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若遗 《中国道教》2009,(4):23-27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的这首诗将琴与道的关系形容得淋漓尽致.琴,今称"古琴",又谓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也是最具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民族精神与道德风范的传统乐器.  相似文献   

2.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回顾儒家文献中的古代乐仪,禘祭宗庙之乐常以琴瑟合奏,以其"声之轻清者",合咏歌之声。由这一历史场景,结合周秦制度与礼俗,在举行祭祀时演奏古琴,最初并非单纯被看作艺术审美的对象,而是人们缅怀先人、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所奏乐曲有着娱神的功能。中古以降,伴随着古代祭祀活动中一系列仪式化过程,虽然"礼治"与"乐教"作为一种政治主张或理想,其现实影响已十分有限,但从礼、乐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儒家所提倡的礼乐观念却成为人们理解、评价艺术审美活动的基本立场。体现在琴学领域,由祭祀之乐到教化之乐,从人们赋予琴乐的文化内涵,探讨古琴的音乐美学与发展历程,其在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演绎着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矇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也被作为一种文化礼器,一种文化精神。古琴于明代绘画中分为携琴类、抚琴类、弹琴类、置琴类四种图式,其或是表现一种野逸理想,或是托物言志、象征一种脱俗修养,或是渲染一种平淡雅逸的文化氛围,彰显文人高雅的生活品味。这些象征性意义皆源于其内在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以古琴为代表的礼乐承载着深深的儒学思想与道家精神。儒家通过礼乐教化来治理天下,以达到"中和";道家通过修身养性,实现"无为而治""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曲中有直,直中含曲,曲直自如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深奥曲折,生出幻境"的审美效果。曲径通幽、曲廊风荷、洞曲藏岩、柳阴路曲等审美意象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曲"形态取法乎道,道法自然,它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曲为美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性格以及中庸思想,中国园林之"曲"乃暗含着命运之"曲","曲则达"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人们对"曲"形态的欣赏是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关于"神合感"精神境界的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种别具一格的令人为之低回和遐想的艺术特色。而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令人为之心向神往的自然审美境界。它们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对“感物言志说”的诠释只满足于揭示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满足于描述现象,而忘记了追问“为什么”。为什么在“感物”之后必“言志”,为什么又在“言志”时必然要诉诸歌与诗?揭示“感物言志说”中所包含的“物→心→诗”的这一活生生的过程的同时,对“感物言志说”进行一番全新的诠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唐宋以来的"以禅喻诗"的诗歌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后人对其"以禅喻诗"之旨莫衷一是,但均无中其肯綮,本文从"以禅喻诗"的源头——禅宗本体入手,指出严羽"以禅喻诗"就是通过诗来传达色相俱泯、色即是空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被古人想象成时间、空间以及天地万物的化身,成为某种客体的象征,并用来体现主体的现实意义。其通过古人赋予给"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相合"循环往复的发展规律,试图解释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产生、发展、嬗变以及古人对服饰色彩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2.
儒家诗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理路,决定了其内在架构与本质特征。儒家诗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功用,并以功用为起点建构起了诗教体系。儒家秉持认识论的思维方式,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生活正向的、直接的反映,是客观的再现。功用强调普遍性,其实现的前提为内容的普遍性。公共性的"志"成为诗教的必要前提,故儒家主张"诗言志"。通过话语阐释,儒家把《诗经》政教化,将其本旨阐释为"言志"。志形于言乃为诗。志需要普遍性的表达方式,即普遍性的言,才能确保诗教的顺利实现。赋比兴是儒家认同的普遍性表现方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经典范式。儒家把言道德化,确立了诗教的形式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诗与画本有无限渊源,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古人认为,诗画本一律,诗为有声的画,画为无声的诗,因此中国古代的诗画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诗论与画论也有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之处。试从诗画艺术的创作论,本体论,和审美特征论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竟相玩起"一字诗"来。唐人王建有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全诗用了八个"一",全统一到一幅风景画里。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  相似文献   

15.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  相似文献   

16.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生艺术化思想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思想。白居易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女性诗、饮酒诗和闲适诗中。白居易通过诗歌创作和审美来获得人格的完满和人生境界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18.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道士,在琴学方面有很深造诣,不仅善弹琴、能作曲,还精通斫琴,著有《坐忘论》一文,由此作琴曲《坐忘引》,另有《蓬莱操》《白云引》等道家琴曲。本文通过分析他的名著《坐忘论》《素琴传》,说明他的道家思想对于他的琴学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其在琴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他整个人生在道家审美境界上的延伸。他在《坐忘论》中提出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修道的关键阶段,与他在《素琴传》中所主张的禁邪僻之情、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的思想是相互印证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的"调心"使之"虚静",是驱除大学生浮躁心理并对此产生"妙语"感悟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学练的深入会进一步激发"文思"之灵感,以促使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太极拳有利于大学生认知审美创造力的内部结构(审美享受、审美移情、隐喻)的完善,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通过"意匠"法、动作技能专注转移法来培养和提高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