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我们把哲学划分为包括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两种范式的理论哲学理路 ,以及包括古代和现代两种范式的实践哲学理路 ,那么 ,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克服的现代实践哲学。而最近二十多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则是在理论哲学理路内从实体性哲学转变为主体性哲学 ,这既是其成就之所在 ,亦是其局限之所在。而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就必须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 ,通过与现代西方实践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对话来构建中国的现代实践哲学。正像在理论哲学理路中有…  相似文献   

2.
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熊晓红,王国银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7.12.-304页.-(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丛书)利益的主体性/高岸起著.-人民出版社,2008.04.-481页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颜岩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12.-380页.-(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相似文献   

3.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本刊记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副教授。主要著作:《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即将出版)、《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概览》(合著)、《当代社...  相似文献   

5.
80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开展了发展理论和发展哲学的研究,已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其中有: 1991年8月下旬,在北戴河由《哲学动态》编辑部、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山东大学哲学系首次联合发起召开了“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讨会”。30余位学者与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1、关于发展哲学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2、社会整体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3、关于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特点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4、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转型问题。 1992年8月中旬,在烟台召开了“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与会的60余位代表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探讨了如何加快我国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正在深入陈荷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代哲学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自1991年我国几个单位有组织的研讨以来,每年均有所深入。从近年发表的一些论文来看,提出的问题较多,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问题,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饶涛 《哲学动态》2005,(7):71-7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思索.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随着哲学界对自身理论反思的深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本"文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对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观整个"文库",主要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现代性后果的反思,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径不可忽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契合,即对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资本的双向追问。笔者以为,现代性后果不仅指向主体性哲学,更涉及到主体性资本。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性思辨逻辑的核心程式,而主体性资本则是现代性社会生存本体论的重要根基。透视资本社会的历史流转过程,我们只有从货币化生活世界的资本逻辑中才能找到理解现代性后果的深刻答案。一、主体性资本的概念诠释资本在原本意义上无主体、主体性可言。从技术层面上说,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亦称“可变的物质实体”。在新古典资本与生产理论中,克拉克较早…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新作《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于2009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发展的理论审视",首先对"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哲学反思,对发展做出了新的阐释;而后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挖掘,  相似文献   

10.
吴育林 《现代哲学》2006,1(4):16-22
当代哲学正在发生整体性历史性转型,即生存论的转向,这种转向既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所面临的问题的理论自觉,又是对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开启的生存论哲学的思想发掘和当代阐释。但是,当代西方哲学无论是对当代人类的生存难题的理论求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当代诠释都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是因为当代西方哲学生存论的解析视角都离异了马克思的实践主体维度。主体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基石,马克思哲学本质上就是实践主体哲学。马克思实践主体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主体性、实践性是理解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前提,无论是人类现实面临的生存困境还是人类最终摆脱现实的异化的生存境遇,本质上都是主体实践的自我生成和自我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当代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STS(科学技术论)是一条重要的理论进路,其演进和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在其哲学基础上,表现为在理性主义传统下从个体建构主义走向了群体建构主义;在其实践论基础上,表现为由现象学哲学推动走向了主体间性论;在其认识论基础上,表现为由语言哲学推动下走向了符号诠释与互动论。  相似文献   

12.
人们可以把雅斯贝尔斯从《普通精神病理学》走向《哲学逻辑学》之路标明为从精神病理学走向社会病理学之路。哲学逻辑学是理性的自我意识或工具论。雅斯贝尔斯强调精神境况的三条原则:合理性、自身存在的主体性和实际现实。自身存在的主体性总是与合理性相互联系在一起,并对实际现实的变革产生影响。哲学逻辑学被理解成一种新的合理形式,而雅斯贝尔斯恰恰借助其“大全哲学”奠定了这一新的统一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巨变 ,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了当代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弘扬人的主体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声 ,这就要求担负着“培育人”的重任的教育界把高扬主体性作为当今教育倡导的基础和核心。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之为“主体性缺位”的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其成因的剖析 ,把哲学理论所探讨的主体性问题与当今教育理论相结合 ,认为应在当今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的理念 ,这既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所趋 ,也是当今社会实践状况的要求。一、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李福海、雷咏雪同志合著的《主体论》一书,前不久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论述,具有以下学术特色。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学术热点的时代背景。指出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也是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把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放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大背景下研究,更加突出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如果把目前的实践解释模式大体上分为主体性模式、混沌未分的生活世界模式以及政治哲学的模式等 ,那么 ,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就是主体性解释模式。这种解释模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就备受推崇。反观其中的内在缺陷是当代实践观批判性重建的开始。本文即立意于批判地扼要审查这种解释模式。在近代哲学与社会理论的视域内 ,主体性的内在潜质是理性 ,理性的依存体则是个体化的人 ,理性的威力和成果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式凝结在生产力之中。在这个意义上 ,实践的主体性观察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就是个体性维度和生产力维度。一方面 ,…  相似文献   

18.
由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发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27日至30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以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关于哲学范畴当代发展的理论定位我国的哲学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面临着从体系到问题的整体的改造、发展和完善,因此与会者一致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现实: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贡献已经为其历史局限所掩盖,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现状已经滞后于社会实践的飞速发展,已经到了需要对一些旧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哲学含义主要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的统一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规范性维度的重视和发展,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的重要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维度主要强调理解社会历史过程中,规范性角度、价值设定、应然的重要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看,这也与现代和当代国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规范性问题重视有逻辑上的联系.以人为本对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莹 《现代哲学》2012,(2):42-50
本文以《科耶夫给唐.迪克陶的信》为解读文本,着力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科耶夫的哲学要义。其一,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曲解是科耶夫为构造现象学人类学而"有意为之"的误读;其二,科耶夫影响深远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理论构造;其三,科耶夫为凸显对人的哲学研究的独特性而强调的二元论思想。以上三个方面分别诠释了科耶夫哲学的立脚点、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科耶夫哲学建立在对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意"误读"的基础之上。这种"误读"对于当代法国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帮助德国哲学进入到当代法国学界,并直接引发了法国的现象学运动;其二,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提供了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