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日,我惊奇地听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与生活》报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植物也象人一样,有各种感情、感觉,能感受到欢乐、恐惧和痛苦等。从而指出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俗语的弊端。这一报道,再一次证明了科学对各种传统观点的冲击力量。然而,人们竟没有发觉,这句被广泛流传和运用的俗语,从问世那天开始就是不能成立的。在语言这面镜子前,它的确是美的,并在作家和一般人的笔下或口中频频地施展它的魅力。而在逻  相似文献   

2.
贵刊84年第2期就“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问题,刊载了平平同志的疑询信及罗文同志对该信的复文。读后,也不免生起疑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等富于哲理的语句,何以竟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要为逻辑所否定呢? 且不论是否存在“不合逻辑的推理构成精炼,优美的成语”,单说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等是否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3.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把一支筷子斜插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由于光的折射作用,筷子在水面处发生了偏折,看去已不再是一支直的筷子。人的思维(思想)由语言表达出来时,由于受语言的规律的制约,也往往会出现偏折的现象。这时,思维籍以表达的语言形式就是特定的,我们径直去作逻辑分析,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需要通过整理,把特定的语言形式改变成为一般的语言形式,然后才可以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映衬”是人们语言运用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其目的是通过与对立面的比较,把所要表达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5.
“否则”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里的连词“否则”,有“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用来作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本文主要探讨“否则”的逻辑特征,分析用“否则”作关联词的复旬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否则”类复句有三大类型。每一大类型中又可区分出若干小类型。一、A,否则B [I型]在“A,否则B”中,A、B具有假言关系。例如: ①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否则就会脱离实际。②特种钢原料必须尽快解决,否  相似文献   

6.
“要把清除精神污染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同刑事犯罪区别开来。制造和传播淫秽书画、录音、录象带也是精神污染,但这本身就是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要按法律处理,不要同精神污染搅在一起。”(1983年11月lO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 这段话只有三个句子,文字并不长,也不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实质蕴涵是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逻辑抽象,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往往要求前后件有更多的意义方面的联系,而实质蕴涵却不要求这一点,它只是从真假情况这个角度刻划了日常语言里的“如果,则”的真假关系;从真假值方面来考虑,实质蕴涵充分地,完全地表现了日常语言中那些相应的联接词的意义。这等于说,在真假关系上,二者不可能矛盾,日常思维认为真的,实质蕴涵也认为真,日常思维认为假的,实质蕴涵也认为假。只不过因为实质蕴涵舍弃了意义方面的联系,故而是一个更为宽广的概念,即它认为真的一些命题,日常思维并不认为  相似文献   

8.
陈少明 《哲学动态》2020,(12):5-19+122
"世界"是"世"与"界"的复合词,虽然它的指称与world相同,但含义却有区别。中文的"世"是以生命周期为尺度的时间单位,"界"则起源于对空间的分割与运用。世界就是人类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时空。理解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时空结构,即是透视精神世界的基本范畴。"精神"通常指意识及其活动,它包含自然或社会的时空知觉。"精神世界"则特指意识中与日常需求拉开距离的心灵领域。进入精神世界的事物,不仅有艺术及其他器物,更有进入记忆的人物与事件,以及范围广泛的文字作品。记忆、想象与推理,是意识开辟精神空间的基本途径。精神时间是一种主观现象,其意义在于意识具有改造时间的能力。它体现为对自然时间进行压缩或者拉伸,以及超越自然时间的单向性与可经验性的回顾与前瞻。精神的前瞻性使未来意识在我们这个时代空前高涨。精神世界的"规模"由精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来界定。经典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人类不仅需要激励卓越的心灵,更要维护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这个变迁急遽、心灵动荡的时代,人文学术应该对此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10.
“是”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来说,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把句子首先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所谓简单句,指具有“S是P”这样结构的句子,譬如“这是一本书”,“玖瑰花是红色的”,“鲁迅是周海婴的父亲”,“人是动物”。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中尤其是这样。从语法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主—系—表结构,“S”是主语,“是”是系动词,“P”是表语,“是”把S和P联系起来;也可以说,“S”是主语,“是P”是谓语,其中“是”是助动词,和P联系在一起表述S。从逻辑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原子命题形式,“S”是主项,“是”是联项,“P”是谓项.“是”  相似文献   

11.
一天,路过一家商店,见许多人都围在一个柜台旁,原来刚才这儿卖过一批“热门货”,样品还挂在一旁。我凑过去问:“师傅,还有吗?”营业员回答:“今天不卖了”。我还想问,营业员走开了。起先,我有些纳闷:我问营业员“货还有吗?”然而营业员却回答,“今天不卖了”。岂不是答非所问?仔细想一下,我明白了其中的隐含判断:货是有的;以后再卖。  相似文献   

12.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13.
“逻辑趣谈”必须有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既然谈的是逻辑,那就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逻辑的要求。《语文学习》1981年第2期上刊登了一则“逻辑趣谈”《从福尔摩斯的侦察术说开去》,作者从《福尔摩斯侦察案》一书中选取了一个小故事,并对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演绎推理的形式和特点: 一天上午,福尔摩斯跟他的助手华生在屋里聊天。谈话间,他瞥了一下华生皮鞋上沾粘的一小块新鲜的红泥,突然带看肯定的口吻说道:“你今早曾到韦格摩尔街邮局去过。”华生感到非常惊奇,回答道:“对,完  相似文献   

14.
朱水林的《现代逻辑引论》一书1989年11月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拜读之后,觉得该书很有些特色,就此谈谈一些想法。第一,现代逻辑发展迅猛,正象书中引言所说,现代逻辑的触须已伸向四面八方,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哲学、语言学、社会科学互相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成果,确立了不少边缘分支,形成门类纷繁的新体系;它的主流是沿着数学及其应用的方向前进的,但是在哲学逻辑、自然语言逻辑等方面,都形成了新的令人注意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逻辑的研究在我国仍比较薄弱,出版的这一方面的专著也很少。前些年出版的王宪钧的《数理逻辑引论》,胡世华、陆钟万的《数理逻辑基础》,莫绍揆的《数理逻辑教程》,近几年出版  相似文献   

15.
我的志向是学文科,但在中学阶段,理科的学习任务相当重,怎样才能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好理科的各门功课呢?我注意到利用逻辑这个“武器”。逻辑学告诉我们,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掌握了它,就等于掌握了这门学科的骨架,题目再多,也只不过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随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因此,在学习时,我总是力求把握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例如,在学立体几何时,一开始我觉得台体、柱体、锥体定义繁多、公式复杂,难以掌握。后来慢慢又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但联系在哪?我有意识地运用逻辑抽象的方法,撇开这些概念在  相似文献   

16.
唐人杜工部《古柏行》中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诗句,宋人沈括不以为然,把它讥谑为“四十围乃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梦溪笔谈·讥谑》)沈氏评论杜诗寥寥十四字,如此轻率,或者只是一时之戏谑打浑也不敢定,却引起了历代文人学者的种种责难。 和沈氏同时代的葛立方批评沈括说:“余谓诗意止言事大,不必以尺寸计也。”(《韵语意  相似文献   

17.
普通逻辑教材在谈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时,指出“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但举的都是实词与具体概念的例子①。其实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实词与具体概念之间,也存在于一些虚词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常项之间。下面我们以“或者”为例说明这种现象。据笔者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或者(或)”一词至少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逻辑常项。一、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硕,即现代逻辑中的析取词“V”。例如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公式写作“P或者q”,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下列语句都是相容的选言命题:【fi胜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逻辑”及“西藏与蒙古的佛教逻辑”(俄)彻尔巴茨基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佛教传入以前,古代中国就有最初的、很原始的关于某些逻辑问题的学说 ̄③,但它的影响不大,而且与稍后而起的外来僧人和西行求法者所研习的因明并无什么联系。新的逻辑是从印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备战和作战,无论平时或战时,各国都要构筑工事。一些军事院校,要讲授《工事设计》课。因此,讲授“工事分类”便必不可少。所谓“工事”,就是为抵御敌人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而构筑的建筑物。把“工事”划分为“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两类,是大家公认的一种划分。但按何种标准去划分两类工事,人们的提法则有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  相似文献   

20.
一、反设先看一个例子: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上邪》) 这首古代民歌,写的是一个女子对她的情人表示“长命无绝衰”(命:通“令”,使。这句说,要永远相爱,使感情永不破裂,衰歇。)的爱。为了说明“长命无绝衰”这一意愿的坚定执着,为了尽量地、强有力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