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天风》2012,(3):69-69
<正>阆中市基督教福音堂(原名"圣约翰座堂")位于阆中市杨天井街5号。系首任华西教区会督(大主教)、英国"剑桥七杰"之一的盖士利(W.W.Cassels)于1908年聘请澳大利亚工程师饶哲夫设计并修建。教堂建筑占地面积3956平方米,使用面积1311.15平方米。时为主教府所在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教堂。至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2,(10):69-69
<正>现存的大西路福音堂,位于镇江大西路临街343号,是1889年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专教士郎登·库思非所建,教堂墙上嵌有勒石一方,上刻"耶稣诞辰一千八百八十九字样,显明它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福音堂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双披瓦楞形铁皮屋顶,尖拱形门窗,正立面山墙上正有圆形玫瑰花窗,顶部悬置十字架。教堂内置有讲坛和摆放整齐的联椅,供信徒们礼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2,(1):69-69
<正>鸿德堂,坐落于多伦路59号。前身是长老会沪北堂。1925年由信徒捐资建造,1928年10月落成。鸿德堂是上海唯一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共有三层,其底楼为小礼拜堂,二楼为主堂,两侧成对的罗马双柱构成拱形走廊,具有西式风格,三楼为楼厅。整幢建筑风格堪称中西合璧,建筑面积1137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礼拜。1932年一·二八事变,鸿德堂因接待抗日爱国人士,蒋时叙牧师一家4人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2,(8):69-69
<正>武汉市基督教救世堂位于汉口汉正街447号(普爱医院左侧巷子内)。救世堂的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汉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因陈旧狭小被拆除后,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现在的救世堂。救世堂建于1930年,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救世堂从地基直到屋顶都是十字架形,堂内正面和圣所都砌有十字架,堂内上部还镶嵌有耶稣戴荆棘冠冕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花冠,闪闪发光,  相似文献   

5.
《天风》2012,(9):69-69
<正>志道堂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112号,建于1933年(民国22年),奠基石镶嵌在教堂左墙角上,原属卫理公会。志道堂是一座工艺精湛的中西宫殿,飞檐展空、挑角拱翘、红瓦盖顶、古朴典雅,堂内装饰富丽。志道堂首任牧师为江明惠,1932年许世琦继任,1948年王辉全任牧师,直到1951年。1958年联合礼拜后,该堂即被工厂占用。1982年12月25日(圣诞节)正式复堂。2006年8月,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南昌市基督教两会于2006年8月对志道堂按照原貌进行了修建。如今志道堂更明  相似文献   

6.
李世峥 《天风》2012,(6):69
陕西省三原东关教堂,原名"救世堂",始建于1915年,系陕西境内最早建立的教堂之一。教堂是以砖混为基础的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面积288平方米,最大跨度约12米,可容纳500余人同时作礼拜。该堂在建筑上既有西方教堂的特点,又有中国建筑的模式,两种特色完美结合,成为中西合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2,(2):F0003-F0003
安徽宿州福音堂是一处近代宗教式典型建筑群.由美国基督教北老会创建于清代末年。有着百年的厚重历史,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具匠心,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2,(7):71
四川省绵竹市基督教礼拜堂,也称"福音堂",坐落在绵竹市区小北街民主巷26号。这座明清时代的中西建筑经过了"文革"破四旧的洗礼,四年前,经过5·12大地震撼山动地的考验,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到如今尚保留完整的礼拜堂,是基督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也是中国建筑元素在西式教堂中的完美融合。进入小北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色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2,(11):69-69
<正>安徽省安庆圣诞堂是1912年4月由圣公会皖赣教区所建,初名"成仁堂",当时作为培媛女中的专用礼拜堂。1938年12月,日军侵占安庆时,为了让同仁医院的留守人员和难民教友能够正常庆祝圣诞节,教会将原"成仁堂"重新修缮,并于是年12月24日如期开放。为了纪念这一不寻常的圣诞节,决定改名为"圣诞堂"。1942年,日军侵入圣诞堂,圣诞堂被关闭。1945年日军投降后,  相似文献   

10.
陈思源 《天风》2014,(7):16-17
教堂建筑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在满足崇拜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多考虑吸收中国建筑特色风格,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更多与时代环境相协调相平衡的中国式教堂。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12.
阚保平 《天风》2014,(7):10-13
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