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一刻钟,你将会做些什么呢? 有位循循善诱的和尚正在菜园子里干活时,他的弟子跑来问他:“假如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一刻钟,你将做些什么呢,师父?”这个和尚微笑着说:“这个——”随之,转过身来继续干菜园里的活儿。 开车几十年的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  相似文献   

2.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3.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4.
有一则故事:一个后生从家里到一座禅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禅院里的老禅者。来到禅院,他与老禅者一边品茗,一边闲扯,冷不防他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老禅者随口答道。 后生听到老禅者这样回答,顿时目瞪口呆。 老禅者见状,问道:“什么使你如此惊讶?” “不,老师父,我惊讶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说,“我今天在来的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  相似文献   

5.
禁口     
有4个人去找一位老和尚,希望他能收他们做徒弟。但老和尚说有一个条件:必须通过“禁口”的考验,测试方式就是从山洞的入口走到出口,如果一个字都没说,就算通过。于是那4个人手持蜡烛从山洞入口开始走,当他们快到出口的时候,吹来了一阵风,把走在第一位的烛火吹熄了。“啊。熄了。”第一位叹道。“师父不是叫我们不能说话吗?”第二位连忙提醒他。“叫你别说你又说。”第三位赶紧纠正。“还好。我没说。”第四位松口气道。禁口@江承骐  相似文献   

6.
正刘蟾是著名画家刘海粟的小女儿,她小时并未学画,到了51岁时才开始系统地学画。一天,母亲对她说:“那么多学生大老远跑来请教你父亲,你就在父亲边上,怎么不学点画?”刘蟾从小怕父亲,就对母亲说:“我怕画不好,会被爸爸骂。”母亲说:“你怕什么?他是你父亲,还能把你吃了?”刘蟾就想:“母亲说得是,画坏了也就是一张纸的事。”于是就开始学画,先是整天看画册,后来当有学生来请教父亲,她就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7.
九歌 《思维与智慧》2006,(11):27-27
宫本和柳生是日本近代的知名剑客,宫本是柳生的师父。柳生在拜师学艺时,曾经急切地问宫本说:“师父,你看凭我的条件,需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至少要10年吧!”柳生一听这话更着急了,又问:“10年的时间太久了,如果我能加倍苦练,那么需要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回答说:“那就得20年了!”听了师父的话,柳生一脸狐疑,又接着问:“假如我再利用上晚上的时间,夜以继日地苦练,那么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答道:“那你只会劳累而亡,无法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觉得师父的说法太矛盾了,就问宫本:“师父,为什么我越是努力练剑,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宫本的答案是:“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  相似文献   

8.
明憨 《法音》2023,(4):59-62
<正>一、传印长老的平易谦和我和传印长老的佛缘,起源于柏林禅寺。当时我出家不久,1998年我们师父净慧长老升座,传印长老来参加升座法会。传老写了一幅贺联:“胼手胝足奋向蒿芒安宝刹;披荆斩棘敢教嵓薮涌楼台。”这幅贺联的下款,是“晚学传印和南敬撰并书”。事实上,传印长老比我们师父还大几岁,1955年,传印长老在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座下秉受具足戒时,师父是第三引礼师;从这个角度,传老自称“晚学”,由此可见传老的谦逊平和。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烦恼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的“自寻烦恼”。 和尚画圆圈 有个和尚,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  相似文献   

10.
铁吾 《佛教文化》1994,(3):26-26
铁吾云:禅意本自烦恼 出,悟禅者当感谢烦恼。铁吾 过年穿旧衣,邻人怪之:“过 年耶?答曰:“旧衣裳”。年初 二去小饭馆吃拉面,邻人又 怪之:“新年耶?”答曰:“拉面”。铁吾心有烦恼,随意如此。而后静思得悟:这就是禅?违常理所思,独来独往也。多少年以前,铁吾尝遇一和尚化缘于浦东,问之事,答曰:“忘了。”问之年,答曰:“一岁。”初不解,复问:“为何是一岁?”答曰:“凡事从一始。”感其言之有理,牢记不忘。今年,铁吾又悟:人生不过一岁,一岁即一梦,人们以四季轮换算之是小算也。  相似文献   

11.
有一篇文章,在谈谓词性主语时,举了下面这样的例句: 天天练才学得会。我们对这个例句表示怀疑。问题在于“天天练”是主语吗?我们认为它不是主语,而是紧缩短语中的一个成分。那么,什么是紧缩短语呢?请看以下各例:  相似文献   

12.
男儿不知女儿心。故事中的那个男知青(我们姑且称他为Z)的失恋,是因为他还年轻,不懂女儿心,待到懂了,已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某大学里,一位女同学因精神病住院了。男生M被同学盘问: “喂,那女的是为了你才疯病的,知道吗?” “什么?有这种事?”M吃了一惊。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有一些苦恼烦闷的事儿。有些烦恼来自外界,必须正视;而大多数困扰则源于内心,这就是所谓“自寻烦恼”。有一个和尚,每次坐禅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跟他捣蛋,无论怎样也赶不走。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让他下次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什么地方,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一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和尚做完功,睁开眼睛一看,那个圆圈原来就在自己的肚皮上。可见,许多我们推给他人或外物的过失,毛病竟在自己身上。当然,这种来自自身的困扰我们往往不易察觉,更难以用笔“圈”定。天…  相似文献   

14.
一剪梅     
靳飞 《佛教文化》1993,(1):22-22
和尚问石天外言:“以子聪明,何不出家?”天外曰:“我出家久矣。尔等和尚,何不出家?”余闻言有感于心,因作长短句以和天外。  相似文献   

15.
精神食粮 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个邻居有一次这样问他;“你说过书是精神食粮,可是,近一段时间你为什么很少看书了呢?难道你不需要食粮了吗?” 歌德回答说:“你不知道吗?蚕一定要多吃桑叶才会长大,可是当它开始吐丝结茧时,它是一点也不吃东西的。”  相似文献   

16.
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飞云寺里的和尚,原先也是要挑水吃的,来回十里山路,挑得人瘸脚跛腿脱胎换骨。去年从佛学院来了位年轻和尚,法号悟明,悟明挑不惯水,只两天功夫,就将肩头磨得皮破血流。于是他爬山攀崖想方设法,用竹管将一股清泉从后山直接引进庙里,这才免除了大家的肩头之苦皮肉之痛。然而住持并不赞赏:“利弊相连,福祸相倚;因为有众生,有痛苦,才有菩提;不磨,岂能成佛?”悟明笑笑说:“磨,也不一定就非要去磨肩头脚板。千难万苦,心也。”住持静静看了他一眼,也就不再多言。悟明眉清目秀,异常聪敏,又是佛学院出身,还懂英、法…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师父指教”。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认识吧。”三天过去,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  相似文献   

18.
半月前的某一天,笔者有兴来到蔡甸区蔡正街某路口,老远就看见两个“和尚”分两处依次在人行道旁的“瞎子算命”处坐着、坐着,从口里发出招呼声:“施主,结个善缘吧,才两元钱。”一会儿过去了,有位青年男士走到某一和尚处,向他手中投放了两枚硬币,于是就得到一根竹签。解签后,和尚看了看男士的手相,又看了看他的衣冠,说道:“我很为你惋惜,从你手中那条线看,你很聪明,可惜旁边有一条杂线破坏了你的运程,否则,早就从名牌学府里毕业了。”这青年听完后二话没说就走了。后来我得知,这位青年男士,就是我区某中专的外语教师,学历已是硕士。位处武汉…  相似文献   

19.
本期“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讲的故事取自《菩萨譬喻发论》。这是一部记菩萨在过去时代所修种种苦行的佛教故事书。书中的邬波笈多生于佛涅槃后一百年,是阿育王的师父。不少人以为佛教讲空,要斩断情丝,似乎是不言“情”字的。其实,佛、菩萨都以慈悲为怀,对众生是充满感情的。不过佛讲的是智悲双运,并非一般人以为的情。慈悲是感情的高度升华;智慧是理智的高度升华。“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含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一、胖和尚:“某日,我在一地,见几位居士愁眉不展。上前问其何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