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尔斯《正义论》评述武汉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方永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心血之作,它把他近20年潜心研究社会正义问题的成果发展成一个逻辑严密、条理一贯的体系,并被誉为“二次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政治正义及其隐含的问题 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政治正义不仅被看做是最基本的核心理念,而且也被看做是政治哲学的全部主题.[1]罗尔斯本人对政治正义的基本解释是,通过社会或国家的基本制度安排和调节,达到全体公民之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公平正义分配,从而在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框架内,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的正义.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的公平原则与正义的自然责任原则是两种影响深远的政治义务理论,但是它们各自也面临着无法解决的难题:公平原则无法解释那些不情愿收到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公民的政治义务,正义的自然责任理论则无法证明公民对其所属国家的政治义务。与其他的政治义务理论一样,罗尔斯的理论也没能避免"普适性-特殊性"悖论的困境,但是罗尔斯已经尝试利用多种道德原则论证政治义务(责任)。为了拯救罗尔斯政治义务理论面临的困境,克劳斯科提出了由公平原则、自然责任原则和"共同利益"原则联合构成的多元-原则政治义务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尚在雏形并且仍有缺陷,但是它对政治义务的解释力和前途就在于它符合了当今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和联系性。  相似文献   

4.
约翰·罗尔斯被公认为 2 0世纪中叶以来最重要的美国政治哲学家。他的《正义论》② 重新定义了这门学科 ,并在各个领域引起争议。有人批评他说 ,除了被他忽略掉的“个人”以外 ,他的所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根本上与宗教存在着连带关系。他后期所写的文章和《政治自由主义》③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种批评的回应。在这些作品中 ,他转向对“自由宪政民主体制下的多元理论”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诸如美国 (罗尔斯讨论的重点 )这样的社会中 ,人们对正义所持的异议已超出日常的范围 ,从而涉及到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诸如 ,堕胎、在医生帮助下通过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西方关于"正义"价值的传统理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传统注重从"实然"看"应然",多"以正为义";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从"应然"看"实然",多"以义为正"。但这并未遮蔽"正义"概念本身蕴涵的矛盾和冲突,"正义"的内涵和指向需要重新说明。通过重新思考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标和指向,结合人类追求正义实践的历史考察,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正义"的观点将从如下现实出发: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等级制人身依附阶段以后,近代和现代社会所面对的正义模式,事实上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与"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观"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所证实的核心价值观念,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所据以立论并追求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先后阶段性联系,而非彼此对抗、绝对排斥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尺度来最终界定公平与不公平:每一个个体所担当的权利与责任是否统一?能够一致起来的,即为实质的公平;反之则不公平。为此需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强权政治格局——权利与责任相分离,民主沦落为权势者博弈的工具,为构建新的正义体系提供契机,在多元文化之间就如何缔造当代和未来的"公平正义"达成新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毛兴贵  谭杰 《现代哲学》2005,64(4):28-34
政治义务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哈特首先用“相互限制原则”来解释政治义务,这一原则为罗尔斯所继承并加以修正。鉴于该原则存在的诸多问题,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削减了它在政治义务的道德证明中的作用,而诉诸正义的自然责任原则。这个原则仍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批评,许多罗尔斯的追随者对这些批评作了回应。罗尔斯从公平游戏原则到自然责任原则的转变反映了他对契约论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具有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公平正义观都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现象的深刻反思,并且他们都极为关注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关注实质正义。马克思与罗尔斯公平正义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现实人的不平等状况,而罗尔斯则从逻辑设定的无知之幕之后引申出正义原则;在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上,马克思是革命式的,而罗尔斯则是改良式的。马克思与罗尔斯在公平正义观上的紧密联系和迥异的学术见解,对建构与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公平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委婉地表示,他的正义论不适用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围绕罗尔斯的动物正义遗产,老年罗尔斯派与青年罗尔斯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年罗尔斯派捍卫罗尔斯的结论,否认人对动物的正义义务;罗兰兹等青年罗尔斯派则紧紧抓住罗尔斯思想的方法论精髓,通过重新阐释或重构罗尔斯的正义论,论证了人对动物负有的正义义务,并激活了动物正义的话题,使之成为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纳斯鲍姆的以可行能力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唐纳森和金里卡的以公民身份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加纳尔的以利益为基础的动物正义论提供了与罗尔斯式动物正义论不同的思路;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优势,构成了动物正义的辩护联盟。发展和完善罗尔斯式的动物正义论,倡导各种动物正义理论之间的建设性对话,不仅能够更好地为人对动物负有的正义义务提供辩护,而且还能有效地拓展生态文明的文化空间,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正>义何以可能,是约翰·罗尔斯想要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文中简称正义新论)中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新论为主要材料,论述罗尔斯的正义是何以可能的,并将兼顾诺齐克和桑德尔等人对罗尔斯的批判,探讨罗尔斯所论述的正义的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全球正义与全球贫困现象内在关联。全球正义是一种世界主义的理想追求,当代全球正义的追求是以最基本的人的需求为对象的正义诉求,在人权清单中,全球正义把生存权看成是最根本的权利。全球正义理论从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紧迫问题。人道主义援助是解救当代全球贫困的另一进路。首先,人道主义援助的困难在于人们把责任看成是分内应当承担的,而把仁慈捐赠看成是超义务的。其次,从权利与义务的相关性来看,作为人人具有的生存权,需要一定的机构或个人承担相应的义务。然而,仁慈捐赠的义务并非是完善的义务,不具有强制性;最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与民族主义以及同胞偏爱并非完全是一种制约关系。但是,全球正义作为一种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正>义理论问世以后,当"正义"概念被无限滥用之时,罗尔斯却清醒地认识到,要将其特殊论域的政治正义推向普遍的领域,事实上不可能。因为只有以动机应当、手段正当、结果正义为基本构成的公正,才具有普遍指涉的规范与矫正功能。公正作为对社会生活行为予以等利害交换的规范引导方式和价值判断、评价方法,其依据是普遍利益法则,其本质诉求是权利、权力、责任的平等分配。权力分配公正;构成社会公正的基础,权责对等,是社会公正的实质体现:根本的个人公正,是我的权利与我的责任对等;根本的社会公正,是我的权利责任与他人的权利责任的对等。根本的社会公正为根本的个人公正提供了必需的社会平台;根本的个人公正为根本的社会公正开辟了实践道路,并提供了具体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桑德尔(Michael Sandel)以批判自由主义闻名于世。在桑德尔对以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批判中,他用共同体对抗个人,用善对抗权利,用德性对抗规则,确立了一种典型的社群主义批判模式。在桑德尔看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义务论自由主义:就方法论而言,这种义  相似文献   

13.
对约翰·罗尔斯而言,正义观念的实践功能指的是它能否得到民主社会公民的一致认可,从而帮助他们在正义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了实现正义观念的实践功能,他的方法是诉诸一种抽象的组织化的理念,为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中互相冲突的理念和原则赋予融贯性.罗尔斯所提出的这一共识的基础,即一种正义观念,能否在现实中得到公民的认可,关键在于一种为了融贯性而做出的理论重构,相对于我们对正义的日常理解如何能够具有权威性,而罗尔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回避.这表明,为了说明政治哲学如何能够解决我们的实践分歧,我们仍然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4.
陈飞 《现代哲学》2023,(3):26-33
罗尔斯在建构其正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多次谈到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获得重要的思想资源,并给予很高评价。正义问题是罗尔斯解读马克思的核心问题。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二是通过回应国际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出马克思预设的正义观;三是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值得期许。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蕴含着双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抓住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实质,但对共产主义与正义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中,新近的一个争论焦点是分配正义的"场域"问题,即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什么。罗尔斯指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罗尔斯的这一论断遭到柯亨和墨菲等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不仅包括社会基本制度,还应包括非强制性的社会结构(如家庭和市场)、个人行为意向和行为选择、社会风尚等。针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批评与辩护关系,彰显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义同以柯亨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当代的分配正义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纳斯鲍姆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没有考虑到残障者、国际领域以及非人类动物的正义问题,这主要是受限于他的正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传统对正义主体的理解和设定。因此,她提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个人观,试图重新界定和拓展正义主体,并将尊严与能力联系起来;以此成为能力进路的基点,从而试图解决以上三个领域的正义问题。然而,纳斯鲍姆对于正义主体的界定与拓展存在诸多模糊和自相矛盾之处,她的能力进路亦并非是对罗尔斯正义理论和契约论传统的成功超越。  相似文献   

17.
池忠军 《学海》2003,(2):29-34
约翰·罗尔斯与汉思·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多元化是民主社会的永久性特征,并基于此建构多元化紧张消解的普世性理论。他们的理论均以底线伦理为基始,但逻辑理路却是异质的,前者是政治自由主义的普世化,后者是基于普世宗教关怀的普世伦理。  相似文献   

18.
罗尔斯伦理思想总体上可归结为一种权利伦理学;“自由优先于德性”是罗尔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以“自我优先于目的”为形式根据,以“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为质料内容。罗尔斯权利伦理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提出了诸多新的伦理理念和伦理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伦理思想总体上可归结为一种权利伦理学;“自由优先于德性”是罗尔斯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以“自我优先于目的”为形式根据,以“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为质料内容。罗尔斯权利伦理揭示了现代自由社会的道德特征和道德要求,提出了诸多新的伦理理念和伦理观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分配正当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的基本权利与平等的要件如何分配才是符合正义的 ?罗尔斯和诺齐克从两个向度上对此作了深入研究。罗尔斯从平等的权利出发 ,主张用“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取代功利主义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不平等 ,否则就应当平等。并要求依据“公平的正义原则”分配公共资源和自由体系 ;诺齐克从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平等 ,否则就应当不平等 ,通过“资格”理论确立“持有”的正当性。在功利主义、财产权、国家的作用、自由平等、分配模式和社会稳定的意义等方面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观点也各有契合与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