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4,46(7):931-941
采用基因-环境设计, 以208名初中生为被试, 系统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青少年期亲子亲合与冲突的关系, 以及性别与父母教养行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rs6267多态性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主效应, 但其与亲子亲合、母子情绪冲突的关联模式在男女青少年群体中相反; rs6267多态性与父母积极教养行为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交互作用, 但其与母亲消极教养行为对母子冲突具有交互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选取829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亲和母亲在8个方面冲突的频率和强度,以及与父亲和母亲冲突的形式,冲突时的应对策略,以此探讨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结果发现;(1)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处于较低水平,发生冲突最多和最激烈的三个方面依次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而发生冲突最少和最弱的是隐私;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形式;在与父母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策略是回避,使用最少的策略是第三方干预;(2)除家庭成员关系外,青少年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均显著高于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3)女生与母亲在做家务方面的冲突频率和强度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与父亲在花钱方面的冲突频率显著多于女生;男生与父母的身体冲突显著多于女生,而女生与父母的情绪冲突显著多于男生;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男生使用第三方干预策略的情况显著多于女生;(4)随年级升高,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频率和强度呈倒U型曲线发展,初二年级处于顶峰;青少年使用协商、回避和干预策略的情况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方晓义  董奇 《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192名初一和初二学生为被试,通过学生对8个方面亲子冲突的评价,探讨初中生亲子冲突的特点。研究发现,(1)初中生早期的亲子冲突处于较低水平;(2)与母亲的冲突多于与父亲的冲突,女生尤其如此;(3)多数亲子冲突随年级而增加;(4)在多数冲突上,男生与父母的冲突多于女生;(5)亲子冲突最多的三个方面为日常生活安排、学业和家务,而冲突最少的为隐私。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704名城乡高一和高三年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探讨了高中阶段青少年-父母关系、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的特点,以及青少年—父母关系与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和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城乡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较高,而期望获得行为自主的年龄较晚;青少年的行为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青少年—父母冲突与亲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城乡、性别和年级差异;青少年对父母权威的认同程度越高,对与父母发生分歧的接受性越高,其与父母的关系越亲密;那些期望在较晚年龄获得行为自主的青少年,与父亲的冲突较多,但与母亲较亲密  相似文献   

5.
采用教养方式问卷、亲子冲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204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考察父母过度教养、亲子冲突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发展性差异。结果发现:(1)总体上,父子冲突中介了父亲过度教养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母子冲突中介了母亲过度教养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在发展阶段上,母亲过度教养的中介模型在青少年早中晚期均成立。父亲过度教养的中介模型仅在早期成立;中期父亲过度教养总效应不显著;晚期父亲过度教养仅具有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6.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选取 82 9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 ,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自己在过去半年内分别与父亲和母亲在学业、做家务、交友、花钱、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成员关系和隐私等八个方面发生冲突的频率 ,以及自己的问题行为、抑郁和社交焦虑的情况 ,以此探讨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1 )父子和母子在冲突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 ;母子冲突多于父子冲突 ,且母子冲突和父子冲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 )在学业和生活方面 ,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远多于没有亲子冲突的青少年 ,但在其余六个方面却是没有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多于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在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中 ,与双亲均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最多 ,其次是只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 ,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最少。 (3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抑郁和问题行为具有较为一致的关系 ,即与双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和抑郁最多 ,其次是与单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 ,问题行为和抑郁表现最少的是与双亲均无冲突的青少年 ;但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争艳  赵冬艳  雷雳 《心理学报》2007,39(6):1063-1073
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亲子间性话题沟通风格与青少年性行为、性态度的关系,并考查了亲子依恋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两个关于性别、父母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男生与女生在与父亲和母亲的性话题沟通开放性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与父亲和母亲性话题沟通的舒适感上有显著差异。男生与父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母亲的,而女生与母亲的性话题沟通风格好于与父亲的。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青少年性别、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进一步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开放性对性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舒适感对不赞同同伴性行为的态度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依恋对性话题沟通和青少年的性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完全安全依恋的家庭相比,在与父母依恋都不安全的家庭中,青少年与父母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更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整班随机抽样法选取兰州市两所普通中学的602名青少年及其父母,采用自编问卷探讨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结果表明:自编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可以分为青少年与父母沟通和父母与子女沟通两个方面.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方面,男生和初二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差,女生和其他年级学生与父母沟通较好;在父母与子女沟通方面,父母与女生,与初一、高一、高二学生沟通较好.相对父亲而言,母亲与子女沟通较好;这些差异表现在亲子沟通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法对16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自尊在班级同学关系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中介过程是否受到亲子亲合(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的调节。结果发现:(1)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班级同学关系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班级同学关系不仅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均在班级同学关系与自尊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4)父子亲合而非母子亲合能够调节班级同学关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直接影响。总之,班级同学关系通过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且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进一步对该过程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初中生和家长进行访谈,随后设计三份问卷,先后调查了心理学研究生、初中生及其家长对亲子信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初中生亲子信任问卷。初测回收到184份子女信任问卷和169份父母信任问卷,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项目修订。再测回收到495份子女信任问卷,336份父亲信任问卷和358份母亲信任问卷。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子女信任包含可依赖性、分享心事和诚实守信三个因素,父亲信任包含诚实守纪、自立、自制和尊重隐私四个因素,母亲信任则包含诚实守纪、自立、自制、怀疑性和尊重隐私五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证实了亲子信任问卷的构想效度,内部一致性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亲子信任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标关联效度。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父母表露内容、动机及模式对他们孩子的同伴间人际能力的影响。68对亲子,共204人参加了本次研究,父母平均年龄44岁,青少年平均年龄17岁。青少年匿名填写《青少年人际能力问卷》,父母则各自填写《自我表露量表》和《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结果发现:(1)父母在表露话题、动机、模式上存在差异;(2)青少年的人际能力能够被父母表露话题、动机及模式预测,但父母变量对各能力的解释量有所不同;(3)青少年表达不满、情绪支持能力由父母表露变量共同预测,而发起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能力则由父亲表露变量单独预测。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海燕 《心理科学》2004,27(3):696-700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熟人生过渡的时期。过渡性往往和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因此,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亲子冲突,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亲子关系危机期”、“疾风暴雨”期。且目前我国青少年亲子冲突愈演愈烈,针对此现象,本文从亲手冲突的特点、影响因素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目前正开展的此领域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该文研究从亲子沟通的特点(如沟通内容、频率、主动性、沟通问题等),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沟通对象、青少年年龄、家庭环境等),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尊、学业、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犯罪等问题行为)的关系、亲子沟通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济南市一所重点中学选取887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与父母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以及自己的社会适应情况,以此探讨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青少年报告的亲子沟通问题并不是很多.在9项亲子沟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为约束,排在最后一位的问题是缺乏信任.除高二和高三学生外,男女生,以及初一到高一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总体相似;(2)男生报告的缺乏分享明显多于女生,而在9个方面的亲子沟通问题均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且随年级升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在缺乏分享方面,初二学生的得分最高,而其余8个方面均为初三的学生得分最高;(3)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青少年的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4)亲子沟通问题的不同方面可以预测不同方面的青少年社会适应,但对自尊和抑郁的预测作用超过对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