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德格尔著作中的神深奥晦涩。透过对他的思想整体方向的把握,我们发现,在海德格尔这里,最后的神是救渡人出离"存在离弃状态"之困境的神,但他不是基督教的上帝,上帝反倒是走向无神的虚无主义的起源。海德格尔敏锐地看到,近代以来人作为主体并未因脱离上帝而变得自由,反而精神贫困,无能于思考,无能于真理,人无根地生存。与此相对,海德格尔的神召唤人出离困境从而踏上返乡之途。这种神有自己的"面目"和出场方式,但他不是不缺乏任何存在的最高的存在者,甚至也不是存在自身。神不是神化的人,但人却从神获取尺度,成为"半神",在"家乡"中人共神同在。这种神是人确立自己的本质的必经之途和最短而最陡峭的路径。这种非神学的神打开了思考神性和人性的另一条路。  相似文献   

2.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中,"最后之神"是篇幅最短却又极关键的部分,向来惹人遐思又令人却步。塞杜尔在比较了其他著作之后,指出《哲学论稿》承载着海德格尔的基督论,而且目的就是"最后之神"。本文首先引述这个具有争议性的看法,从《哲学论稿》的遣词用语、论证内容出发,并与相关思想家如布尔特曼和谢林作比较,指出海德格尔确曾受他们启发,但也显示出思想上的差异。接着,本文从更宽阔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脉络来评估其神学关怀,并指出以神学方式阅读海德格尔及其现代状况的意义。《哲学论稿》和同期作品反映出了一位当代西方思想家在面对现代转向时如何试图建构一种圣俗交织的现代话语。传统基督教义虽有参考意义,却未能完全处理其中问题,而纯粹哲学又难以处理神圣问题而陷入失语,故比较进路或许能对这种现代状况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3.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史以"特性之载体"、"感官上被给予的多样性之统一体"、"质料与形式的统一"等方式对物的多种诠释都是关于物的表象之思,并不是对物的本真理解,达不到对物的真正认识。物之为物不能以对象性的方式去对待,物之物性是不同于对象之为对象性的一种性质,思物之物性不能采用思物之为对象的表象式的思物方式。海德格尔在重新剖析人、世界、物的生存论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生存论地把握物的切近之思的思想模式,揭明物乃是此在切近地把捉对象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被世界带到显示状态的一种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4.
"最后之神"问题是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与时下的做法不同,本文并不急于对这一概念进行思想史上的追溯与评价,或将其与不同文化中的宗教观进行比较,而是试图从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难度入手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所说。理解的难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海德格尔独特的思想进路与概念术语系统所带来的难度,其次是神的问题在海德格尔存在史思想整体中的特殊难度,最后是来自事情本身的难度。最终我们将看到,一旦对海德格尔关于最后之神的论述中的难度有所理解,我们自身就来到这一难度面前。因而,最后之神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难度"本身。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6.
孙向晨以儒家重生、海德格尔重死来区分和展示中西文化哲理差异。此切入点没有看到儒家的"生生之论"中透露着死亡的"气息",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中同样蕴涵着"生生"之意。也就是说,双方都有一个将生死关联起来做整体考量的视角。但是,双方生死观上的结构相似性并不掩盖双方思想实情的差异。海德格尔的生死关联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在他这里,本真的死亡只能是个人的死亡。儒家不同,它是以"家"为中心实现的一种隔代的生死关联。借助并对话海德格尔的共在思想,我们将表明,他人之死,尤其是亲人之死,也可以是本真的、原初的死亡。  相似文献   

7.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8.
李枫 《世界宗教研究》2012,(3):81-91,194
本文以冯至诗作为例,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折射出的基督教浪漫主义思潮。本文认为:情感与想象力是连接二者的桥梁;独特的抒情风格与气质使冯至诗作与基督教浪漫主义话语产生了若隐若现的关联。由这样的一种关联,能够回溯至欧洲浪漫主义诗人与神学家们在构建"诗化神学"时的一些追寻与思考,本文据此提出:神学不必局限于高堂讲章,神学完全可以以诗意之思去开启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每当提及神学思想建设,都会让人想到丁光训的贡献。关于神学思想建设的提出方面,丁光训明确了神学思想建设之用意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处境,建设中国教会自己的符合圣经的神学思想;关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内容方面,丁光训主要从"淡化因信称义"、"正确的圣经观"、"建立人间宗教"三方面阐述了他的观点;在神学思想建设的本质一节,笔者透过分析,认清神学思想建设其实质是一场以服务信仰为本,政治或文化为辅的神学运动,而不是相反;在其贡献的形成一节,笔者试图从不断改变的中国现实,普世合一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的圣公会三个外围因素,及丁主教的虔诚信仰,人生经历,人格魅力三个内在因素共同来解读丁主教何以对神学思想建设产生这样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筑问题是海德格尔最为关注的现实世界问题之一,而对此问题之解读成为展开海德格尔中晚期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通过对建筑与安居,建筑与空间,建筑与天、地、神、人三个主题的阐释来展开海德格尔对建筑本质的理解,表现了海德格尔对现代人居住生存境域的关注,体现了建筑就是“让安居”的思想内涵,并给予处于工业与绩效社会中的我们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栋 《现代哲学》2017,(3):30-3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这一论题的深入离不开对一些基础问题的解答。作为这样一个基础问题,马克思本人在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深入探讨。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手稿",从其思想道路的发展出发,结合具体文本来分析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中扮演的角色,不但有助于厘清马克思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明确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相关评判的出场背景,更有助于把握对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关联进行研究的基础、可能性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纳入思想的范围,提出"人诗意地栖居",追问"诗意"对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首先,人的筑造与栖居的可能在于栖居规定筑造,筑造是人的存在的显示,也就是人逗留于大地上,作为"天地神人"四方中保护者和建筑者的意义。而物的空的给予性,使人的栖居即在"天地人神"中的逗留成为可能。其次,世界的"让居住"及人对诗意栖居的语言之召唤使物的聚集成为可能。再次,语言之所以可以承诺物聚集的可能,乃在于语言的纯粹性。诗意的语言能通达人的栖居。反思"人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阐释学的意义,更是对人的居住的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5):141-146
贯穿《存在与时间》的思想,作为一种"在场呈现"的哲学思想,始终与当时处于运动中的海德格尔本人的反思过程紧密相关,也自然紧密地与作者此前此后的思路保持内在联系,尤其是集中地显示海德格尔个人对自身生命自我呈现的反思深度;因此,有必要就生命、存在、思想、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复杂性循环互动游戏进行考查,必须集中显示"存在"的生命性及其"在场显现"的实际生命活力,并进一步超出《存在与时间》的范围,像海德格尔本人那样,沿着其活生生的思路,从《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出发,透过《存在与时间》的内容,进一步深入到它发表之后的"流浪"旅程,探讨海德格尔哲学思路的活力及其在哲学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在俄罗斯民间东正教的人类学中,能够发现一条具有诺斯替主义特征的思想线索。诺斯替主义人类学具有建立在灵肉二元论基础上的人神关系、以"同神"为目标的人的终极使命这两大特征。在作为俄罗斯民间东正教思想背景的官方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人具有恢复"似神性"、成为"受造的神"的使命;而在民间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灵肉二元论的基础上,人的心智拥有"非受造"的上帝形象,人的使命是恢复"同神性"、成为"非受造的神"。这种愈发鲜明的诺斯替主义特征反映出俄罗斯民间思想对于人的神性本质及其自我拯救能力的不断强调与强化。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主体反省意义上的哲学思考对宗教理论做出解读和进行理性表达,是我们跳出宗教狭隘的神学立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宗教思想的关键。"人是上帝的肖像"是基督宗教人学理论中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当我们抛开其纯粹的神学视角,尝试从"人的身心合一性"、"人的超越性与神、人、世界关系的建立"以及"人的自由与责任"等方面来解读这一思想观点时,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0,(5):56-57
<正>在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中国文人以其中国化的视角理解西方神学与哲学,因而在神学的探讨与研究上,通常大都被认为不入流。实际上,这种探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梳理这些思想虽然不是本文的责任,但从古代文人诗歌的角度切入,即或有管豹之得亦是一件乐事。"天学诗"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神学探讨的一朵奇葩,常常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18.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蔡同立 《天风》2002,(12):50-51
1998年召开的济南会议,一致赞成并通过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从此翻开了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新的一叶。加强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基督教会的一件大事,它给中国的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进行神学思想建设,首先得认识什么是神学,为什么要建设?其次什么是信仰及神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神学(theologia)从词源上讲它是由两个希腊词 theo 和logia 组成,前者是‘神’的意思,后者的意思是‘言’,合起来就是关于神之言说,即神学。早在古  相似文献   

20.
张柯 《世界哲学》2016,(5):29-38
对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思想,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可能仍未彻底澄清其为何如此重要。海德格尔本人在《宗教现象学导论》中曾罕见地用一章篇幅详细阐释了"形式显示"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一文本作为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石理应得到彻底阐明。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前后期海氏思想语境,我们将会看到,"形式显示"事实上具有"存在论差异"和"存在与人之关联"的双重意蕴,也正是这两种至关重要的意蕴决定了"形式显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