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社会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中国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此相应,20世纪中国哲学发生了三次革命:资产阶级和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的自我革命。第三次社会革命和哲学革命正在进行之中。本提纲对第一、二次哲学革命只作简略回顾。而把重点放在第三次哲学革命上。  相似文献   

2.
许全兴同志的新著《毛泽东与中国二十世纪哲学革命》(以下简称《哲学革命》)回顾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即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应的三次哲学革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该书以哲学的社会政治层面的蕴意为切入点,力求以原原本本的哲学的思想理论层面的蕴意为依据,话语朴实无华,不仅突出了毛泽东和毛泽东哲学思想,而.已对其他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也尽可能完整阐述并反映其个性特点,向读者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哲学革命。通…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以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的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且也繁荣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化"。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不断地探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新视域、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本质上是哲学反对基督教以建立一个哲学世界,以此改变自己的政治宗教处境的尝试.哲学革命的结果却导致哲学与宗教的双重衰落.哲学只有作为个人的生活方式,退出公共生活,重新回归自己的沉思本性,现代性危机才能被克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哲学动态》2006,(11):30-33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在现代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最重要的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抗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本质,这一对抗的结果将是无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然而,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发展却使情况变得复杂: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崩溃,而是通过引入组织化和弹性生产而具有活力;工人阶级战后的政治活动影响较小;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未趋向日益简化的阶级对立,而是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到处都在生成复杂的不稳定的“自发的领域”。面对这些情况,20世纪后期以…  相似文献   

7.
陆永胜 《周易研究》2022,(6):104-107
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内涵、时代话语语境和认知范式共构的产物,体现为话语意愿、话语能力和话语诉求的统一,并呈现出四重向度:以道德为中心的观念话语、以价值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话语、以传达为表征的物态话语。这四重向度是辩证统一的,并呈显为如下的逻辑展开:道德内涵着价值确认,价值以道德为基础,并呈现为主流社会政治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符合内在道德需要和外在价值诉求的信仰得以建构,道德、价值与信仰的直观传达统一于物态话语中。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文化复兴视野下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有的文献,李达并不像其他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样,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他似乎有意地把这类问题悬置在一旁。本文试图通过呈现李达在不同时期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态度,来解释这一"悬置"的真正原因——对李达而言,如何从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社会主义,要远比如何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为中国古代哲学寻求一席之位,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也即,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重要的不是一味地保有和辩护,而是一场彻底的变革,是顺应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一次改造。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19—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者们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之不同,并不在于是否承认19—20世纪中国哲学与以往数千年中国哲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在于是否承认这一变化的根源来自中国从鸦片战争起被卷入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模式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一词今日实际上用于表示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门现代学科;由现代中国哲学家和国外汉学家经由中国古代人文学和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创建于20世纪。这门学科现在已获得汉学界和哲学界的公认,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个职业领域。正像其它学科一样,中国哲学学科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制度、科研规划、技术性标准和学术活动目标。从职业角度看,有关中国哲学的任何问题都可在其目前行之有效的学术框架内提出和解决。然而,中国哲学最近在其职业领域之外也引起了学术思想界的广泛关注,其现代价值也开始从其自身学科框架和习常讨论范围以外的各种新角度加以重新考察。本文即为从包括解释学在内的符号学角度对中国哲学学术思想价值和潜力重新进行评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哲学向生活世界的转向使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克服自身矛盾和寻找出路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现实的呼唤之下,也开始重新关注生活世界,道德生活成为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阿拉伯逻辑学主要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从9世纪到14世纪后,经历了一个由哲学逻辑学到宗教哲学逻辑学,再到独立的逻辑学的过程。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对阿拉伯逻辑学不同传统进行研究,可更好地理解阿拉伯文化及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叶险明 《哲学研究》2012,(12):3-10,123
<正>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强烈地意识到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学术话语革命,从近百年中国学术话语变迁的轨迹和规律、西方学术话语向东方国家渗透的过程以及现代西方学术话语变迁的轨迹和规律等视域,探讨了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危机的原因以及走出这种危机的路径问题,但由于缺乏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危机的实质的分析,这些探讨往往囿于对其技术层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初的哲学走向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20世纪哲学的发展,回顾了由弗雷格和胡塞尔所开创的基础性工作发展起来的两种平行的哲学,并探究了哲学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乐观阶段、悲观阶段和分裂阶段.最后,本文对本世纪的哲学走向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5.
亲历美国哲学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哲学系生产了大量的哲学博士,许多博士日后又成为哲学教师。在这些系科中,“分析哲学”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一个正经八百的研究生也许会这样看待过去50年的历史:直至30年代某一时期,美国的哲学尚未成形。其后,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大约50年前,多数美国哲学家都成了实证主义者。这种进展的一个特点是给哲学学科引入了“高度严格的标准”。哲学变得“清楚”,而且人人都要学点现代逻辑。  相似文献   

16.
高凌霞 《现代哲学》2005,(4):113-122,128
根据祁尔松(Etienne Gilson)的说法,中世纪哲学,尤其是十三世纪的思想,是基督宗教哲学。本文按其在台湾发展时所袭用的名词,称之为士林哲学。士林哲学之传入中国,虽然早在利玛窦时期(1550—1610)已经开始,但真正成为学术思想之主流之一,是最近五十年来在台湾地区的发展。20世纪初士林哲学初传入台湾时,当时的思想环境,对基督宗教哲学并不十分友善,这种种情况,与中世纪的思想家,面对信仰与神学之挑战相似。当时的思想家,融合各种不同的思想派系,对柏拉图与亚理斯多德的观念,重新诠释与批判,批判与诠释是创新的基础。所以,中世纪可说是哲学的第二春,而中世纪哲学之精华,即全盛期的士林哲学。十四世纪唯名论之后,士林哲学逐步式微,于十九世纪末再兴。本文认为,士林哲学在台湾发展之过程,与其在中世纪之盛行,及十九世纪末之再兴,背景虽异但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正是士林哲学之基本思想与立场。本文对台湾士林哲学之发展,从四方面探讨:(1)回到形上学之根以面对新的挑战;(2)形上学基本立场与概念之说明;(3)反思与批判;(4)未来发展之方向。本文所参考之资料,一是已发表之学术文献;其二是与学者们之正式交谈——如学术演讲、座谈会等,及非正式之谈话、访问等。  相似文献   

17.
章建刚 《学海》2001,1(1):46-50
20世纪前30年间,中国现代美学家对艺术的理解有否定的和肯定的两种倾向否定旧文化旧艺术,倡导新文化新人格.传统艺术面临着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随着新式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诞生,各种建设性的艺术理论也以教材、导论的形式涌现,这分别属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类讨论很有些百家争鸣的味道.但这些理解毕竟是个短暂的开始,对艺术的理解必然会伴随着中国社会及其学术环境的进步和改善而深入.  相似文献   

18.
受清华大学哲学系之邀,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儒家研究会项目主持人、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主编黄万盛先生今年3月在清华园进行了为期3周的讲学活动.在"当代的哲学革命"这一总题之下,黄先生有详有略地阐述了以下四个专题:一、"新世纪和哲学典范的转移",二、"政治哲学背后的社会、文化转向",三、"知识分子和哲学",四是"精神哲学:价值困惑和教育".黄万盛先生丰富的学术经历、精湛的专业水平和近乎虔诚的敬业精神给各位听课者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面临相当多的挑战,本文只就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这个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即中国哲学撰述的内容、范围,以及中国哲学史与其他研究中国思想的进路之间的同异问题。一“中国哲学”是一个20世纪才产生、流行的概念,“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也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经过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中国哲学研究本身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冲击,中国哲学研究面对这些挑战发生了重新定位和自我辩护的需要。让我们从头说起。胡适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