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2.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根据中国哲学的精神提出的人生四境界之一,他认为一神论宗教的境界“近乎”天地境界而犹有未树。本文承接冯友兰对哲学与宗教之分殊的阐明并观照宗教学学科基本的客观比较方法,以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所揭示的一神论信仰的“启示境界”为参照,阐明其“对话关系”的特质。通过对观两种境界的差异,探析“文明互鉴”的深层内涵与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科学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与宗教对立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又与宗教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在探索宇宙的无限奥秘、物质运动的绝对规律以及科学家对大自然的壮美表达无比赞叹的情怀方面,上帝作为宇宙的“逻格斯”以及宗教作为人类情感的“终极关怀”都一定程度地反映在人类的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个人情感中。所以,具有科学家和传教士双重身份的德日进  相似文献   

4.
“诚”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这个概念是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之一.儒家伦理所蕴含的内在超越性的宗教意义,在“诚”的境界中有着完满的体现.为此,把握“诚”的观念,对理解儒家学说,尤其是儒家伦理学说,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帮助.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儒学大师关于“诚”之阐述,对“诚”这个概念进行初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俞明在2005年11月15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上发表文章《宗教与人生修养》。作者提出,各宗教虽说教义不同,但所倡导的核心理念都极力劝导世人积德行善,这既是完善人自身道德的途径与方法,更是人追求理想人生的崇高境界。佛教主张用出世的态度来处理入世的事情,用“无我”的  相似文献   

6.
论“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潘显一在1843年底1844年1月间,年轻的马克思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论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许多基本观点,比如:“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  相似文献   

7.
道教神仙信仰中的西王母,是一位介于“神”与“仙”之间的尊神。西王母崇拜所体现的宗教内涵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当今人民又将怎样发扬光大?本文试就此提出一些浅见,就教于方家及高道大德。一、西王母崇拜应是中国母系社会转型期的图腾崇拜和对母亲的崇拜  相似文献   

8.
刘奔先生: 您好! 您在来信中说,《哲学研究》杂志准备办“科学·文化·人生”专辑。学术性高的杂志开展这方面的讨论,我看非常好!您在信中问:“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先进的日本,宗教感情那么强烈?宗教感情在日本社会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9.
“科学想知道宇宙的结构,宗教也一样,这二者不可分离。”———查尔斯·托尼斯一、物理学家如是观“好的科学家成为宗教信徒是不寻常的”,物理学家查尔斯·托尼斯(CharlesTownes)用“好的”这个范畴明确地说道。1964年,托尼斯与两位俄罗斯科学家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民间信仰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间的分布可以说是汪洋大海。就这部分群众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法定宗教的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大宗教”的角度看,我国无疑是一个“宗教大国”,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家信教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信仰有人格神的宗教。依普朗克的话语,“我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是有人格的上帝。”具体来说,当代科学家信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1)信仰宇宙宗教。典型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我相信斯宾诺莎主张的那个通过现存事物井然不紊的和谐而将自己启示给人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上帝,而无宁说就是宇宙。在他看来那隐藏于自然之中,始终绝对有效的近似自然规律的和谐就是上帝。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着的和谐、对称、秩序、美,令人油…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所说的科学家往往以自然科学家为主,他们常常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牛顿、康德、达尔文等人。他们相关的宗教为基督教,他们主要生活在欧洲,他们所处的历史进程自欧洲的中世纪到19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基督教由教权至上走向衰落。在基督教鼎盛时期,政权屈从于教权,教育权被宗教所把持。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受控于宗教,要接受神学训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不信仰宗教是不可能的。他们全都是基督徒,也与他们出生于基督徒家庭密切相关。哥白尼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他舅父是一个教区的主教,他曾…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这是一位从事科学与人文教学的学者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家为什么信教”的问题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从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与分离和科学家信仰的社会、伦理及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孔子在继承殷周文化基础上所创立的人文道德学说 ,以探讨人生哲理、政治道德为主要内容。但是 ,儒学一开始就包含神秘色彩 ,孔子既讲“天”、“天命” ,又言“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 ,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矛盾性。孔子死后 ,社会统治阶级自鲁哀公、汉高祖开始修建孔庙、神化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崇拜、祭祀孔子成为定制 ,历代统治阶级都通过神化孔子 ,推行教化、普及伦理纲常。久而久之 ,深入民心 ,使平民百姓以宗教感情顶礼膜拜孔子 ,使儒学事实上演化成为道德宗教。全面而论 ,儒学仍具有思想上的二重性 :既是哲学 ,又是道德宗教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自少年时代起一直不信宗教,但他始终非常重视宗教问题,对宗教文化,对科学与信仰的关系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他关于宗教的一些论述经常被人们所误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经常利用伟大科学家的感召力来鼓动宗教狂热,例如邪教教首李洪志曾多次讲到:“爱因斯坦不是一般人,他发现了宗教甚至神学所讲的东西是对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实际上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信仰世界:一种是自觉的信仰,另一种常常是自然的信仰。自觉的信仰是由道理、学说为基础的,人们追求宗教中的精神世界,希望借助宗教的信仰使自己的生活拥有超凡脱俗的境界。自然的信仰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能不能应验,有没有实际用处为基础,信仰者希望宗教能给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给自己释厄解困,求得福祉。自觉的信仰大多是被叙述为高明的宗教思想和道理,比如说佛教般若学说的“空”、唯识学说的“八识”、以及简单的“十二因缘”、“四谛”、“三学”等等道理;但是在普通民…  相似文献   

18.
儒家修养论与基督教修行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儒家的修养还是基督教的修行 ,就其实质而言 ,都是完成人之所以为人、实现人所当然的活动 ;儒家反省的实质是诚意、诚之 ,基督教忏悔的实质则是返回或投靠上帝的绝对真实性 ;由二者在知情欲问题上之比较 ,可见强调理性、感情、欲望的和谐统一是二者的精髓 ;由修养方式之比较 ,可见二者关于人格平等和人格自强的理论倾向 ,认为强调人格的世俗依赖性是对二者的误解。在此基础上 ,阐示了二者在道德境界上体认的一致性 ,认为儒学虽然不是宗教 ,但在对道德境界的理解上与基督教相比具有相同的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宗教学研究教授罗尼·泰勒在其《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TheReligiousDimensionsofConfucianism)一书中对儒学宗教性的独到见解 ,并对其研究工作的特点加以总结和比较 ,希望对“儒学是否是宗教”的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泰勒坚持认为宗教始终是儒学传统中的中心特点 ,分析了有关圣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多重向度 ,例如使用经典文本和静坐修行的形式来发掘其宗教上的意义。而在这种在“天”与“人”的相互关系中 ,朝向精神的最高境界进行的基础性的超越和转化正是对儒学宗教性的一种揭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对宗教有过一段经典表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段短短的话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和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了宗教的本质,按照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