猜疑,或者约翰是基督”(路3:15)。既然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一词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经常、普遍地使用的一个术语,然而,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含混的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往往是很不严格的.从词源上说,“人本主义”这一中文术语的产生与对以下几个西方术语的翻译都有关系:一是“humanism”,这一名词不仅可被译作“人本主义”,也常被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单是这一名词,就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它常被用来指称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后来随着这一思潮的发展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一概念在西方代表了一种以关心每个人的权利和幸福等为核心的社会精神.但是这种理解也不足以代表该词的全面社会含义.其次,在哲学史上,对它的理解就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了.例如,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席勒(F.C.S.Schiller,1864—1937)的著作中,“人本主义”(humanism)被当作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代名词,他企图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一切理解都来自人,并与西方历史上一切形式的认知主义哲学,包括柏拉图、休漠及其它唯心论哲学截然相区分.而在萨特那里,“人本主义”(humanism)又有了与之迥然不同的崭新含义.在萨特看来,人本主义就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把人当作目的来追求,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善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即  相似文献   

15.
黄幸平 《天风》2018,(12):39-39
人离不开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认识、了解光吗?都见过真光吗?我们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能一直有光相伴,直到永恒吗?我们来看几处圣经经文,我念给你听:“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l:9)“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耶稣是世界的光。  相似文献   

16.
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极为重视对交往的历史形式的考察。因为,它一方面与生产力直接发生着关系,“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方式上体现着人类特性“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个人现实的本质规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理论上说,只有弄清楚交往的历史形式及其发展变化的深刻根据,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具体阐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趋势,展现人的自主活动和全面发展。在此,本文不避粗浅,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7.
诵《圣经》、读书刊、看报章、或去散散步,都是机会,可以默想,可以短祷,如觅瑜玉,如找珠玑;既可用以育己,又可用以勉人。这个想法根据于《圣经》本身的话语:“天地……万物都是你的仆役”(诗119:91)。凡是追求的信徒和献身的牧人,都可采用此法,寻觅佳句、箴言、妙语,积累属灵财富。这对于一切事奉主的人,即或到了耄耋之年,仍旧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雪花的启示     
赵明冬 《天风》2006,(5):43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20:24) 人生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是苦?还是乐?更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人们却可以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喜欢看重一切,有的人常常看淡一切。有的人喜欢开开心心,有的人不免悲悲凄凄。有的人想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想为别人做事。有的人忙碌一生,结果都不知道为何而忙碌。有的人具备着良好的思考能力,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对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同志不满意已有的关于实践的定义,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观点。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哲学教材和哲学词典中的实践定义 1、哲学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实践定义有如下两个:(1)实践是“人类有日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