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中国独特的时代环境和机缘促使王韬一辈人由西方国家的富强和议院制度联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重视民意的观念、立君为民的观念和政在养民的观念。而王韬等人关于民的观念主要包括重视民生、民意,重视教民和人才的培养,提出君民上下相通的制度保障即议院等,从而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使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王韬认为君民同心、上下一体是国家富强的根源,并为实现君民上下一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议院制度,从而为后期思想家提出民权的思想架起了一道牢固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民本思想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部存在着一些伦理价值的悖论,主要表现为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德性与利欲的冲突、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对立统一以及君民关系的和谐与紧张。民本思想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正是这些矛盾构成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3.
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表达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为特征的“新民本”思想 ,曾一度被视为西方“民权”思想的同义语而成为了“民主”观念输入中国的介质和桥梁。这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误读”现象。“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 ,是在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介于传统政治与近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中间形态。与旧民本思想产生于呼唤君主专制制度以平息动荡和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同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如果说传统的民本…  相似文献   

4.
方孝孺由"为民立君"的政治起源学说推出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准则,围绕君职论阐发了"为天养民""君臣共治"和"立法利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明夷待访录》沿袭了方孝孺政治伦理学中这些充满批判君主专制色彩的主张,在继承其民本主义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公私之辨"为线索,以君职、臣道和制度建构为重点,重新构筑了民本论政治哲学范式,其...  相似文献   

5.
"民主"—"天惟时求民主",是三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做民之主"和"为民做主"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联系又各有侧重;前者突出治民、教民,后者强调保民、养民,并呈现为从强调治民、教民到重视保民、养民,从提倡刑罚到主张"明德慎罚"的变化。清华简《厚父》反映的是夏人包括殷人的思想,属于"民主"说中的治民、教民说,其对典刑的推崇,对民众的不信任("民心难测"),与周人重视保民、养民的"敬德保民"说有较大的不同。《厚父》的发现,对了解古代"民主"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民主"说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母题,春秋以后从中发展出民本说、民本君本混合说以及君本说,以往学者仅仅从民本说对古代政治思想做出解读,是难以对其做出全面、准确把握的,由民本转向民主才是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6.
"以民为本"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原则,近代以来常被人们质疑,即认为它与现代民主观念和民主制度不能相容。民本原则诞生于"周革殷命"这一历史事件中,周人通过对天命、德与民情三者关系的探究,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与准则。而近代之所以存在对民本原则的质疑,在于中国历史上曾经与民本观念关联在一起的制度设计是"立君保民"。尽管"立君保民"已然从现代中国人的制度考量中退出,但由于人们误将其与民本原则看成了一回事,便导致了这一误会。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是与君本思想相对而言的,与君本思想强调以"君"为本不同,其强调以"民"为本。孟子作为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并从经济、政治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经济上孟子主张富民,政治上孟子倡导任民、保民、恤民和爱民。这些主张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独有的深邃性与全面性,使孟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极大的时代进步性。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孟子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著作成果、讲学成就四个方面论述了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宗羲思想的现代价值。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君主专制制度下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范式,而开始走向民有、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的新范式。黄宗羲在哲学上建立了以“力行”为根本宗旨的实践哲学和“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学术史观,可以启迪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和兼容性思维,其批判求实精神及疾呼改革的理论勇气,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理论创新的勇气。  相似文献   

9.
《明夷待访录》集中表述了黄宗羲的政治与伦理思想,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批判,憧憬着美好未来,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了设计,其中最突出的是期待社会变革,由“天下为主,君为客”取代“君为主,天下为客”制度,实现社会民主化,在其伦理思想表示出鲜明的近代民主的启蒙元素.  相似文献   

10.
管子"牧民"与王廷相"御民"的政治价值论有着明显的分野。御民思想的人本主义倾向高于牧民物本主义倾向,表现在牧民字义上视民类同管束牲畜,御民则视民为驾驭引导的对象。牧民思想视民为管制的客体,御民思想则视民为相对平等的主体。牧民思想强调顺民,御民则强调治民。牧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以君王利益为根本,御民思想则以民众利益为根本。牧民思想体现了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御民则体现了民权。牧民与御民的政治价值观的分野彰显了明清的民本政治价值论是对先秦政治价值论的转型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重新辨析和评价中国文化的民本思想,其要有五点:一、崇尚道德、以民为本是儒家文化的"常道",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二、在儒家文化中"天民一致",在民意之上并无更高的所谓"天道合法性"。三、"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在儒家文化中民本主义高于王权主义。四、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君主制结合在一起,因此,民本并非近现代意义的民主。五、从民本走向民主,符合中国文化近现代转型的逻辑,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是"以民本和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相似文献   

12.
儒、道、法作为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典型代表,在当时影响重大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国体观念为重点,探讨了儒、道、法三家的国家治理思想。按其差异依次用"民本君末"、"民主君辅"、"君主民器"概括了三家的国家主体观念,用"天下为家"、"天下为公"、"天下为君"概括了三家的国家制度理想,用"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概括了三家的国家治理境界。进而从三家思想中分别概括出了人际公平、天人之际公平、自我实现效率三个互有差异的国家治理价值原则,据此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追求人际公平的儒家型、追求天人之际公平的道家型和追求自我实现效率的法家型。  相似文献   

13.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4.
胡安国吸收并发展了传统儒家制约君权的思想,他秉持儒家"道高于君"、"以道事君"的精神,建构起以"天理"、"王道"批评君主和制约君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胡氏《春秋传》中所提出的"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对君王进行批评和贬责,与儒家"君为臣纲"以及"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伦理秩序发生了冲突。"圣人以天自处"论与圣人是"天理之所在"说的提出,使儒家士大夫摆脱了"臣子贬君上"、"以匹夫而黜天子"的政治伦理困境,为批评甚或批判君主与制约君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宗羲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通过与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仍是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大大超过了传统民本思想而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通过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在其民本思想中并不包涵近代意义的民主思想,他的"民权"思想与西方近代的"主权在民"思想也存在较大的距离。对黄宗羲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定位应以这两个方面为座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若干城乡社区的调查与解析,发现由于基层政府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社会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困境,使当前充分实现社区"参与式民主"似乎还比较理想化.因此,本研究尝试对形成基层政府信任与居民参与社区政策之间内在矛盾和冲突的深层原因进行反思,期望可以为社区"参与式民主"从虚幻的民主景象走向民主的真实图景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数据支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进 《孔子研究》2012,(1):85-92
徐复观认为,民本思想蕴含民为政治主体的理念,此一民主理念与古代专制政治之间存有一"政治二重主体性的矛盾",最终导致民本思想蹈空与异化的局面;性善说乃是民主政治之人性论理据与价值根源,可以充实现代民主的根基;德治论的要义在于权力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与法制他律的结合乃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证。通过对传统政治思想予以现代学理的阐释转换,徐复观深入抉发其中的自由民主精神,并反省其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8.
与孔子和荀子思想相比,孟子思想更切近社会和政治,更强调民生和民本,虽具理想主义色彩,却有更鲜明的入世精神,且不乏核心价值的坚定性,从而才使中国古代社会有了制约权力放纵的理念和被广泛认可的政治、社会正义,有了得以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值得向往的家给人足的幸福期待。也正因如此,在帝王专制日益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孟子》之书终于在明清时期被皇帝痛恨和删节。孟子思想的遭遇证明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证明其民本思想的伟大及其制约权力放纵因为缺少可操作性制度建构而软弱无力。然而其"仁政"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特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前者属于价值判断,后者属于事实判断。但是,由于君主制实际上使国家成为“家天下”,所以人民的价值主体意义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君主制的弊病,在明清之际已引起一些士人的反思,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蕴涵着从君主制向民主制发展的种子。鸦片战争以后,造成了中国人民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又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的形势,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民主,首先是为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虽然否定了与传统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的君主制,但仍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本文在简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中国近现代的民主进程之后,从中得出了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