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庆历易学"指庆历前后学坛易学,以往学界对这个易学派别未加注意,实际上该学派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宋易系统之先河.首先,"庆历易学"开宋学重<易>风气之先.其次,"庆历易学"开宋易系统解<易>风气之先.最后,"庆历易学"开纯以儒家义理解<易>风气之先."庆历易学"重<易>、解<易>风气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转换."庆历易学"是以范仲淹为核心的学者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广 《周易研究》2004,(5):45-49
朱的治<易>体会.本文据此考察了朱子治<易>理路:一是对<易>道和<易>书的定位,认为圣人所深见的<易>道不仅仅指<易>的生生之道,而且还涵<易>书本为卜筮而作的本义;二是对治<易>困境的省思,认为因<易>之本义被遮蔽,且<易>道还需经历见得之故,故<易>成为难读的"天书".得出:朱子认定只有达至"此心大段虚明宁静"之境后,方可像圣人一样"深见<易>道之无穷",证成"学<易>无大过"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3.
清初学者李塨治<易>强调通经致用,通过解<易>传达自己的经世精神.李塨解<易>的原初力量来源于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他特别推崇六艺之学,主张回归儒家原典,其"专为人事"的解<易>风格实能遥契<易>之本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朱载堉,精研律历之学,苦心孤诣,创造了"新法密律",乃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辉煌成就之一.在代表性著作<律吕精义>中,朱氏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盲从空疏荒诞之论,力寻确凿精切之征.然而,朱氏也曾依傍<周易>经典,在<易>学哲理、象数模式等方面,援经立论,或阐发义理,或论证律例,涉及到<易>理与乐理、<易>理与乐谱、<易>理与乐器等内容.本文以<律吕精义>为主要资料,论述朱载堉的律学思想与易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太玄》的筮法和天道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玄>是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的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的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的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的出现,是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一次大整合;扬雄以"玄"为宁宙本体的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重新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来具体展现的.医、<易>皆注重"时"的作用,但<内经>更注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易>则更重阴阳之间的对待与流行.<内经>理论与八卦"卦气"说有内在的联系.医、<易>皆注重天人合一,但前者更注重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注重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两种"天人合一"的思维理路非但没有根本的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可以同时追求人与天的自然的与人文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运用<周易>的卦爻象和"河洛之说"来解释道教内丹修炼的原理,提出了"药之与物,二八河图.五贼运火,皇极洛书.法象羲<易>,按爻摘符"的道教易学思想;认为<易>的"河洛之说"及"卦爻之象"揭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这对于道教内丹修炼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注用<周易>"河图"、"洛书"等理论,对道教内丹学中最重要的药物、鼎炉、火候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内丹术要循天地自然之道而行,法天地人三才之道才可以论还丹,并以<易>理来统摄天、地、人三才之道,从而增强了道教内丹术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将道教内丹术转为道教内丹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王艮延续了阳明心学以良知解<易>、以<易>印证良知的传统,基于自身的学术视野,将<易>道诠释为明进退保身之道.其中,他通过对<周易>中"安身"、"时"等智慧的开显,修正了宋明传统对"身"的理解,阐发了不同时遇下以安身为旨的进退、出处之义,并通过对<乾>九二爻的注重,豁显了孔门的修身讲学之路,为儒者成已成物的圣贤情怀之践行提供了民间社会这一广阔的空间,从而发展了心学.  相似文献   

9.
黄绾一生为学三变,早年宗承程朱,后归王学,晚年自揭"艮止"之学.在易学上,黄绾以"圣人之学、忧患之枢"释<易>,认为<易>之微青,莫要于‘艮止'",目"艮止"为"体用俱全"之"存心之法",以"艮止"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的"圣圣相承"之道统本旨,终则以"收拾精神、归缩在腔子内"为"艮止"之修养工夫.其为学注重"经理世务",反对陷入"空疏支离"的宋明诸儒及王学末流,成为王学中具有自觉和批判精神的"异端".  相似文献   

10.
梁隽华 《现代哲学》2008,(3):127-132
罗汝芳学<易>,悟得<易>理贯通四书五经,认为<易>"乾""坤"的"生生"之理就是天命之性,就是仁,也是心;"太极"不在"易"之外,它本身就是乾坤,是有和无的统一,实有道体又圆融无碍,它成为性命的根源,其自身又是超越善恶的"至善".他从乾坤本体的生生之理又引申出即本体即工夫、"不动心"及"自然"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