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分别以图形和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以揭示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属性,结果发现:(1)知觉性内隐记忆在集巾注意和蕈度分散注意下差异不显著,再认中的熟悉性在这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显著;(2)概念性内隐记忆、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据此熟悉性和知觉性内隐记忆相分离,与概念性内隐记忆未出现分离,从而可以推测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主要受语义流畅性加工调节.  相似文献   

2.
概念性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1):45-47,28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以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熟悉性提取的关系。结果表明:(1)概念性内隐记忆和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它们随注意负荷的增加而提高;(2)类别范例测验中不存在错误记忆,而线索回忆中出现了错误记得和错误知道。  相似文献   

3.
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4):998-1001
从1911年Claparede发现遗忘症病人有回避条件反射记忆到Graf和Schacter于1985正式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再到内隐记忆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定义、研究方法等都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也日益明晰,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自动加工记忆等各亚类均具有提取自动化、年龄独立性等共同特征,但在编码、脑机制诸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序列学习下内隐记忆意识性的动态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ERP),通过算式符号判别任务研究大学生序列学习下内隐记忆意识性动态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采用算式符号判别任务探讨在不同反应-刺激时间间隔条件下,序列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对整个算式刺激的内隐记忆意识性的影响及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在对序列规则进行内隐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可以伴随内隐记忆的发生,RSI的增加导致内隐记忆意识性增加;2)不同意识性程度的内隐记忆激活脑区的头皮分布存在差异。意识性程度高激活脑区范围更广泛和弥散,意识性程度低激活脑区范围较小和集中。意识性由大到小激活脑区有由后(枕区)向前(额区)连续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钟毅平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3,16(6):326-332
本研究探索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用新异的不熟悉的三维物体图形作为实验材料,物体决定测验评价内隐记忆,是/否再认测验评价外显记忆,操纵学习(?)测验间物体图形的颜色(实验一)和大小(实验二),80名被试参加实验一,另80名参加实验二。结果发现:(1)存在着非言语信息的内隐记忆,且与外显记忆相分离;(2)新异的不熟悉三维物体的颜色和大小由外显记忆的情节系统所表征,而非属于结构表征系统,从而支持多重记忆系统假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内隐记忆开始成为当今记忆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发展性分离;2、学习阶段注意分配对知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的影响;3、可能图形与不可能图形对内隐记忆研究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内隐记忆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在进行内隐记忆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庄锦英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3,26(2):249-252
控制知觉材料的熟悉性和概念范例的典型性,以考察它们对内隐与外显记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觉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和熟悉性效应,而知觉外显记忆成绩则具有明显的年龄和熟悉性效应;(2)在概念内隐记忆任务上,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则存在随年龄而增长的启动效应:无论是典型范例还是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8.
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力平 《心理学报》2000,32(4):368-373
以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为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了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内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均优于外控被试;对于抽象图形,外控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优于内控被试。说明不仅外显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是敏感的,内隐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同样是敏感的。实验结果还显示,记忆水平与材料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叶晓红  陈幼贞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5,47(9):1101-1110
为了探究基于回想和熟悉性的外显记忆及基于启动的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认知加工差异, 该文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并结合迫选再认测验和相继记忆(Dm)范式, 把学习项目分为四类:随后记住、随后知道、随后启动及随后忘记。结果表明, 与启动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刺激后700 ms开始的中央区, 随后启动比随后忘记更为负走向, 即负走向的Dm效应; 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表现为从400 ms开始的右前额区正走向Dm效应以及800 ms开始的枕区负走向Dm效应, 而与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表现在300~400 ms的前额区及500~600 ms的顶区正走向Dm效应。为了进一步确定这些Dm效应与不同记忆类型的关联, 第二个实验中在编码阶段同时设置了干扰任务, 以探究编码干扰下Dm效应的变化, 结果发现, 在编码干扰的作用下, 与启动关联的中央区负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 而与两种外显记忆:回想和熟悉性关联的Dm效应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即在编码干扰下并未发现任何与回想关联的Dm效应, 但与熟悉性关联的正走向Dm效应仍有存在, 主要表现在600~800 ms的右侧额区。综合这些结果, 表明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应该存在着分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显示:(1)在文字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年龄差异极其显著。高小(11岁左右)的意识贡献水平达到最高点;从初三开始,意识贡献水平呈倒U曲线发展。(2)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不显著。事实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发展性的分离,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