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自王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其后学形成了“现成”和“工夫”两大系统,包含五个流派。在“现成”一系中,有以王畿为代表的主张本体虚无说的“虚无派”,有以王艮的泰州学派为代表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日用派”。这二派的差异只是对体用关系的不同解释和发挥,本质上都信任现成良知、取消修养工夫,但又体现了人的觉醒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在“工夫”一系中,“主静派”以聂豹为代表创归寂之说。“主敬派”以邹守益等为代表,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以程朱的“主敬”救正阳明后学之偏,对顾宪成,高攀龙、刘崇周、黄宗羲都有影响。“主事派”以钱德洪、欧阳德等为代表,倾向于王阳明晚年的“事上磨炼”说,且以工夫取代本体,为后来的经世之学奠定基础。五派之中,唯“主事派”与“主敬派”尚能跟上时代步伐。以上的各种现实主义倾向到清初渐渐汇合成一大思潮,形成了中国思想启蒙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并重,定慧双开的止观学说。宋代元照在《小止观序》中指出止观学说是天台教学的核心所在,“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辨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已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宗教部虽繁,  相似文献   

3.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续)问:各部派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吗?答:上座、大众根本两部在教义上有较大的差别,至于支末部派,一般地说,与根本部差别不大。上座部的学说可以拿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因为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中最早的和最大的一个部派,它传下来丰富的论藏典籍。大众部没有什么论著留传下来,只是从某些史籍记载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江苏道教发展的繁荣期,著名道士吴筠虽没有立足于茅山传道,不是上清宗师,但他在云游生涯中,积极传播上清经法,通过著述《神仙可学论》等弘扬上清派所宣扬的仙学思想,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唐代上清派茅山宗努力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上清、正一等道派学说所具有的开放性。吴筠与茅山上清派关系的复杂关系展现出唐代上清派已越出江南道门,走向诗席文坛,进入长安宫廷,是道教中的上乘道派,其“泊然以微妙”的精神也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正一、净源的三部修证忏仪宋代华严宗修证忏仪主要为晋水净源所撰制,现存有《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三部,考察宋代华严忏仪的实践特色主要从净源的三部忏仪入手。净源修撰的三部忏仪均以"修证仪"为名,是追继唐代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之遗韵,为了突显华严忏仪的特色。其中,《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为宗密《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本的简略版,  相似文献   

6.
禅定修证系列之三修定之加行如吉修定者具备了足够的资粮之后,即应缘境做功夫,也就是修加行。修加行,有缘境修加行、修九住心和修作意三项。(一)缘境修加行缘境修加行,有通、别不同,以下分说之。1通说缘境修加行禅定修加行,《菩提道次第略论》(以下简称《略论...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北魏时期,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译出了世亲的《十地经论》。在译经过程中,由于思想上的见解不同,地论学派分为南北两派,即菩提流支到道宠的北道派和勒那摩提至慧光的南道派。地论北道派被摄论学派所吸收,而地论南道派的谱系则一直连绵至唐代华严宗成立为止。在摄论学传入北地以前,地论南北道派围绕阿黎耶识展开的论争,对中国华严宗法界缘起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鉴于此,现就地论南北二派的真如(法性)依持说和阿黎耶依持说、真修作佛和缘修作佛、现有和当有,以及心识说等问题作一个总体回顾,以探究中国华严宗之核心思想——法界缘起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与咒语相关的"咒藏"及与菩萨本生、修证相关的"菩萨藏"皆有大乘特色。故对其经典进行考察,对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经典的分类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11.
李恒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37-642
空间偏向意指人们在注意刺激物时普遍具有方向上的偏好.对其成因,目前主要存在“大脑说”和“文化说”两派观点.前者认为大脑的不对称性是决定因素,而后者则认为阅读和书写习惯等文化因素是主要成因.本文在综述空间偏向研究后指出,以上两派学说在解释力上各有得失,但并非完全对立,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大脑-文化说”才能更好地解释空间偏向现象.  相似文献   

12.
尽管阳明本人很少结合《周易》乾卦的象义来阐发其思想,但其弟子王畿、王艮、季本,及其后学陈嘉谟、王时槐、唐鹤徵等人则经常借助乾卦来发挥其性理、良知学说。王畿、王艮是阳明最有影响的两大弟子,二王虽都以良知为现成,但两人的学术旨趣实际上差别很大。就两人关于乾卦及对孔子形象的诠释来看,王畿是"潜龙"派,认为天下无道,可以选择潜藏隐逸;而王艮是"见龙"派,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个体"龙德"精神的崛起,"无首"寓象所体现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有思想启蒙与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佛教(汉传与南传)、耆那教的记载并且参考印度与中国学者的相关著述对沙门思潮的代表性人物及思想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分析了富兰那·迦叶的无作为论、婆浮陀·伽旃那的七元素说、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无作为论与散惹耶·毗罗梨子的怀疑论。佛教与它们共同构成沙门思潮,一方面它们与婆罗门教形成对立并互相斗争,另一方面沙门思潮各个教(学)派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佛教正是在与其它诸种学说、思潮的碰撞、斗争中不断壮大丰富自己,从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的。  相似文献   

14.
觉悟之路     
觉悟之路木心斯里兰卡是一个典型的上座部佛教国家,为我们保存了一部历史悠久、系统完整的部派佛教经典──巴利语三藏。在当代佛教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著名高僧大德,他们深入经律论三藏,潜心修证佛法,著书立说,弘化一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可推那兰陀长老。大师的著作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海内外流行一种说法:——直到19世纪末,由西方传来卢梭《民约论》等学说,中国知识分子才开始追求民主,讲究人权,似乎民主和人权是西方“舶来品”。民国初期,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中的“国粹”派曾把它们作为洋货一样来抵制。晚近又有人说这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云云。 其实这些都是曲解和误解,毛病出在不数典而忘祖。在民主和人权制度方面,西方一些国家虽较早提供了一些实践经验,其中当然不无缺陷。但说到思想、主张和学说,中国也  相似文献   

16.
目前西方的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研究中,道德认知学派和价值观辨析学派(Valuesclarification)最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辨析学派更为教师和道德教育家所注意。这一学派主要是想通过赋值性(Value—Laden)的教学策略来促进情感教育。教育途径通常包括一些小组练习以学习一种作出价值决择的过程。精神分析派、行为派和认知派在品德心理学方面都有相应的学说和研究。不久以前,人本心理学的产生与兴起也引起了人的极大兴趣,它的影响也覆及了心理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很多领域。价值观辨析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影响,目前已成为人本  相似文献   

17.
全面·系统·真实·准确──评《中国儒学》宫云维中国儒学是一个相当宽泛而驳杂的概念。说它宽泛,是指它包罗宏富。举凡中国历史上与以孔子为宗师的思想学说以及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有关的人物、思想、典籍均在其中。说它驳杂,是指儒学的发展除沿袭自己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0,(12)
如来正法总有二种:一者教正法,二者证正法.教正法者,须有师师相传,受持讲说,开示安立,方能住世,非谓家有大藏之经论,便可夸示于人也.证正法者,尤须依师受戒,如律严持,更依戒住戒,勤求多闻,如闻起思,依思而修,学行兼顾,既无说食数宝之讥,又免盲修瞎炼之谬.绝非一人闭户,专修一事,三藏灵文捐同废纸者之所能任也.言依教而行者,谓虽了知一切佛语,皆是我辈末代众生所应修之法,从浅至深,由简入奥,先求人天  相似文献   

19.
顾宪成是明末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的理学思想虽是“恪遵洛闽”,“以朱为宗”,但又是对朱陆两派的思想加以融合的。他对陆王学派所力加抨击和斥责的仅是其末流所倡导的心体“无善无恶”说,对陆王学说本身并不否定。本文仅就顾宪成对朱陆两派的融合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试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