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田 《道德与文明》2017,(6):108-113
当代美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一书中认为,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正义"问题。一般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是实现正义的理论,这是用黑格尔的正义观来理解马克思,因而是不成立的。因为黑格尔正义观的前提是私有制,即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观。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正义观进行了批判,认为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因而"正义"不再是私有制下的法权概念,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正义"问题。其实并不像布坎南所理解的那样,共产主义虽然不包含法权意义上的正义观,但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正义问题。在非法权的意义上,"符合社会性的人"是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博大的思想体系中,正义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理论,也是一个引发诸多争论的焦点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乔恩.埃尔斯特(J.Elster)于1985年出版的《理解马克思》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该书中,埃尔斯特对马克思哲学中的剥削、自由和正义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由此引发的问题是,这一解读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背离,还是向马克思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论的争鸣持续半个世纪,其中关键在于,马克思认为"正义"是一个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价值主张,还是一种规范性道德观念。回到马克思论述正义问题的原初语境,研读其中关键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和隐性思路,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论的实践逻辑。以此回应时代的需要,以"事实-价值"的辩证法呈现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问题域,是解决当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必要探索。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三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孙亮 《哲学动态》2015,(2):34-40
马克思的法律思想与自然法学说的关系在当代有不同的看法,分歧的关键是在什么背景下理解法律。马克思区分了事物化与物化的概念,现代法律不应是物化背景下的财产权为基础的体系,不应以此批判当代社会中盛行的物化基础上的正义、公正等。但也不应抛弃物化的积极意义,而应确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后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7.
林育川 《哲学研究》2013,(1):24-30,127
分析马克思主义对正义理论的探讨最初从争论马克思是否谴责资本主义社会为不正义开始,大致时间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后持续发展。后来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论题,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对马克思正义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这一工作一直延续至今。通过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正义观的争论表明,马克思对于正义问题的理解已经跳出现代政治哲学视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探讨正义问题的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论》的正义观成为重新阐发马克思现代政治批判思想的重要切入点。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的区分为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正义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正义从一个道德二元抉择问题转化为政治经济学问题,从根本上瓦解了现代性正义理论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而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危机的同时,开辟了一条超越现代"道德政治"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9.
艾伦·布坎南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既有基于法权的内在批判,又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外在批判.他以此反驳了伍德一方断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观点,又批驳了胡萨米一方辩称马克思以外在于资本主义的正义原则去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认为正义、权利等法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是一种缺陷性的、补救性的价值,是一种意识形态,且不起主要的革命动机的作用.应该说,布坎南的诠释在融通、综合双方的理论优长上是较为成功的,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上,虽不如伍德的立论激进,但在理论旨趣上却表现出“既捍卫历史唯物主义,也拯救正义”的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正义的兼容关系,不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陈述性问题,它的证立需要得到文本、逻辑和哲学精神的可靠支持。考诸经典文本,道德、正义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有丰富的文本依据;考察逻辑方法,道德、正义是马克思惯用的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老道运用;探赜哲学精神,道德、正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三维兼容。马克思与恩格斯并不是冷酷无情的理论家,而是兼具缜密思维的理论家和崇高道义情怀的伟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1.
一居住地的分化与隔离及其非公正性后果空间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尤其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批判而对人的空间实践方式所进行的探究,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对空间及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对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 90年代 ,随着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大规模改革浪潮的出现和前苏东的剧变 ,自由、平等与正义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变迁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 ,亲历了历史剧变的前东德学者面对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 ,并开始从理论上对自由、平等与正义问题进行思考。这一思考反映了时代问题。从历史背景来看 ,马克思没有专门对这些观念从理论上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实际上蕴涵着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传统社…  相似文献   

13.
徐长福 《现代哲学》2005,1(1):11-17
“汉语马克思”,指用汉语书写的马克思,已存在一个世纪了。此间,马克思主要被看作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个学者。马克思主义也主要被看作意识形态而不是学术思想。但事实上,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学者,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时,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也首先是一种按照学术规范取得的学术成果,然后才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如何,学术品质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的学术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汉语马克思的第二个世纪首先应是一个学术世纪。  相似文献   

14.
正义概念一直是政治理论家最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柏拉图起就是如此.在当代,正义理论依然是当代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流话语,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其鲜明例证便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但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眼里,"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令人关注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罗尔斯的正义概念让人着迷并令人钦佩,但它不合时宜而且抽象深奥,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最易于理解的理论家,他追求概念的清晰明了"(《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第326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具有的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中国学者在进行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时,更是不能不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5.
正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学界围绕"塔克—伍德命题"而展开的讨论貌似呈现了一个矛盾着的马克思和矛盾着的马克思正义论的形象。在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调语境"中,马克思正义观的本真面貌得以呈显。具体说来,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了根基于生产领域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质正义。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对正义问题的哲学省思,还从经济学的视角展开了对正义问题的批判性阐发。他通过对工资问题的经济学解释而揭开了平等交易的"幻象",通过对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化呈现而交出了劳动力受剥削的"铁证",通过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深层解剖而洞悉了资本主义虚假正义的"根由"。正基于此,马克思完成了对超越性、批判性的"高阶正义"的理论期许和擘画。总之,《资本论》及其手稿呈现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正义观,它堪称马克思的"正义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正义"论题源于罗伯特·塔克的"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论断,经艾伦·伍德的进一步阐释,被学界合称为"塔克-伍德论题"。伍德的阐释虽是对塔克论证的完善,却未能克服其内在紧张:一方面指认正义的意识形态特性,论辩马克思对其拒斥与批判;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性解释诠释马克思的正义标准,并以之论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正义的。伍德阐释的不足在于抽离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精神。它反映了英美激进左翼学者在马克思文本理解上的教条主义倾向。这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要警惕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热潮是由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引发的.从立场上看,主要有"马克思反对正义"和"马克思赞成正义"两派,议题涉及正义价值的来源问题、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问题、道德现实主义问题、道德改良主义问题等.在争论中,虽然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现作出了合理客观的评价,但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西学立场来看,英美学界实际上是想借助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为新型的资本主义良序社会扫除障碍.所以,由这场争论带动的正义问题研究,从程度上讲,尽管很深入,但却不彻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长久以来被有失偏颇地定义为一种蔑视人类价值的陈词滥调。事实果真如此吗?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领军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针对当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进行了批驳,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伊格尔顿以马克思捍卫人类价值为基本立场和理论出发点,并在政治、人文和经济领域一一回驳,阐明了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还原了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焕发着新的活力,成为人类价值坚定的卫士,为全人类不断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19.
王新生  李琛 《哲学动态》2023,(6):5-13+126
当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热点,其中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与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马克思是否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伍德以“中性”立场和“脆弱性”概念为核心重释了资本主义剥削,将剥削视为无涉价值的客观事实,并据此提出“马克思不主张剥削是非正义的”。伍德错误地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内置于西方早期现代哲学传统,抽除了马克思剥削概念的价值意涵,因此既未能把握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全部意蕴,也误解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一错误的根源在于,伍德摒弃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方法,未能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下理解马克思剥削理论与正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人们往往从分配正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这是按照康德—罗尔斯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正义理论的。而黑格尔法哲学所关注的是共同体中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承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正义理论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今天,我们在建构正义制度的时候,也要关注每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