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晗 《现代哲学》2021,(1):111-118
现象学自其创始以来,就将伦理学视为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胡塞尔看来,关于现象学的伦理学的考察需要从意识开始。与胡塞尔相似,列维纳斯对于伦理学的研究也将道德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然而,与胡塞尔将道德意识奠基于意识表象行为基础不同,列维纳斯在批判表象优先性的同时将道德意识视为奠基性的。并且,列维纳斯将其对表象的批判和对道德意识的阐释,分别对应于"观看"和"倾听"两种模式。这也成为我们检讨列维纳斯与经典现象学异同的一个有趣入手点。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是关于事物显现的(现象的)显现方式的学问。在诸多显现方式中,视觉方式在现象学的直观原则中具有优先地位。因此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首先是对"视觉"的研究。事物在现象学的"直观"中显现为"可视之物"和视觉的图像,显现为一定"视觉"范围内的图像之物和视觉现象。视觉总是伴随着能动的"视觉场",即视觉活动的"游戏场",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视域"。视觉现象总是一定"视域"内的图像,现象学体现为一定"视域"内的、关于"视觉图像"的"视觉图像现象学"。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关于视域和视觉图像的思考以及对视觉现象的关注,为将现象学理解为"视觉图像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之,从"视域"概念和视觉现象出发,我们完全可以构造出一种"视觉图像现象学"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赵猛 《现代哲学》2016,(3):76-81
在胡塞尔的知觉理论中,感觉材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讨论胡塞尔关于感觉材料的两种处理方案——反思模型与第一人称视角的说明,并论述第二种方案如何推动了胡塞尔从对知觉意向和感觉概念的简单处理,进入到对知觉活动的感性层面的深入分析。对感觉材料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感觉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进展的哲学动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常常被认为必然会陷入唯我论,从而是一项失败的计划,其中的一个典型症候就是所谓的"躯体化疑难"。解决"躯体化疑难"的关键在于找到引发陌生经验的动机,在这一方向上的一项重要努力,是将胡塞尔仅限于触觉领域的"双重感觉"现象扩展至一切感知领域,然而,这一扩展的合法性建立在承认一个前主体的匿名维度的基础上,而这已经超出了现象学的领域。本文尝试对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做出一种新的解读,围绕"替代"概念,表明陌生经验的动机引发基础是完备的自然化的欲望。  相似文献   

5.
9.问题三,胡塞尔悬置了标讣陛(indication)——如今我们称它为标示性(indexicality)。这是胡塞尔把符号的表达性维度分离出来,并且赋予优先地位,强化意义与指称之间的对立、甚至意识与世界之间的对立的必要步骤。既然表述行为这种现象为《逻辑研究》提供了可以通达主体性的本性的地点,胡塞尔就必然被导向关于思想(mind)的再当下化理论。在这种理论中,任何对世界的实际的因果关联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工作记忆可以同时保存多个信息并且容量有限, 这一内在机制是工作记忆研究的重点问题。视觉和言语等研究领域都发现工作记忆能够存储多个信息单元, 但对振动触觉工作记忆是否能存储多个频率信息目前尚无相关研究。由于振动触觉频率刺激和视觉刺激具有不同的神经编码机制, 以及振动频率信息是通过躯体感觉产生的模拟的、单维的、参数化信息,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容量及其加工存储机制的研究也必不可少。首先, 本项目将采用新的实验范式, 探究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以及不同反应报告方式下, 振动触觉工作记忆的容量及其认知机制。其次, 本项目也将同时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 来阐述振动触觉工作记忆加工存储的神经机制。探究基于触觉频率信息的参数工作记忆容量及其神经机制是完善工作记忆模型的重要补充, 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工作记忆系统的理解, 并为视觉、听觉、触觉多模态感知觉信息的跨通道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汉语学界对"clear and distinct"这一术语的理解和翻译存在较大差异,从未深入考察过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具体用法,更谈不上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在两位哲学家那里所各自具有的优先地位展开反思和批判。本文通过对"clear"和"distinct"这两个概念的词源学考察及其在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具体用法的辨析,确定了二者的标准译法,探究了造成二者的优先地位发生倒转的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澄清了笛卡尔和胡塞尔的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文良 《现代哲学》2023,(4):109-116
在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方面,学界主要存在三种解读:1.自身意识是后续高阶反思;2.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所具有的前反思的、前对象化的、单阶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是原本意识对其自身的一种特殊的高阶隐性觉知。这三种解读主要是从意识研究或存在论角度做出的。相反,本文主要把自身意识问题当作一个认识论问题,亦即对知识的最终确然明见基础的追问,并通过追溯胡塞尔的思想演变,提出并解释了胡塞尔自身意识思想的以下三个阶段及其关联:1)自身意识作为对单纯体验材料的内感知;2)自身意识作为超越论的-内在的纯粹意识领域中个别意向行为所具有的伴随性的、潜隐性的自身觉知;3)自身意识作为整个超越论的纯粹内在意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本质。  相似文献   

11.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问题提出盲人由于视觉被剥夺,触觉就成为其非常重要的补偿手段。研究盲人的触感知觉,对其行走、定向和接受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早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心理学家就对盲童与正常儿童的触觉阈限作了比较。结果是盲童的优势手指指尖的触觉绝对阈限值低于正常儿童。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斯曼对盲童的触感知应  相似文献   

13.
Julia Mayas 《心理学报》2009,41(11):1063-1074
通道内重复启动的研究提示老年人内隐记忆未受损, 这不只体现在视觉通道上还包括其他感觉通道(例如触觉、听觉和嗅觉)。然而很少有研究考察启动任务是否具有通道特异性。在以年轻人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跨通道迁移(视觉到触觉和触觉到视觉)和通道内迁移(视觉到视觉, 触觉到触觉)具有相似性。一项最近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老年人在跨通道启动任务上是否受损。结果显示视觉和触觉间的跨通道启动在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上都是保留的且具有对称性。并且, 对于自然声响、图片的通道内和跨通道启动任务随着年老化发展仍旧保留。这些行为结果和其它最近神经科学结果显示跨通道启动发生于枕叶后纹状皮层区, 而这一区域在老年人中未损坏。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利用不同知觉通道间、利用熟悉的和新异的刺激并结合行为的和脑成像的方法, 通过设计完善的跨通道启动来研究正常老人与阿尔兹海默病人, 还包括将设计得完善的启动任务包括在用于改善老年人记忆功能的项目中。  相似文献   

14.
王建辉 《世界哲学》2016,(4):19-25,160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刻意隐藏了身体问题,这一做法招致了许多人的猜疑与批评:为什么身体问题要被排除在基础存在论分析之外?难道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中根本不值得考虑?从1959年到1969年间,海德格尔在瑞士泽利康(Zollikon)做了一系列讲座,集中处理了身体问题。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身体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并非不重要,只是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被一个重大困难所牵绊,这个困难就是存在问题与身体问题之间的张力。在讲座中,海德格尔颠倒了胡塞尔身体现象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在谈论空间性时,他颠倒了"这里"的优先性;在谈论身体性时,他颠倒了触觉的首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身体概念:身体化。  相似文献   

15.
<正>联觉(Synesthesia)是“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亦即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或者说是指当个体受到来自一种感觉通道的刺激时会同时自动体验到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由于其生理机制,联觉促使创作者或听众在音乐作品的听觉上与视觉、嗅觉、触觉发生勾联。李小诺在《音乐的认知与心理》书中指出:“声音许多方面的特征,如音高、音强、音值(速度与节奏)、音色(发音速度等)、协和性(紧张度)、织体、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产品的情感功能日益凸显。本文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感觉层面对产品的情感表达进行研究。在视觉层面,主要从形态、色彩、视觉质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触觉层面,主要从触觉质感、温度、重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 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 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 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 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 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 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 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 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 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 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 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信息为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其中触觉反馈面临诸多技术瓶颈使得虚拟现实中的自然交互受限。基于多感官错觉的伪触觉技术可以借助其他通道的信息强化和丰富触觉感受, 是目前虚拟现实环境中优化触觉体验的有效途径。本文聚焦于触觉中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粗糙度, 试图为解决虚拟现实中触觉反馈的受限问题提供新思路。探讨了粗糙度感知中, 视、听、触多感觉通道整合的关系, 分析了视觉线索(表面纹理密度、表面光影、控制显示比)和听觉线索(音调/频率、响度)如何影响触觉粗糙度感知, 总结了当下调控这些因素来改变粗糙度感知的方法。最后, 探讨了使用伪触觉反馈技术时, 虚拟现实环境中视、听、触觉信息在呈现效果、感知整合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相比可能存在的差异, 提出可借鉴的改善触觉体验的适用方法和未来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由笛卡儿的普遍怀疑法引出梦境与现实如何区分的问题以来,物的实在性问题就成了认识论中一个争论不休的疑难.作为近代认识论传统的继承者,胡塞尔认为对实在性的辩护构成了其现象学的基础.根据胡塞尔的分析,可以将实在物的本质显现分为两个彼此关联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空间幻相,第二个层次是因果关系中的物实在.然而胡塞尔手稿中的一些描述...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形而上学侧重于人的自我实现,他将这种自我实现视为真正的道德。尼采的形而上学从目的上看是道德的;从性质上看是思辨的;从方式上看则是隐喻性的。其中,道德是核心,思辨与隐喻是必要手段。然而这三者都需要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某种理论为奠基:道德的主体本身必须是主体间性的,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其奠基;思辨则隐含着对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诉求;隐喻作为一种想象力活动、联想活动,则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中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同质性联想、异质性联想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尼采的道德形而上学需要胡塞尔现象学为其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