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一个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103科459属1019种,根据经济用途可分为16类。五台山民族植物丰富多样,采集业是当地仅次于农业、旅游业的重要经济产业。五台山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与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的密切关系,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在佛教文化及佛教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及利用,是一项值得开发的民族植物产业。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法,以911名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民族接触减弱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问题。研究1检验了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民族交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被试的民族接触与民族本质论存在显著负相关,汉族被试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研究2检验了少数民族被试的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与汉族文化的相似性感知在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文化认同和文化相似性完全中介了民族接触和民族本质论之间的负相关。文章认为民族接触可以通过增加民族之间文化相似性感知、降低内群体的文化认同而减弱民族本质论信念。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民族偏见在民族心理中是一个很遍普的现象。它不但对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方面发生影响,而且对民族认知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民族偏见的形成过程中,有民族认知的参与,民族偏见反过来对民族认知起导向作用;由于刻板印象在二者中所发生的作用,民族偏见可能导致民族认知发生晕轮效应,从而简化认知活动的过程,使民族思维变得狡窄和僵化;民族偏见是文化的偏见,民族认知也是一种文化的认知。由于民族文化在二者中的参与和影响,民族偏见在一定民族文化差异的情境下,对简化式的民族认知活动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根据这一精神,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就做好民族文化工作谈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民族精神,构成该民族的要素,成为一个民族的标志,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似可以说这个民族文化繁荣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该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经济上的发展一起,构成民族繁荣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8.
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对张国文等市人大代表提出在贵阳市设立“四月八民族文化艺术节”的议案十分重视,并广泛征求意见,多方听取举办这个节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议。这不仅反映了我们地方党委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而且体现了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树立文化形象,寻找文化支撑,整合贵阳人精神文化意识的信心。对此,我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9.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10.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除古代宗教、民间巫术等公认的因素外 ,还渗透了古代楚人的“民族情感”和荆楚文化意识。笔者拟就此作一粗浅探索 ,以求教于方家。首先 ,从楚国历史来考察 ,武当山地区是楚国的始都之地 ,曾经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战略要地。楚国长达八百年的气势磅礴的历史 ,是从丹阳开始写起的。《史记·楚世家》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 ,举文、武勤劳之后嗣 ,而封熊绎于楚蛮 ,封以子男之田 ,姓氏 ,居丹阳。”据专家考证 ,丹阳 ,即丹水之阳 ,在今鄂西北武当山北麓、豫西南南阳盆地西… 相似文献
11.
文化同化与冲突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文化、文化同化、文化冲突、民族认同及民族偏见的内涵出发,介绍了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的研究现状;提出在文化同化与文化冲突下,个体在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中所表现出来的四种不同的综合民族态度并对这四种态度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我国研究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建筑尽管在功能、形式、材料上千差万别,但始终是建立在实用功能基础上的一种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呈现为一种民族思维与观念的"文化遗留物"。考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可以发现,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始终影响与支配着它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表现技巧。这种文化生成的规律性包括因材致用的文化象征与隐喻、因地制宜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亲族血缘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赋予千姿百态的民族建筑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应当区分客观形态的民族精神与作为弘扬和培育对象的民族精神。前者是中性的 ,既包含积极因素 ,也有历史的局限 ;后者则是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文章根据对民族精神积极内涵的科学概括 ,分析了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并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处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告设计与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说明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正确使用民族文化符号,并使其自然的融入现代设计,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做到真正的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大力强化文化主体意识是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根本保证;用包容并存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竞争是实现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是激发中国文化持续进步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尽管在文化趋同化的同时也存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但这两种趋势并非势均力敌。其中,文化的趋同,在经济发达国家以其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推动下,往往处于上风地位;而文化的多样性,尽管有许多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大声疾呼,不懈努力,却往往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攻势面前败下阵来。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袭下,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危机,国家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带给世界的影响深刻而复杂,它造成地区和国家间文化冲突加深,精英化的生存、发展面临威胁,欠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民族文化被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强势文化所蚕食、吞噬,或者被边缘化。这种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措施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7.
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见》中强调指出:把贵州建设成自然风光与民族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这一战略对于还在发展中的贵州旅游业来说如沐春风、如得春雨。我们欣喜地感到贵州民族化的保护与有序开发必将更加丰富我省旅游业的化内涵,提升贵州旅游的化品位,进一步增强全省旅游业的对外吸引力,推动贵州旅游业的振兴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结合当代文明,从而推动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两种趋势,即经济不断走向全球化,文化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民族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化,要么全球经济不断多元化,这需要既往实践的支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余下的就是寻求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要求多元的文化实现互谅、共容、共存,进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关注价值文化的民族经济学新范式,旨在对民族过程的政治文化效果进行经济学分析,以经济视角阐释民族过程,实现民族文化从互谅、共容,走向融合共存,从而提升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能够艺术地、形象地、具体地、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民族性格和习俗特征。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生息、繁衍,历百代而不衰,独立于民族之林,主要靠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