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婉琪 《哲学动态》2022,(11):16-25+128
“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此,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潘梓年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锁钥——唯物辩证法。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地基,潘梓年所作出的卓越的哲学贡献包括:创新性地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体系,明确提出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阐明了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他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探索,是中国本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研究和创新唯物辩证法的优秀典范,其哲学贡献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理论形态提供了可能路径,为唯物辩证法在中国语境下的理论创新和实际运用提供了经验借鉴,并深刻影响了众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思想建树。  相似文献   

2.
李达同志生前主持编写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一书,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概括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联系当时的思想战线实际,批判了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展,才能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使重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1987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同志的《哲学的足迹》一书。该书精心选编了黄楠森同志自1978年以来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历史和现状的二十九篇论文,内容有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关于人的理论、列宁哲学思想以及其它问题,刻下了黄楠森同志近十年来哲学探索的足迹。读罢掩卷深思,我们深深地感到,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探索,就必须要  相似文献   

5.
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联合发起,于1995年8月3日召开。会议探讨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首都哲学界40余位同志与会。兹将会议情况概述如下。 一、关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与会同志认为,在目前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正遭受一些人的曲解与攻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有的同志认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途有两个:其一,如果它不是  相似文献   

6.
我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这个提法的。大概在一九七九年或者一九八○年我就讲过这个看法。当时也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如果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会不会使人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论断就统统过时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当时我就说,这祥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两个理论模型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有三个人物:甲,某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授;乙,某位自然辩证法教授;丙,某位系统哲学家。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尖锐的讨论。乙:关于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在《哲学研究》上已经进行很久了,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将讨论两极的观点明确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哲学界在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我们目前的一些教材和专著对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阐述方面的缺点,提出了要专门而系统地研究唯物辩证法的体系问题。但对唯物辩证法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安排,存有较大的分歧。现将几种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关于构成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问题参加讨论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一致,都认为构成唯物辩证法体系必须坚持五个基本原则:(1)逻辑和历史的一致;(2)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主编罗森塔尔在导言中写道:“本书的宗旨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是怎样在批判地吸取前人哲学发展的全部经验、把握科学最新成就和人类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按照这一宗旨,全书分三篇,十四章。第一篇,唯物辩证法的形成过程;第二篇,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自哲学产生以来它就存在了。但是,对于什么是辩证法,不同的哲学有着不同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并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规定。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4页)。这在表面上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  相似文献   

11.
一、历 史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中国人在主动寻求中从原产地西欧引进的, 但这种引进却主要是通过俄国这个中转站转口而来。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欧的俄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特点之一是在 20世纪 20、30年代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加工成通俗的“原理”形式。而当文化上更为落后的中国“学生”以俄为师的时候, 鉴于俄国人这种“原理”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易学易懂, 便将之全盘继承过来。这种俄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影响了第一代中国革命者, 也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和教育界。喜爱哲学的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哲学现代化问题,在我国哲学界讨论得很热闹。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主张进行哲学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但有的同志不赞成哲学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提法,理由是:(1)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就不应再针对它提“现代化”,免使人产生怀疑,误以为它过时了;(2)自然科学的发展历来都是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些具体结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也只能起这个作用,谈不上什么哲学现代化。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顺利发展,还有必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期间,我国哲学界曾就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的问题开展过讨论。当时,有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哲学体系问题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大家比较一致地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条件、时间、方法以及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分歧意见。下面我把几个主要问题的争论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因实践主题、时代特征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从哲学形态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发展的研究还仅仅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及各种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建构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是有好处的。陆剑杰教授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下面简称陆文),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也引起了我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成果,它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我国国情出发,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现代化具体买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实现第二次伟大的革命,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我们认真理解和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运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发展唯物辩证法,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列宁对人类作出的一个最伟大的功绩。在这个最重要的世界观方面,他象在任何地方一样,首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一方面揭露哲学修正主义毫无根据,另一方面揭露机会主义者忽视辩证唯物主义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敌人的斗争中,列宁始终不渝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同时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名符其实的新时代。就象现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伯恩施坦以康德哲学作为坐标,一方面批判"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科学";另一方面论证了"批判的社会主义"的正当性,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批判的科学"。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固然较为深刻地批判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的"空谈"与"推搪"倾向,但是,他既错失了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精神,也没有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地位与意义,因此,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并不成功。重新反思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康德哲学"坐标及其教训,对于深入"马克思主义与正义"的关系论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六、七月间,北京大学哲学系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 在讨论中,同志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个讨论关系到哲学科学的基本建设,关系到哲学科学的现代化问题,也关系到哲学自身改革以适应我国各个领域改革的新形势问  相似文献   

20.
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纪克思主义的斗争十分尖锐。这一斗争,是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发展而来的。当时历史哲学战线上马克思主义与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中国社会史问题、中国哲学史问题的论战上。它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