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秉? 《心理学报》1990,23(4):94-100
国外一些科学家设想,神经系统获得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很可能编录于基因。如能引起单个基因突变,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变化,那么,从遗传、生化和行为上来研究这种变化,确定相关的基因及基因产物,从而有可能阐明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开辟了学习记忆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的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果蝇正好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合适材料。本文分三部分叙述这一研究概况,一,学习记忆有缺陷的果蝇突变型的一般描述;二,突变型的分子损伤;三,问题讨论(包括,1,学习记忆有缺陷的突变型的定义;2,对学习记忆影响的普通性;3,机制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徐秉煊 《心理学报》1987,20(4):107-113
本文综述了Kandel及其同事们在海兔的研究,以示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无脊椎动物的研究进展。全文分四个部份:行为观察、细胞机制、分子水平研究和敏感化与经典条件化的比较。各部份又分若干段落综述。本文认为他们的工作在细胞机制方面可说是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3.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正处于非常令人振奋的阶段。人们以动物的行为研究来表明学习和记忆的特征和类别;用哺乳动物模型澄清和确定脑的基本记忆痕迹环路;根据人类记忆和脑研究的成果识别参与记忆的神经元系统;在无脊推动物和脊推动物中,对于记忆的神经元、神经化学、分子和生物物理的基础的了解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基本的联想学习和神经元网络的理论研究和数学分析也进展迅速。因此,对于学习和记忆神经基础的这种新见解有可能在教育、治疗学习能力丧失和设计新的人工智能系统等方面都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徐秉? 《心理学报》1981,14(2):119-126
近年来,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都取得了好成绩,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是神经生理和生理心理的新兴研究领域。这一研究领域还有神经化学、神经解剖、神经药理、动物学、临床神经学乃至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多种学科的参加。一些新兴学科,如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们自制了一种灯光回避条件反射箱,适用于有关学习记忆的机制、睡眠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以及药物对动物分辨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等研究。试用结果初步表明,此种灯光回避条件反射箱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明显之特点。现将此箱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众多研究表明最小化学习后的干扰刺激能显著提升记忆效果,且学习后干扰刺激的不同类型也会影像记忆,而在学习新材料之后进行短暂的觉醒休息有助于与新的学习行为相关的神经活动自动重演,以促进记忆的短时保持和长时保存,由此假设在觉醒休息时之前的记忆路径被增强。本文回顾总结了延迟干扰对记忆巩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表明,复习对正确记忆和虚假记忆有不同影响。对于正确记忆,保持量随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虚假记忆,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复习对正确记忆和虚假记忆不同影响的研究,并介绍了内隐激活反应假设和模糊痕迹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庞虹 《心理科学》1991,(6):23-27
本文研究了小学儿童有关组织策略知识和记忆监控的发展以及它们与记忆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1.组织策略知识和记忆监控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发展;2.前者与记忆行为的关系较弱,后者与记忆行为的关系较强,并且这两者只促进年长儿童的记忆行为。  相似文献   

9.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在过去的40年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从人工材料走向真实生活,理论观点从分离走向协同,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模拟等。它不仅对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0.
鸟类神经系统的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已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用不同实验动物。LTP(long-term potentiation)是一种研究学习记忆突触基础的主要模型,其代表突触功能的可塑性。以往对LTP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但由于鸟类在生物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及特有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通过某些鸟类行为模型将有利于对LTP特性及其与学习记忆相关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钦  王岩  罗峥  陈静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259-1266
情绪对记忆的促进作用, 已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是,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作用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情绪诱导的记忆损害的条件和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认和解释。并且, 在证实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之后, 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 人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控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呢?虽然已有的情绪调节研究对一些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和抑制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考察了情绪调节对情绪事件记忆的影响。但是, 关于情绪调节是否可以有效地调整情绪唤醒对中性项目记忆的影响, 目前只有少量的研究。对情绪调节影响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还所知甚少。因此, 本项目拟综合使用行为测量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在考察情绪唤醒对记忆的损害效应的条件和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认知重评、抑制和忽视等情绪调节策略调控记忆中的情绪效应的有效性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将会有助于对情绪、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的理解, 并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忆活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习是指经验改变行为和新行为获得的过程。记忆是指习得行为的保持或再现的过程。这些都是心理过程,而且也是有突触的神经系统的高级生理过程。其神经基质乃是与这些过程有关的神经元网络及其不同结构层次的组分。其机理是指这些基质以什么样的状态,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制约,以实现学习和记忆。除少数一次性学习之外,一般都需要经若干次反复,需要不断地回忆对比才能学会和记住。记忆有较长的持续时间,有随学习发生而历时几秒乃至几十秒的短时(即时)记忆,  相似文献   

13.
错误记忆指的是人们会回忆或再认那些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目前,针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多集中于视力正常的人群。国外近年来有针对视障人群错误记忆的研究认为,在听觉学习情境中视障成人有更好的真实记忆和更低的错误记忆。目前对于盲生的错误记忆特征尚缺乏研究。而盲文摸读作为视障人群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对视障人群的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尚未有研究者关注。本研究以初中盲生和视力正常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RM范式,发现被试采用阅读学习(盲生摸读盲文,视力正常学生阅读屏幕文字)和听觉学习两种学习方式下,都发现被试身上存在稳定的错误记忆;盲生的错误记忆显著低于视力正常学生。在摸读学习方式下,盲生真实记忆好于听觉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小鸡建立学习和记忆模型的方法介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林初  陈双双 《心理学报》1991,24(3):97-102
Gibbs和Ng利用一日龄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记忆形成有短时记忆、中间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的新假设。近年来,Patterson等人的工作不但证实了而且扩展了Gibbs和Ng的某些重要的发现。然而,Roberts则不同意Ng等关于记忆形成的三个阶段的论述。现在,双方正继续进行着有益的讨论。最近,我们对正常状态下一日龄小鸡的记忆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和Gibbs等人的结果大致上是相同的。 利用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模型很有价值,并有许多优点。这个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李亚  孔宏  宋倩  蔡景霞 《心理学报》2010,42(2):235-240
慢性应激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是神经科学的热点问题, 在脑内, 海马和前额叶是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也是应激易累及损伤的主要靶区。膜流动性的改变在神经细胞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为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的作用。采用多因素慢性应激动物模型, 通过开场试验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并且测定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应激组大鼠在应激后即刻, 在新异环境中的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显著降低(p<0.05, p<0.01), 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 p <0.01); 并且应激组大鼠前脑皮层和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显著降低(p <0.05, p <0.01); 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显著增加 (p <0.05, p <0.01)。停止应激后一周, 应激大鼠的各项指标有所恢复, 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研究结果提示, 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明显的开场行为改变和空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这些变化可能与突触体膜流动性和突触体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承芬  赵海  付宗国 《心理科学》2000,23(4):421-424
本研究通过向62名学习困难儿童和56名非学习困难儿童呈现数字和图形两种记忆材料,就主试控制和被试控制条件下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记忆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元记忆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而且两类儿童的元记忆水平与其回忆量均有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围绕学习、记忆、情绪及应激等心理因素与复发的关系,应用阿片类物质心理依赖研究条件性位置偏爱,条件性位置厌恶,Morris水迷宫量化觅药动机模型,行为及条件性行为敏感化等多种动物行为模型,从情绪相关学习、记忆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不同神经核团与神经递质系统活动性的改变,应激相关因素易化的成瘾易感性,自然奖赏与成瘾药物奖赏相关记忆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应激与记忆相关的吗啡心理依赖及复发的脑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神经肽, 催产素对于个体社会认知和情绪加工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中就包括对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学习和记忆活动的影响。采用不同模态技术的动物和人类研究一致表明了外源性催产素对于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这一作用可能是外源性催产素通过与多巴胺奖赏通路、边缘系统等学习和记忆关键脑网络中广泛分布的催产素受体相结合, 进而调整其功能状态实现的; 但与此同时, 催产素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会因实验范式、刺激材料、给药时间、位置和剂量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未来需要协同动物和人类研究的各自优势, 采用规范化的实验任务设置和给药程序克服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局限, 并积极发掘催产素在干预相关精神疾病患者学习和记忆加工缺陷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双酚A (bisphenol, BP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它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内源性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将10周龄小鼠灌胃染毒BPA (0.4、4、40 mg/kg/day)3个月,研究长期BPA暴露对成年小鼠记忆行为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开场行为测试结果表明, BPA (0.4、4、40 mg/kg/day)增加雄性的站立次数和理毛频率, BPA (4 mg/kg/day)却显著减少雌鼠的站立次数。水迷宫和被动回避行为模型检测显示, BPA主要损伤雄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和被动回避记忆。通过制备海马CA1区超薄切片后,电镜观测发现, BPA (0.4、40 mg/kg/day)暴露降低雄鼠海马CA1区突触数密度,缩短雄鼠突触前活性带长度,减小雄鼠突触后致密体(PSD)厚度,增加雄鼠突触间隙宽度。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突触前、后的标志性蛋白Synapsin I和PSD95以及兴奋性氨基酸NMDA受体NR1亚基和AMPA受体GluR1亚基蛋白的表达,发现BPA暴露致雄鼠Synapsin I、PSD95、NR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BPA对雌鼠的记忆行为、突触形态、突触蛋白和受体蛋白均没有明显作用。以上结果提示长期B PA暴露性别特异性地影响成年小鼠的活动性和探究行为,损伤雄鼠的学习记忆,这些作用可能通过下调突触蛋白和NMDA受体的表达而负性影响突触结构可塑性,最终影响雄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20.
重新激活已经储存的记忆会重返暂时不稳定的状态, 需要经历重新稳定, 称为记忆再巩固。在这期间可以通过多种行为手段破坏、强化或更新原始记忆痕迹, 这为开发一种革命性的情绪记忆障碍治疗方法开辟了道路。然而, 即使在简单的实验模型中引发记忆再巩固的条件也是复杂的, 这给临床转化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未来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应的基础模型, 寻求引发以及干预再巩固的最佳方式, 从神经生理、细胞分子层面进一步深化其内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