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针对中国文化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而卓越的探索,毛泽东主张用新的实践和时代精神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革命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批评了梁漱溟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认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原则,才能正确把握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坚守中华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东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东方世界的日渐发展正在使世界格局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正在迈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中国,如何打破近现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更好地呈现和审视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古老东方文明的发展历史、精神内涵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与价值,推进自身学术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以服务国家发展战  相似文献   

3.
老上海是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中心,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号称"东方巴黎"。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资本的进入使上海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洋车、洋房、洋火等"洋"物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娱乐形式深入到国民生活各个部分,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摩登"文化慢慢地把这个城市变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一个联络中国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老品牌的形象也慢慢地"摩登"化,纵观上海老品牌的形象发展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单元到多元的不断变化前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与齐文化张福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延生在东方中国的大地上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既有理论渊源,又有革命实践;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历史遗产的总结发展。作为以尊贤尚功、变革创新为特点的齐文化,无...  相似文献   

5.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7.
"东方"这个概念,人们往往从地域、文化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来使用它。在不断的文明创造中,东方孕育了许多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宗教,也创立了自己发达的哲学。世界文明是在多种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有时甚至很难简单地把某种宗教或哲学划归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随着"文明冲突"理论的提出以及与之相对的"文明对话"观念的大力倡导,对东方文明的研究和东西方文明关系的反思得以纳入世界文明未来前途的广阔论域加以讨论,也使得关于东方文化的研究有可能突破传统"东方学"的偏见和逻辑而获得新的意义和内涵。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和包括中国学术界在内的东方学术界来说,重视和开展对东方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西方“毛泽东学”的一些学者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说成是“儒学化”的观点,着重通过对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分析,揭示了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夸大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夸大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独创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相异性,实际上是割裂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也就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开放的体系,从而也就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哲学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认为,近代中国文化面临西方文化冲击所采取的卑屈、功利的态度,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真正重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综摄西方文化精神,以全面重建中国未来社会文化精神和纯粹文化精神,这是继中国文化先秦立"人极"、宋明立"太极"后的立"皇极"的文化伟业。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与毛泽东的革命观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同中有异。一方面,二者均看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都属于总体的革命观。另一方面,二者的显著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条件的判断、两种领导权的顺序抉择和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策略选择上。葛兰西和毛泽东的革命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对东西方不同社会结构下革命问题的回应,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者对政治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政治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思考。这种思考对我们进行经济文化建设依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13.
<正>东方学是在近代西方产生发展起来的学科建制与话语方式。而自20世纪70年代萨义德《东方学》一书问世以来,东方学话语建构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其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的底色被遭到了全面的清理和批判。萨义德关心的问题,是西方的东方再现,即西方对东方的想象性建构,而不是东方的"纯粹存在"(萨义德语)。正是这种东方化东方的话语建构,使东方作为西方的他者而被指认,并进而确立了东西方的本体论差异与认识论差异,完成了西方的自我确证。因此东方学与其说与东方有关,还不如说与西方有关。至于东方的"纯粹存在",虽然萨义德并没有否认,"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传入中国,与传统的佛教、伊斯兰教等东方宗教相较而言,时间上要晚一千多年,但它的来华可算得上是比较顺利,而且发展的速度也最快。当然,这是有特殊背景的。19世纪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上升时期,经济的发达和科学的进步,为西方列强掠夺东方殖民地提供了物质基础,东方国家的资源和众多人口,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市场与可能带来的可观利润,为西方各国政府唾涎三尺,世界掀起了掠夺殖民地的狂潮,中国则是这场运动中的一块摆在案板上的肥肉,正忍受着被一刀刀宰割的剧痛。经济的掠夺,必然会伴有宗教和文化的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人对基…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过程中,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宣扬所谓具有“普世性”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新自由主义“神话”逐渐“破灭”,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遭遇“瓶颈”。针对西方现代化,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反启蒙”思想,“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不仅是两条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两种文明的对抗。在经历苏联解体、“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学界出现了传统的“多种文明形态”理论的复兴,并尝试建构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文明形态,以此超越西方资本现代性的发展道路。从文明的角度看,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着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挑战,对西方现代化的“俄罗斯式反思”,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牟钟鉴先生的大作《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于近日出版,该书生动地诠释了一个时刻关心国家命运、时刻关注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半个多世纪的矻矻探寻中,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牟先生冷静观察,敏锐地捕捉着人类的良知。其观察与反思,始终以"旧邦新命,以复兴中华文化为己任"。从研究《淮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7.
<正> 至今仍积淀在中国人意识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时代性而言,乃是一种前资本主义文化,它大致与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文化相当。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都是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整整落后一个时代,它缺少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前言当今世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各个层面不断地拓展、深化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介入中国并注入新生机的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东西方文化互补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宗教方面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和行动。"意象"文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地做好福音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主体性思想是以现代先进文化形态传承、凝聚、提升了的人类主体性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产物,又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的文化逻辑,具有坚实的真理品格、人文价值和历史影响力。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结构系统,其中,独立性逻辑是指历史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权利、价值与尊严的自觉、肯定与捍卫,是主体实际地追求自身价值目标、实现价值诉求的文化形态;求真性逻辑是指主体对事物本质深入探究、理性把握的能动性特质;实践性逻辑是指主体将其价值目标付诸实际行动,进而转变为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旨趣;超越性逻辑是指主体解构与否定既定文化模式和实践模式的创新性特质,其逻辑展开过程为总体性框架的转换与跃迁。以上四重逻辑之张力关系构成了内在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20.
刘宗贤研究员撰写的、 2 0 0 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东方儒学》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当代东方儒学的上乘学术专著。它不仅从历史、现状和理论相结合的高度上考察了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东方国家或地区的儒学的内涵、发展与变迁 ,而且把东方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分析其异同和层次。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与融合的大背景下 ,考察当代东方儒学作为有别于欧美文化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结构模式 ,它在迎接现代化浪潮和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如何转型 ,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并在进行历史和现实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