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是以追求和平、崇尚和谐、关爱弱势为宗旨的,素有社会服务的传统。天主教背景的社会服务机构以“实践爱德、见证信仰、服务社会、缔造希望”为宗旨.探索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为基点.其社会职能是社会公益服务,意在彰显宗教的积极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化或道德宗教是一个再三出现的话题。近现代史上,曾有一些人陆续提出了理性宗教和道德宗教的概念,如康德的“道德宗教”(“纯粹理性界限”内的宗教)、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孔德的“人性宗教”和爱因斯坦的“道德宗教”等。这些尝试都希望摒弃宗教信仰的所谓荒诞色彩,但又意识到宗教的积极作用,因此创造出一种没有信仰基础的道德宗教。  作为一个宗教,首先要有信仰和宗教观念。没有信仰,没有宗教观念,也就无所谓宗教了。另一方面,宗教也要有一套保证信仰的道德戒律,但更有关于伦理道德的说教。没有一个宗教不要求信…  相似文献   

3.
试论当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德智 《哲学动态》2001,(11):41-44
基督宗教伦理原本是基督宗教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圣经》中就曾明确地把基督宗教的基本伦理原则 ,即“爱主”与“爱人如己”规定为“一切道理的总纲”[1] 。至现当代 ,随着基督宗教的精神化和世俗化 ,基督宗教伦理在基督宗教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新正统派神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布鲁内尔曾提出过“以基督宗教伦理学代替神学”的口号 ;美国现实主义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莱·尼布尔不仅把基督宗教社会伦理规定为其神学的基本内容 ,而且把“爱的律法”规定为其神学的最高原则 ;弗莱切尔的“境遇伦理学”尽管实施“相对主义的策略 ,却依然把“爱”或…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下旬,在江苏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联合召开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上,我省宗教界上层人士多有精彩发言,最近读“发言汇编”,受益匪浅。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认识必要性可以增强责任感,认识可能性可以增强信心。对于我们统战、宗教干部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要探索“引导”途径,解决“相适应”方面可操作性的问题。 一、坚持“引导”方向 我们知道,“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江总书记关于做好宗教工作“三句话”中的第三句,讲的是宗教工作的目标。我理解这个目标也是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2,(12):68-69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共葫芦岛市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通过开展创建“三爱”“正行”“平安”“和谐”“文化”“数字”“生态”宗教活动场所和争做新时代优秀宗教教职人员的“七创一优”活动,构建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葫芦岛实践模式,形成了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9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圣心大学联合主办的“宗教与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长富宫举行。宗教所所长卓新平、副所长吴云贵、曹中建、张新鹰及任延黎、秦惠彬、陈村富等专家学者同来自意大利的天主教神职人员及学者教授围绕“宗教与和平”这一主题,从历史、现实及未来的视角对宗教与世界和平的关系、作用、各宗教间的对话等问题各抒已见。研讨会友好而热烈。梵蒂冈二千年委员会主席埃特卡雷主教专程到会并发表演讲。“宗教与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施言  相似文献   

7.
薪火     
在我记忆深处,最初使我对宗教产生崇敬之心的是这样一位传教医生:阿尔伯特·施韦策。这位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医师本可以在欧洲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却远走非洲,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救治非洲病人而奉献着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个名字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情怀啊!以后的读书生涯,我看了许多关于宗教的言论。其中,贺群先生的话发人深思。“真正伟大的宗教信仰的养成,多是出于大智慧大悲悯,出于真知灼见和理性的直观”,“这种信仰建筑在深厚的爱人类与爱智慧的基石上,绝非科学和无神论所能动摇。”懂这句话含义的人太…  相似文献   

8.
3月24至25日,由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宗教极端主义研究”课题组,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联合主办,国家宗教局宗教研究中心协办的“宗教现状与宗教发展趋势”座谈会,在国家宗教局培训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9.
方旭东 《现代哲学》2023,(3):141-154
在晚明奉教士人中,王徵以其“畏天爱人”之说独树一帜,基督宗教原有的信爱论在他这里变成了“畏天”说。论者一般认为,这种“畏”的宗教情感,是王徵以儒释耶的结果。本文挑战了这种流行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王徵“畏天”思想主要来自善书。通过对王徵所用“畏天”一词语义的考辨,作者确定,其用法与善书最为接近。而王徵从小所受的善书教育以及他本人对善书从未间断的修持,证明这种相同不是巧合,而是王徵从善书那里习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新世纪的头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起步之年。宗教工作的开篇之作如何作?是一个值得广大宗教工作者关心的大问题。国家宗教局党组深入分析了新世纪宗教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今年宗教工作的主题和思路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重心下沉,重在落实”,做到“责任到基层、管理打基础、长远固基本,全力保稳定”。一手抓“研究政策,制定法规”。这一思路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各地做好今年宗教工作的指针。为配合今年宗教工作思路的学习和宣传,本刊选载了湖南省益阳市民宗局以“服务大局、负重奋进”的精神为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基层宗教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江苏省宗教局准确把握党的宗教工作“四句话”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在“引导”上做文章,增强了党和政府对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凝聚力,推动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立足于转变思想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宗教界人士的“适应”。早在2000年,江苏省宗教局就与江苏宗教界上层人士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该年5月,他们与省委统战部联合举办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得到五大宗教上…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宗教·新兴宗教·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个月来,随着揭批“法轮大法”、“法轮功”政治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非法组织的邪恶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由于报刊上不断出现与宗教知识相关的内容,而国人一般对宗教所知甚少,因而也时常有人向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讨教”,希望澄清一些认识。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法轮功”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按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关涉到两方面的思考:如果认定“法轮功”的“邪教”本性,则不宜将它与正当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与我国的“五大宗教”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无本质联系;而认定“法轮功”是邪教同时又在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无神论》2012,(6):63-63
【本刊讯】2012年10月20日-21日,中国无神论学会2012年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此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文化关系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学术界近年来比较热心于宗教与文化的探讨,二者的关系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宗教文化”、“宗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说亦引起普遍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在1994年10月世界宗教研究所与爱德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基督教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人们争辩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五大宗教都是讲求奉献的宗教,倡导慈心于物,济世利人,齐同慈爱,愍人之苦,愍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回报。各教对此有着不同的提法,如基督教称之为“施予”;伊斯兰教习惯上把这种行为称作“施济”;佛教和道教称“布施”或“施舍”;天主教则称之为“爱德”。尽管说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扶危济困。多年来,我国各宗教团体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善事,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本刊特邀了五大宗教的五位作者分别从各自宗教教理教义的角度阐发了“施济”、“施舍”或“施予”、“爱德”的根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局长,我再次来到洛城,与在座的美国基督教的朋友们进行交流与分享。我想,各位感兴趣的首要问题,是我怎么看中国的基督教?我愿意高兴地告诉大家,摘掉了“洋教”帽子,实现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找回了自我的中国基督教,已经成为真正体现爱德、弘扬文化传统的宗教,成了中国人民自办的宗教事业,成为团结信徒、建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中国教会是属于基督的,也是属于中国的。中国教会以其完整、独立的教格,以其爱为上、和为贵的精神,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成为“耶稣基督在中国的美好见证”…  相似文献   

17.
邓福村 《天风》2002,(4):4-5
江泽民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共同目标上来。”本刊特邀请全国两会部分负责同工,就江主席的讲话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适应”不是放弃信仰,乃是为了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的团结,共同建设我们的袓国,对基督徒来讲,就是要发扬爱邻舍的精神,爱我们周围的人,爱我们的骨肉同胞。  相似文献   

18.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以来,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了重要成绩,但在思想上对于“化什么”“怎么化”“谁来化”等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在实践上还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内生动力不足、运动式一刀切等现象。本文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提出作了细致梳理,对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新时代“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基本内涵、践行主体,探析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健康传承始终要坚持的根本方向,是我们宗教工作中需要不断推进的永恒课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推进,不断深化,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宗教的中国化进程,更好地引导我国宗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和许多别的兄弟宗教一样,相信人全部的存在和意义并不只是现世短暂的几十年,对于此生的彼岸有着强烈并且持久的希望。但是“对于来世的希望并不削弱信友对现世所有的责任感,反而以新的理由支持人们完成这责任”。宗教本身不是社会发展的障碍,不是消极被动,悲观逃避。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建设平安和谐,幸福健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