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历史时间意义上的,虽然发生在现代的场景下,但基本内容是传统儒学或经学的;一个是学术内容意义上的,认识到传统儒学的缺陷和西学的合理性,并致力于儒学自身的现代化尝试。马一浮的道德学说虽然出现在中国现代的文化背景下,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走回了传统儒学,未能涉及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问题,应当属于历史时间意义上的现代新儒家学说。本文系统探讨了马一浮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做出了合理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立了意在惠及天下众生的"仁爱"学说,为儒家所宗,奠定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学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孔子的全部学说,关注的最终焦点都是百姓的幸福。汉代以后,儒学被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封建丈化的正统。但是,统治者标榜的儒学,已非"原典儒学",而是经过文人政客改造了的儒学。儒学政治演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的学说近乎理想化,存在两大严重缺陷:"尊君抑臣"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自律"的调控手段。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本位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转型,影响较大的有西汉神学化的儒学、宋代理学化的儒学、明代心学化的儒学、清代经学化的儒学和现代西学化的儒学。在这几次大的转型中,西汉董仲舒的儒学本质上是外儒内法,兼涉黄老刑名,实际上是对先秦学术的整合;宋代  相似文献   

4.
荀子非儒家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位对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传统习惯都将其划为儒家学派,尊称为“儒学大师”。战国末期的韩非曾把他列为“儒学八派”之一,传统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将《荀子》一书列入“儒家类”。然而,综观荀子的思想学说,却与正宗儒学(孔孟学说)大相径庭,其历史命运也不能与孔孟相  相似文献   

5.
<正> 新儒学是两宋文化的主流,其特点是儒家在充分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成分后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经典儒学原旨的复归。经典儒学,即以《论》、《孟》、《学》、《庸》、《易传》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是由孔子建立的关于“修己”和“安人”之道的人道学说,这一学说后经孟子、《中庸》、《易传》的发展被奠立在“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正> 近几年中国学术界为推动四化建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影响中国民族精神最深刻的儒家思想开展了较深入的再研究和再评价工作;新加坡为推广儒家伦理教育,也积极开展儒学研究;同时几个东亚工业国(地区)经济的崛起,被认为与儒家学说有关因而出现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儒学研究热”。  相似文献   

7.
廉茵  燕郢 《心理学探新》2002,22(1):12-15
张载是我国宋代新儒学的代表,将佛教作为批判的重点,建构起系统的哲学体系。张栽作为道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提出了“心统性情”的人格结构学说,该文试图就张载的“心统性情”的人格结构学说、人格二重性理论及其认知心理思想进行剖析,探讨其心性学说对中国古代心性理论以及中国心理学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儒家仁学的演变与重建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讲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人为本位,这是儒学区别于一切宗教的地方;以伦理为中心,这又是儒学区别于西方人文主义和中国道家学说的地方。儒家人学有两大支柱:一曰仁学,二曰礼学。仁学是懦家人学的哲学,是内在...  相似文献   

9.
正马元章(1853-1920),原名永才,又名元佑、云鹏、光弼,字光烈,西北近代伊斯兰教界知名人士,其对刘智学说的认同和推崇尤为学界所关注。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学人指出,清代金陵刘智(字介廉)"所著《天方性理》,综合中国老庄及宋明儒学和禅宗,而论证回教哲学,理论奥妙玄微,可为回教唯理学派,在西北奉行此派者,有以下各门派",首要的是宣化冈已故马元章及其继承者。~①20世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0.
"经济儒学"是儒家文化中关于经世济民、经邦济国的学说。"经济儒学"源远流长,其名称随着儒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运而生。"经济儒学"的特点表现为内容上体现外王本质、形式上贴近大众民生、地位上未被正确评价、作用上极具现实意义。"经济儒学"的体系可以从源、体、用三个层面来架构,面临儒家经济思想的挖掘、扬弃和实践三大任务。"经济儒学"属于应用儒学,现实作用是中国经济的灵魂和世界经济的灵药。"经济儒学"有助于儒学跳出意识形态的窠臼,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去经院化和迈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真实·准确──评《中国儒学》宫云维中国儒学是一个相当宽泛而驳杂的概念。说它宽泛,是指它包罗宏富。举凡中国历史上与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以及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有关的人物、思想、典籍均在其中。说它驳杂,是指儒学的发展除沿袭自己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儒家道势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道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心观念,并代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儒家关于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之中。从自然的维度看,道是指世界万物的存在本体和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也即天道;从社会的维度看,道又是指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及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摩西     
<正>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其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先秦时,儒、墨并称"显学",秦坑儒时受钳制,至西汉有董仲舒"独尊儒术",宋朱熹后儒学始终被尊崇,儒学在华夏历史和现在的中国文明史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基督教源于耶路撒冷,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圣经中"律法诫命"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旧约中,摩西所颁布的上帝的律法成为以色列选民生活和思想的中心,深入到以色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儒学"与"摩西律法"之间是否存有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儒教 (儒家学说 ) ① 是不是宗教 ,这是一个至今仍颇有争议的问题 ,但却是一个值得人们去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其意义就在于 :它把儒家学说和宗教联系到了一起 ,由此促使人们去思索、探讨儒家学说与宗教的关系 ;通过这种思索和探讨 ,既可以加深对于儒家学说的理解 ,也可以加深对于宗教的理解。下面通过儒家之“天”与基督教之“上帝”的比较 ,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对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儒家学说之被称为儒教的确切含义我们注意到 ,在古代中国 ,人们早就把儒教 (儒家学说 )和道教、佛教视为同类而并称其…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也开始在中国本土回归和复兴。儒学理论的哲学建构是当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面向。陈来先生的工作所寻求的,恰恰是以传统儒学的仁论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的创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儒学形上学体系的建构是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形上学体系的继承和超越。《仁学本体论》一书的目的在于"将古往今来之儒家学说发展为一新仁学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公孙弘:儒学中兴的健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引言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代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儒家学说正是在这个时刻由先秦诸子之一的在野学派,完成其思想体系的重建,登上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宝座,至少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严锡禹 《天风》2017,(9):25-25
作为一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徐光启深受儒学的影响,他对基督教学说(时人称为“天学”)的理解,是在自己已经拥有的儒学背景中展开的。因此,要了解徐光启对天学的认识,必须了解他对天学与儒学关系的论述。1612年,徐光启为他与熊三拔合作翻译的《泰西水法》写了一篇序,其中这样说道:“余尝谓其教必可以补儒易佛。”  相似文献   

18.
强昱 《哲学动态》2007,(8):23-28
中国政治思想格局在汉末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三国至五代时期极为兴盛的道家(包括道教)与佛教的蓬勃发展取代了儒学的地位。而儒学的不同历史命运总是表现为复兴与沉沦的交替。中唐名相权德舆与哲学家李翱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开启了宋明儒学发展的方向。这表明,某种价值关怀的兴  相似文献   

19.
澳门是中国通向亚太的一个门户,仲冬时节,仍温暖如春,百花争艳。由我国哲学史学会,辅仁大学哲学系、哈佛儒学研讨会,澳门中国哲学会合办的儒学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12月18至20日在澳门总统大酒店隆重召开。由于海峡两岸、港澳和欧美的近30名教授、学者的通力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与会者共提供26篇论文,其中阐述儒家学说的10篇,探讨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7篇,研究新儒家的5篇,调查报告与其他的4篇。这表明直接阐述儒家学说的占最主要的部分,其次是儒家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新儒家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