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要分析国学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何为国学,其次还须关注当下的国学热与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国学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2.
<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直属清华大学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其前身是于1925年成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因故于1929年停办。然而短短的四年时间,清华国学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创新、采纳西学,培养出了七十多位语言学、古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继承这一传统,2009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正式复建。复建后的国学研究院继续秉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精神,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倡导"宽正、沉潜、广大、高明"的学风,积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着重围绕中国哲学、史学、美学、  相似文献   

3.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深至巨。国学虽居于象牙之塔,却已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按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认识、分析和论说国学同民众及现实生活的联系,阐发国学的现实意义,是“国学与现实笔谈”这个栏目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李莱蒙 《管子学刊》2012,(1):97-101
清末,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书院制度被废除,学堂兴起.伴随着全盘西化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人们重新开始认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推广国学教育,书院重又兴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厦门市筼筜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书院开始运作以来,秉持“旧学商量、新知培养”的办院理念,举办了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国学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邀请名家开办讲座,开设国学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筼筜书院的发展可充分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积极吸取其他书院的办学经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5.
陈小洁 《学海》2014,(3):161-166
法律的实施,司法的运行,需要有相对稳定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文化价值体系作为支持力量,需要依靠法律和非法律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传统司法同样具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基础,它突出表现为源于儒家伦理价值观的"情理"。这既是传统中国"情理法"一体的机制所致,也是情理自身的内涵使然,更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诸多事例所印证。情理法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使中国传统司法必然以情理为文化根基;情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开放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司法的价值追求;中国传统司法实践充分证明了情理作为一种内在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与司法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其艺术作品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毋庸讳言,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关于"传统"的视域正在迅速地扩展,中国传统艺术在时间上不断向前延伸,在内容上更是无限丰富,这为今日艺术创造在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吸收上带来多种可能性。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汰变形态。相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挪用和分解,会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复古神道与国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近世国学的关系尤为重要,但就什么是国学,何谓复古神道,其外延所指为何,复古神道与国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日本学术界,很难找到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概念和观点.在此,笔者主要对二者关系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清明节与墨西哥亡灵节之文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郡玲 《管子学刊》2016,(4):108-111
中国的清明节和墨西哥亡灵节虽节日时间不同、地域有别,但两国的节日文化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的清明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追思先人,感恩怀远;勿忘生者,幸福明天是其节日文化寓意之所在;而墨西哥亡灵节历史演变复杂,虽经改良,但仍带有浓厚的墨西哥土著居民阿兹特克人祭奠亡灵、感恩亡灵、崇拜亡灵的节日狂欢文化,"逝者在棺,生者狂欢"是其节日文化的形象描述。本文从两国节日之历史沿革、节日外延、节日意义及节日内涵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层异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与人性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善恶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德治文化的人性论前提,孟子的"人性善"为实行德治提供了可能性,荀子的"人性恶"则揭示了实行德治的必要性。唐镜先生在《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一书中提出孔子的"人性可塑"思想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理论基石,为我们进一步从人性论角度清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德治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
崔海亮 《现代哲学》2016,(2):124-128
作为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章太炎,一生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章太炎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与他的家世、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他通过考证民族源流、梳理语言流变、建立无神宗教、举办国学讲习等途径,来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章太炎以国学为根基建构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关于"国学"的内容、性质与意义是什么的争论一直未停,之所以就此争论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未能在统一的国学观下展开争论。而要确立统一的国学观,就必须追溯国学范畴提出与演变的历史。为了追溯国学范畴提出与演变的历史,就必须探讨章太炎先生的国学观,因章太炎先生正是现代国学观之见证人与提倡者。基于这一认识,分析章太炎先生一生四次讲国学的过程及所讲内容,可从五个方面总结章太炎先生国学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抽象水墨,确立于"八五新潮"美术时期,是中国画领域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样式,它既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早在五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的宗教态势,其实是我国国情整体上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的重大变化通过宗教领域的反射。"宗教生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被注意,作为与社会宏观管理有关的话题被提出,正显示了学术界和政策设计部门对于上述重要社会变化的一项共同反应,特别是与被视为西方思想文化载体的基督教在新时期宗教格局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将促使宗教生态平衡机制的自然形成这项系统工程,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包括国民教育)的框架加以通盘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铺设一层张力在安全系数之内的"宗教保护膜"。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内涵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这是认识和观照自我的过程;对全球化的文化影响力的自觉,这是经由认识他者而反观自我的过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特殊矛盾的自觉,这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理想的实践审视。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此前,他还在不同场合谈到了很多相关问题。作为政治家,他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文艺思想;作为国家领导人,他指出了当今中国文艺前行的方向。以下结合音乐界情况谈谈笔者个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一、关于"好的文艺作品"的尺度及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  相似文献   

18.
近来国内学界围绕“复兴国学”再次展开了激烈争论。①综观交锋中的不同意见,可以看到,这一争论除了涉及到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外,还涉及到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思想资源和确定发展中国文化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努力超越文化选择中的误区,以开放心态努力发掘多元复合的文化资源,坚持传承、批判、整合、创新的价值取向,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寻求构建当代中国文化的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一、从关于“国学”的界说谈起什么是国学?国学包含什么内容?国学是一个中性概念还是…  相似文献   

19.
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事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不同的积淀过程,是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这就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力量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每个民族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少数  相似文献   

20.
吉宏忠 《中国宗教》2014,(10):47-49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宗教不仅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的精华,多融合于道教。无论在古代的"三教"中,还是在现代的"五大宗教"中,道教都堪称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旗帜之一,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道教的发展经历了鼎盛,也经历了衰落。特别是近代以来,道教与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承受了巨大的冲击。在欧风美雨甚至是全盘西化的影响下,传统的学问和道德都被质疑,甚至是被推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