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本研究的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1)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3%,排在前四位的影响因子是: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2)农民工子女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6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常模;女生的人际敏感、偏执、敌对、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的强迫、人际敏感、忧郁和精神病性4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留守子女”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和精神病性5因子均分显著高于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结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高,社会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17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向性(分正、负向情感变量)、情绪表达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的负向情感多于女性,情感表达不如女性,在正向情感、快乐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大一学生的快乐感多于大四学生,在正、负向情感、情绪表达性上无显著年级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表达性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负向情感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表达对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构成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一般依恋问卷调查了725名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现状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水平较低;(2)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各维度及总均分间相关显著,自我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显著高于他人工作模型与人际困扰的相关;(3)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能显著预测人际困扰的各维度及总均分,他人工作模型则仅能预测交谈交流困扰。结论:依恋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与大学生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相关,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可显著预测大学生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孤独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孤独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以与交往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的四个方面以及孤独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交往焦虑在不同年级、性别、专业上表现出差异。此外,Amos结果表明,社交苦恼及回避对焦虑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同时,社交苦恼及回避的中介作用显著。然而孤独感并不直接导致焦虑。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心理弹性与人际适应性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和人际适应性问卷,对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相比于城镇生源,农村生源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显著更低;(2)大一年级的人际适应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大四的人际适应性水平显著最高;(3)心理弹性、认知重评与人际适应性三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自我监控对大学生社会回避和苦恼的影响。方法对282名大学生施测了自我监控量表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根据自我监控量表分,把被试分为四组。结果高自我监控大学生组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组。结论自我监控对大学生社会回避与苦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对师院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师范院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且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各年级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具有显著差异;(3)总体上城市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明显高于乡镇大学生;正在恋爱的大学生的总均分比没有正在恋爱的大学生总均分显著偏高。结论总体上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性别、年级、地域、正在恋爱与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都产生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被他人容纳量表、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和欺负问卷测量了369名大学生,探讨社交回避和被他人容纳在羞怯与受欺负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羞怯、社交回避和受欺负三个变量彼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三个变量与被他人容纳均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不仅直接影响受欺负,也通过社交回避-被他人容纳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受欺负。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同时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依据,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贵州省某高校3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2)述情障碍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性别在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健康工作者要注重考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技能和情绪识别、调控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性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探讨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采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抑郁问卷,对98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比较和物质主义价值观都显著正向预测了大学生抑郁; 2.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3.正念在社会比较通过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抑郁产生影响的中介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在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价值观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正念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心理资本"怎样"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心理资本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73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2)社会技能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论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自尊间所起的作用。采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问卷、Rosenberg总体自尊量表、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 对1066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均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自尊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4)。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积极心理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并基于希望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借此构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希望与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显著; 社会支持和希望及其各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 社会支持通过希望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水平。研究结果证实了希望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6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交焦虑的路径,考察了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自我关注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社交焦虑;(2)核心自我评价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关注调节了核心自我评价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即随着自我关注程度提高,核心自我评价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 1 3所大学共 2 0 0 7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 )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大都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2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均高于一、四年级 ;(3 )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高于男生 ,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女生 ;(4)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5)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18.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rantine policy led to an unprecedented home-quarantined living and online learning context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social support contributed to home-quarantine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ediating role of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in explaining how social support contributed to home-quarantine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anxiety, which may buffer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support and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in home-quarantined online learning contexts. Data include 2481 responses to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home-quarantined Chinese college undergraduates. Data were analyzed by perform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social support associated positively with home-quarantine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well-being. The results revealed a partial mediating effect of online-learning self-efficacy 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well-be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self-efficacy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was stronger in home-quarantine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ho perceived no anxiety.

  相似文献   

19.
为编制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并对大学生恋爱宽恕的特点进行研究,采用自编初始问卷对上海某高校的2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测,利用完善后的正式问卷对上海和南京两地的556名在校大学生展开正式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利用编制的问卷对大学生的恋爱宽恕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包含报复、回避、宽恕和消极沉思四个维度,可以解释方差总变异的69.08%;(2)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均显示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3)编制的问卷能够较好地契合宽恕的定义;(4)大学生恋爱宽恕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女大学生的宽恕倾向高于男生;(5)面对恋爱中的伤害,中国大学生更多地采用消极深思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报复的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中国大学生的恋爱宽恕与西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three-dimensional Sense-of-Humour Questionnaire (SHQ) was coordinated with items based upon social self-image related to three styles in humour-"funny" wit, "sarcastic" wit, and "mixed" wit. The total questionnaire was answered by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college (average age: 17) and teacher's certificate school (average age: 25)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elf-image and sense of humour at different age levels. The social self-image of college women proved highly loaded on the "funny" style compared with college males. A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ex by age) revealed a strong sex effect on the "sarcastic" category (males high). "Mixed" wit yielded an interaction effect: high scores in college males and teacher females. Males and older subjects (teaching students) tended to associate high senstivity to humorous messages and emotional impulsiveness with the "sarcastic" style. Women who scored high on "mixed" wit favoured the humorist as a general social stereotype. A sex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adolescence to adulthood was indicated the way that females changed from "funny" to "mixed" wit and males from "mixed" to "sarcastic" w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