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清海提出人之"类"(Gattung)规定的土壤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对他的"类哲学"的考察需要将"类"概念纳入到从费尔巴哈、施蒂纳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中,从这一思想脉络中去说明"类"概念作为人之规定的意义。同时,马克思和高清海的"类"规定的核心,在于从个别性出发去说明与普遍性的统一以及从个体出发去解释"类"的生成,这是他们在人之"类"规定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中,黑格尔的人的自我形成思想对他们以劳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高清海的"类哲学"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浅论生命伦理学理论的哲学之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两三条伦理原则或某个道德标准 ,而是经常需要道德哲学、生命哲学为其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当前 ,许多令人困惑的生命伦理问题也只有从道德、生命的深层去分析、思考 ,才有可能获得较可靠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4.
生命退化是指生命系统从有序到无序或从高有序度到低有序度的转化趋势和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减少、种群寿命缩短和个体衰老死亡.关于生命退化的原因,自然科学认为是自然规律和天灾人祸使然,宗教神学认为是人的犯罪和神的惩罚所致,哲学认为是自然、社会和神是的交互影响.生命退化论对人类具有启示和警示的积极作用,可是人们对它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解和价值取向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生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先秦两汉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生命观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这体现在中医学关于生命的本源以及养生等各个方面.研究先秦两汉中医哲学,必须重视对道家哲学生命观的研究,这是中医哲学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皆与《周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易传》对《周易》古经的系统化解读,则从根本上将本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提升为哲学与人生智慧之书。《易传》哲学的核心则是其所阐释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受《易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也以关注个体生命形下存在与形上存在的合一,乃至整个宇宙生命的有机运行为核心。《周易》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阴阳交互作用中这一生命体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状态中。这一宇宙生成论将分别表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作为创生世界万物的基元,而人则是天地人三才中的重要一员。《易传》的这一思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人若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则需要以“诚”为媒介,通过“进德修业”、“继善成性”来实现人与天的德性的合一,同时又要“与时偕行”,实现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前者被后世的儒家所继承与发扬,而后者则为后世道教、中医学等所借鉴。《周易》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主客二分的思想迥异,而与在西方被边缘化的历程哲学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基于西方主客二分观念的科学思想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此而导致的人的身心的分裂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历程哲学在弥补西方科学思想的不足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生命教育在认识论上对身体理解的偏差、在价值论上对身体的压制和贬低、在实践论上对技术医学的追求等,都显示出了弊端和不足。传统生命教育建基于意识哲学之上。意识哲学因为受制于二元论的认识框架、等级化的秩序建构等,而不能正确地揭示身体的存在状态。身体哲学通过身体的“去蔽”“身体意向性”、身体思维、身体主体、身体图式等,实现了对意识哲学的翻转,从而为传统生命教育的扬弃提供了新的路径依赖。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树立“整全人”的观念,确认身体的能动性,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增强身体关怀的意识,促进人文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罗光的《生命哲学》为文本依据,侧重中西文化比较,探源传统经典价值和追溯宗教本质,试图解决宗教神学、传统哲学与信仰价值之间何以平衡的问题.罗光的生命哲学体系是从建构本体论说和逻辑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哲学进行古典理性和创造性的诠释,把“存有”带人中国传统哲学的关注视野,通过理性自觉,在天主神学和儒家伦理的比较视阈下,对传统哲学范式进行逻辑建构,从理性路向探寻中国的形而上学和与现代接续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胡斌 《世界哲学》2022,(4):57-67+161
本文从历史哲学出发,考察当代社会生态议题争议的实质内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从“人类中心主义”向“敬畏生命”伦理学转变的历史哲学分析,表明当代人与自然互动实践正经历从“征服”模式向“统治”模式的转变。在这一总体历史趋势下,具体的人与自然互动机制势必发生重构。当代生态议题实质上是不同人群围绕具体实践机制重构展开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家生命哲学在演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表达方式。从儒家哲学历史和理论变迁的角度分析,传统儒家哲学主要包含了四重思考的维度,一是对宇宙生命根源的追问,二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状态的关切,三是对人的生命情态的反思,四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安顿。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筑起儒家生命哲学的大厦。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aphors and analogies that epistemologists have used to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validity of knowledge. After reviewing foundational, coherentist, and other metaphors for knowledge, we discuss the meta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evalence of such metaphors. We argue that they support a view of philosophy as akin to science rather than poetry or rhetoric.  相似文献   

12.
李醒民 《哲学动态》2002,(10):33-36
哲学家素以抽象思维见长,哲学文本大都充满了概念论辩、逻辑推理、语言分折之类的东西--这是哲学的典型的方法和特色.但是,一些聪明的哲学家有时也借助形象思维,把比喻引进哲学论述,从而收到异曲同工、曲径通幽、事半功倍之效.这些比喻往往十分精妙,把复杂深奥的哲学命题顷刻化解为易于领悟的意象,使读者豁然开朗、涣然冰释.同时,它所蕴涵的真谛、睿智和妙趣,也能使人们得到智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观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生活概念入手,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哲学观——生活哲学观,此种哲学观认为,哲学是人生活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在于保持人的生成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生活哲学四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孔子既仰望"天文",又俯察"人文".他关注现实人生,着意思考生活的真谛.孔子着力为生活辩护,主张人有追求物质满足的权利;他认为这种权利就是人人共享的,理想的社会是人人各得其所的公平的社会.孔子还倡导人应过一种理性的生活,应注重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品味.  相似文献   

15.
16.
《道德经》第16章集中表达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按照这种生命哲学,虚静是道的基本特性,万物禀道而生,那么虚静就是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根本,是万物生命力的源泉;人在纷纷纭纭的生命展开过程中,须懂得致虚守静,反复生命的根本,才能全性葆真,培植内在的健全生命力,提升生命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criminal law, I discuss three ways in which analytical philosophers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r health of the law (and of legal theory). The first is as humble under-labourers, who seek only to clarify legal rules and doctrines, but not to criticise them. This modest conception of the role of philosophy, however, proves to be untenable: clarification must become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 an attempt to make rational sense of the law; and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must involve at least an internal critique, which appraises the law in terms of ends, values or principles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discovers within the law. Such an internal critique must then also point beyond itself, to an external critique that appraises law in terms of the broader and deeper political and moral values by which states should be structured; the paper ends by not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such an external critique faces, and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philosophers must face in trying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 of public policy .  相似文献   

18.
Philosophy (I)     
Carver's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theory (Terrell Carver, ‘Marx's Commodity Fetishism’, Inquiry, Vol. 18 [1975]) is accepted, but his rejection of it criticized by explicating the reasons Marx gives for his theory after his faulty analysis of exchange-valu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Capital. The central concept of abstract labour is shown to relate commodity exchange to other forms of distribution; by being compared to these the function of commodity exchange is recognized as the attachment of an amount of abstract labour to a commodity, and exchange-value as that which determines that amount What it means to say value is thought to inhere in commodities is explicated.  相似文献   

19.
分析哲学是有其人文和社会的兴趣与关怀的。本文试图从批判理论的视角.运用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的解释学方法,分别解读了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的罗素的逻辑分析哲学与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社会批判兴趣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期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语言分析哲学和后期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与维特根斯坦所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指出分析哲学由于没有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科学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足够反思基础上,所以它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兴趣最终仍然导致了一种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范式中的生命指人所具有的、不断与生态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创造价值和意义的、在实践中持久生成的动态生态系统。“生”即“生成”,“命”即“定命”,故其本质是“生成的定命”。人类生命的属人特征是其独特的二重性即矛盾性本体论结构——既A(自然特性、物种本能)又非A(文化属性、社会属性)。人类生命有三重向度:生物性生命、社会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完整的生命是这三者的和谐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