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要评介的是阿斯穆斯为《哲学百科全书》第5卷撰写的费希特词条.在这个相当长的条目中,他一如既往,阐述了知识学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演变,阐述了费希特的认识论从强调理智直观到绝对唯理论的演变.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个性解放为背景,他揭示了费希特哲学的真谛,指出“自我概念,它所设定的活动概念以及由这种活动产生的各个原则的辩证发展是费希特哲学的中心”(第374页).作者对于自我的能动性和发展的学说,对于对立面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综合统一的范畴推演方法,都有言简意赅的述评,而且指明了它们对早期谢林、黑格尔以及浪漫派发生的巨大影响,高度评价了它们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作者的分析是十分细致的.例如,在谈到黑格尔对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严格限制理性研究的范围,然而,他所确立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却试图扩展这一范围。任何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努力都必须首先研究费希特早期所处的哲学背景,从而使我们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目的和方法给出更好的解释,并对有关康德哲学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合法性困惑给出更丰富的解答。费希特的知识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转变,在回应关于康德哲学的早期争论和危机时,他把先验研究转变成辩证的范畴理论,这种理论展现出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深刻统一。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严格限制理性研究的范围,然而,他所确立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却试图扩展这一范围。任何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努力都必须首先研究费希特早期所处的哲学背景,从而使我们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目的和方法给出更好的解释,并对有关康德哲学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合法性困惑给出更丰富的解答。费希特的知识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转变,在回应关于康德哲学的早期争论和危机时,他把先验研究转变成辩证的范畴理论,这种理论展现出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深刻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费希特哲学课题组于1989年10月7日邀请院内外学者齐良骥、钱广华、王玖兴、叶秀山等14人在哲学研究所举行了“从康德到费希特”的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从费希特哲学的形成来看康德与费希特的关系。费希特哲学课题组负责人梁存秀教授主持了会议,并首先作了题为“费希特哲学的形成”的专题发言。他认为,费希特的哲学即知识学最初形成于1793年冬季。1792年,舒尔策匿名出版了《埃奈西德穆》,批判不久前莱茵霍尔德在其《基本哲学》中阐述的观点。舒尔策和莱茵霍尔德的争论对费希特  相似文献   

5.
М.布尔  沈真 《世界哲学》2006,6(6):93-98
R.劳特(ReinhardLauth)教授从1957年开始编辑的《费希特全集》掀起了国际哲学界的费希特复兴。费希特体系的核心是要求哲学家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以理性塑造新的自我和新的时代。仅仅从黑格尔追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教条主义的;只有从包括莱布尼茨和费希特在内的全部古典德国哲学出发,深究这一来源,才能克服这种弊端。  相似文献   

6.
在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的"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的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的自我意识的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的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的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的传统哲学的阴影,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的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的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困难并超越了旧的哲学问题域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费希特课题组于1991年6月20日与21日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费希特哲学思想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梁志学与李文堂合作,以“1794—1804年知识学的方法论问题”为题,作了发言。他们指出,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不象黑格尔在其《哲学史演讲录》里描绘的那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形态。从方法论方面来看,这种发展过程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1793年至1794年知识学建立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1794年发表的《评(埃奈西德穆)》表明,费希特在1793年冬季已经认识到:康德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坚实的,但没有把各种内容整理成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赖因霍尔德想从一个最高原理出发,把康德哲学重建为一个严密的体系,但他所依据的最高原理却是作为理论理性的“意识命题”。与此不同,费希特认为,据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最高原理只能是作为实践理性的本原行动。1794年发表的《论知识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自由,无论是对卢梭还是对费希特,都是其理论的内在追求和预设,并且被赋予最高的价值。然而,由于各自论证的理路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卢梭注重情感与心灵的直觉,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取决于人们之间内在情感道德的齐一性;而费希特则秉承启蒙传统,要求理性的查审,认为理性个人之间的交往才是国家的真正基础。他们虽然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但诉诸不同的理论运思方法,故导致了极为不同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9.
自由,无论是对卢梭还是对费希特,都是其理论的内在追求和预设,并且被赋予最高的价值。然而,由于各自论证的理路不同,结果便大相径庭。卢梭注重情感与心灵的直觉,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取决于人们之间内在情感道德的齐一性;而费希特则秉承启蒙传统,要求理性的查审,认为理性个人之间的交往才是国家的真正基础。他们虽然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但诉诸不同的理论运思方法,故导致了极为不同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著作翻译与研究近况珍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费希特课题组于1993年7月27日举行了工作会议。应邀参加者,有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该课题组的同行。课题组主持人梁志学就他们的工作做了总结。关于《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的编译,卷一已经出版,卷二看了清样,卷三即将交稿,接着就要编译卷四(1800-1806)。编选的标准是有助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译文要求做到准确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有些破题注写得还不很令人满意,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关于费希特哲学的研究,已经出版的是梁志学著《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和谢地坤著《费希特的宗教哲学》,目前进行的是梁志学《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谢地坤《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和沈真《费希特在当代》,准备进行的是对费希特的知识学及其演变、道德哲学、法权哲学、历史哲学、教育思想和柏林时期的著述活动的研究;欢迎青年哲学家参加这项工作。工作程序是"先翻译、后研究",因为德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译过代表作与看过代表作的差别会在研究成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与会者对费希特课题组的工作发表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关于这项工作的意义,董谊思说,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11.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哲学是从自我的本原行动出发的,主体的绝对能动性是知识学用以说明一切知识的依据,由此确立的最高原则是人的自由原则。然而,费希特对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是在道德实践领域)的高扬是从"脱离了自然的精神"片面地出发的。在这一时期费希特的思想中,一切存在、客体都不过是意识的对象而由人的认识能力加以规定。费希特哲学思想的致命弱点也恰恰就在于此。在"无神论事件"及外界的批评下,费希特开始反思知识学的基础或本原,进一步探寻自我或本原行动的实在性的根据。这就导致了费希特哲学向宗教的回归。这在当时对德国哲学及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康德关于“实践”的概念的言论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两类实践(技能、道德)的学说。技能实践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道德实践属于实践哲学,它建立在自由概念上面。康德主张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强调德性比知识重要。康德的实践概念的第三层涵义是“法权的”,简单地说,“法权的”涉及到所有权的自由(法权)是否被承认为原则。康德的“实践”的概念的第三层涵义为后来的费希特所发挥,为黑格尔所总结。目前国内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认为,实践是解决主体、客体统一的关键。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这一概  相似文献   

14.
纪念费希特《全部知识学基础》发表200周年研讨会纪要郭大为该会是5月18日由王玖兴、梁志学教授组织召开的。16位哲学工作者出席并发言;沈真和郭大为分别做了专题报告。沈真在题为《费希特和马克思》的报告中认为,已有的哲学史研究很少涉猎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诺瓦利斯在《费希特研究》中系统地梳理了费希特早期知识学,在接受自由“自我”概念的同时,他质疑“本原行动”的原初性,强调“感情”和“想象力”在自我概念中的重要性.自我(或自身)概念提供了考察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哲学理路,提供了浪漫主义对启蒙的接受与批判的根由所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中隐含的暴力因素,以及工具理性对世界的合理化祛魅,对人的感情和想象力的销蚀.但是浪漫主义并不是反理性的,他们与批判和反思启蒙者一样强调启蒙主体间的对话性,视自由为使命,试图通过内在自治的教育(Bildung)达到真正的启蒙.从而论证,有关浪漫主义反理性、反个人主义、是保守主义和极权代言者的说法是草率而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交往学说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费希特主体间性的相互承认到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相互承认,再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可以大致梳理出一条思想脉络。费希特从主体的自由效用性先验地演绎出主体间性,论证了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间的相互承认构成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黑格尔则从更加辩证的和现实的视角提出市民社会中人们在劳动、财产、交换和契约中达成相互承认。最后,马克思在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承认理论基础上,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学说,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的异化形式。  相似文献   

17.
费希特在勾画他的知识学时,特别是在考虑法学和道德学时,碰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法概念和道德概念的实在性缺乏推演,所有的说明都把我们已具有这种概念假定为事实。”不仅如此,康德的经验概念甚至根本不允许有个人的经验。康德认为,我是通过道德规律与其他理性存在物发生关联的。“但理性存在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苏联对费希特的研究,与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研究相比,显得相当落后.在60年代以前,有关费希特的研究并没有什么专著.我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一些凤毛麟角的论文.不过,在60年代以前发表的哲学史论著中,也有评述费希特哲学的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斯穆斯的《近代辩证法史纲》(莫斯科与列宁格勒1929年,1930年再版)和Т.И.奥伊则尔曼在《哲学史》第2卷(莫斯科1957年)中撰写的费希特部分.阿斯穆斯如实分析了费希特哲学的演变,认为费希特在《人的使命》(1800年)里已经发现主观唯心主义的危机,认识到自己以往的知识学破坏了它本来要确立的东西,取消了决定个性的存在,变成了概念游戏,因而道德职责也变成了幻想.于是他把知识学作了一项重要修改:自我凭自己思维活动并不能创造整个经验世界;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自我与绝对自我两个涵义,在思维中派生其他自我的并不是经验自我,而是绝对自我,即绝对思维.这就说明,费希特的知识学已经由主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包含着他在存在论和方法论上的独特主张,是其成熟时期哲学体系的真正基石.雅可比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及其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对黑格尔的理性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耶拿早期的《差异》一书中,黑格尔表明,包括康德、费希特在内的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将存在的根据和世界的可理解性归根于一种通过否定差异和矛盾...  相似文献   

20.
这是梁志学同志所著《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一书最后一章的标题,也是作者对费希特青年时期所追求的理想的概括。费希特的这一伟大理想并非一般空幻的浮想,而是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的。作者所评述的五篇论著,都是费希特在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某地开展之际写作的,可以说,每~篇都是对法国大革命所作出的哲学回应,费希特青年时期的伟大理想就是从这种回应中产生的。作者之所以在每一章中都把费希特的原作与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现实紧密地具体地联系起来,正是为了贯穿这一基本指导思想。作者的这一指导思想和写法,寓意深远,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