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天风》2012,(4):29-29
“礼仪”让我们可能变得风度翩翩,魄力非凡。基督徒要不要学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礼仪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穆斯林》2023,(1):23-25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和平”是“伊斯兰”一词的重要含义之一,与和平紧密相连的,便是和谐。伊斯兰教倡导和谐,鼓励穆斯林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营造社会和谐。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2:208){???????????????}“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2:208)那么,穆斯林应当如何去促进社会和谐呢?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证明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往往是让学生“程序输入”式的呆板接受,其效果是如何呢?不言而喻,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解决不了困难,因为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并未“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5.
大圆镜智     
阿静帮阿玮抬一面镜子,边抬边说:“这镜子可真是贱货,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阿玮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哦?”阿静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吗?”阿玮问。“当然。”阿静说。“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阿玮问。“那怎么会呢?”阿静说“这就是智慧啊!”阿玮说,“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请问老兄,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不能”。阿静说,“想不到这镜子还真有点门道,还有吗?”“多的是”,阿…  相似文献   

6.
寓言四题     
光与雾 光向雾问道:“朋友,你为何要给这个世界带来一团迷雾呢?”雾回答道:“我想把整个世界的眼睛都蒙住,让全世界的生灵都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我的’。”光问道:“效果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杨国荣 《学海》2012,(1):149-154
宋明理学作为一代思潮,有其自身的概念系统及论题.从哲学的层面说,在“理”和“气”、“心”和“理”、“心”和“性”、以及“道心”和“人心”、“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等概念之后,理学既讨论何物存在或何为世界的本原及根据这样一些天道之域的形而上问题,又追问“何为人”、“何为理想人格”以及“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等人道之域的问题.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其关切之点进一步指向“当然”与“实然”、“必然”、“自然”之间的关系.后者既涉及中国哲学所讨论的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又在普遍的哲学论域中体现了本体论、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8.
妙种小草     
柔弱的小草常会使人想起美丽的诗。 名叫小草的女孩儿常会使人想起亮晶晶的露珠。 不是吗?如果没有绿满天涯的小草,何来春天的美丽?如果没有铺满绿茵的草坪,足球场又怎能迷人? 当然了,在长满小草的原野里散步,闻着小草的香味,感受着小草的温馨,人们会觉得格外的心旷神怡。 那么,是不是小草“只能”种在地上呢? 如果突破了这个“只能”,又会出现什么奇迹呢? 请看三个极成功的例子。 一是“小草娃娃”,它与传统玩具娃娃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头顶上“种”草。其做法是,先在娃娃的头皮上植入生长基并均匀地种上草籽,然后喷水使小草…  相似文献   

9.
, 《天风》2012,(12):8-10
编者按:在今天的中国教会,义工已经数以万计,他们对教会的发展贡献巨大。当各地教会培养了不少神学生进入教会并且日渐发挥更多作用的时候,义工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什么样的义工才能作“义”之工?教会又当如何培训义工,以使他们在教会事工中的果效更加显著呢?让我们看看本期的话题吧!  相似文献   

10.
圣召探讨     
何为圣召呢?圣召是天主给予人的神圣召叫,是藉着吾人的回应而去完成的一种特殊的使命。圣召是天主对他所爱的人的爱情流露、彰显和实践。圣召的使命,当然是作证基督,宣扬天国的喜讯,将福音的种子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使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而成为参天大树。“圣召”...  相似文献   

11.
菩提一叶     
主持寄语朋友,这是一个美好的名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怎么样才算是朋友呢?古人说:“同门口朋,同志曰友”。“友,亲也”现代人解释朋友是“彼此有交情0人。当然,对朋友这个概念还会有许多别的说法,不过大致就是这样。朋友是亲近的,是彼此有感情交流的,是有相互切磋关系的,是有共同志向的……交朋友不容易,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有些人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以利益为重,于是便有损人利己之行为,有防范地人之心思,这样感情淡薄了,关系也就疏而不亲,虽仍可称作共事之伙伴,都很难称之为朋友了!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要回…  相似文献   

12.
医学的目的:形成新的优先项目计划梗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学的目的:形成新的优先项目计划梗概美国纽约哈斯廷斯中心·关于“医学目的”的研究与讨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医学?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医学应当如何为人民服务?这些似乎早已定论的问题,在社会未来发展和医学科学迅速进步的新情况下,的确提供...  相似文献   

13.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14.
王雷 《天风》2016,(9):17-18
一方面我们要改进自身的不足,树亚三自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些恶意诋毁三目者给予有力的驳斥。中国教会自三自运动发起以来,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三自的施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良好果效。对于三自,教会内外拥护、支持和赞扬之声是主流,但一些批评甚至攻击之声也时有出现。那么,这些批评和攻击究竟来自何方?中国教会应当如何面对这些针对三自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呢?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17.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19.
黄幸平 《天风》2014,(7):36-37
教会里有“能者”本是件好事,他们有才干有恩赐,能把很多事情办得又快又好,大家也一个劲地夸他们“能者多劳”.可是能者多劳,往往也就“能者多累”,继而可能变成“能者多怨”,开始别人怨,后来怨自己,再后来怨别人.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们应当思考:“能者多累”、“能者多怨”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或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名言。然而以“人和”为立国之本的蜀国最先灭亡,以“地利”为保国之根的吴国随后灭亡.而以“天时”为国策的魏国却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人和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天时”?这也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