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积淀形成的天人合一、重民贵民、贵和持中、刚健有为、爱国忧民等基本思想观念,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在历史上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是我们应当刻意挖掘和阐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正>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长期陶铸的产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位一体,浸透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然而以官学的形态,授受于庠序,流布于民间的,却基本是孔子儒家的思想文化。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全方位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定位。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和的精神、仁的精神、大同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礼的精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复兴的理论既继承前人又有独特的创造性贡献,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地求索民族复兴的真理,与时俱进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作为观察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工具,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追求社会主义前途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集体智慧,凸显出“为民族谋复兴”的拳拳初心、耿耿忠心和浩浩丹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富有公忠意识、求索精神、正义禀赋和民族情怀的理论瑰宝。这一理论不仅指引着近代以来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在觉醒中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锻铸出了强健的国魂和民魂,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乃至世界现当代史最辉煌壮丽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4.
易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周易研究》2007,(2):89-91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而这种创新精神又与易学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二者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关系。易学中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包容态度,科学思想及和谐理念等等,都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资鉴。  相似文献   

5.
自强与自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强与自制禾乃林自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美德。自强这个词人们都很熟悉,一般地说来,所谓自强就是一种自胜自立、革新图强的精神和实践。在中国传...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入开展“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对提高我们民族的自我认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融合,加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会同志就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如何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华民族是我国当前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振兴。近百年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成为时断时续的文化热潮中的基本课题。本文拟就民族精神的界定与实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提升三个问题,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中国天主教关于“民主办教”问题.主教、神父、包括教友都在进行有意义的研究和探讨。那么,什么是民主办教呢?我想可能大家还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有不同的认识和想法是好事,因为认识不同,我们才有进行研究和讨论的必要。只有通过研究和讨论,才会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认识才会更清楚。所谓事不辨不明,指的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以“发扬民主办教精神,独立自主地办好教会”为题,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相似文献   

10.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课题,对这一点,学者们普遍已有了共识;然而在如何增强这一凝聚力的问题上,看法就存在歧异。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精神因素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大力宣传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希望能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研究和注意。  相似文献   

11.
甘罗 《中国道教》2018,(3):66-6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与“魂”。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不仅是古圣先贤倡导的做人立世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12.
黄帝祭典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早期典籍《竹书纪年》有“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大戴礼记》有孔子答宰我“黄帝精神三百年”之论;《史记》、《汉书》均有“祭黄帝”和“祠黄帝”之述.由此形成于以黄帝为祭祀客体、历代官民为祭杷主体的黄帝祭典仪礼文化。历代官民祭奠黄帝的意义取向呈现出多层面性:即有帝王层面、先圣层面、神灵层面。这些层面体现中华民族历代成员将黄帝尊崇为“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民族最高偶像。祭杷的偶像层次、祭杷的仪礼制体以及祭杷主体的迭代相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心理。祭杷的价值实质是倡民尽孝,敬祖尊先,使民族后世成员践行“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深识先民前言往行,厚蓄传统美德。本文旨在发掘祭杷主体思想情感的历史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气派""写生""笔墨"放入近现代中国绘画历程中进行定位和考量后发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画家们只有把握住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并通过锤炼能够表达这一艺术精神的笔墨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火蛇与铜蛇     
陈志华 《天风》2010,(2):37-37
以色列人在旷野的行程中屡发怨言,招致神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最为严重且为人熟知的一次可能是记载于《民数记》21章中,“百姓因这路难行,心中甚是烦躁,就怨精神和摩西,说:“你们为什么把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死在旷野呢?这里没有粮,没有水,我们的心厌恶这淡薄的食物。”其结果就是火蛇进入以色列营中,咬死很多人,在百姓悔改的哀求声中,  相似文献   

15.
藉此建党90周年的机会.谈一点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起而担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凝聚起中华民族刚强的生存意志.为中华民族开辟了新的征途。1840年以来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没有物质,精神便不能行:没有精神,物质便不能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联结纽带。  相似文献   

16.
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8.
思哲 《天风》2007,(7):43
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未知数。当发现自己处于意外的困境,各种失意、挫败、贫困、打击甚至冤屈接踵而至时,我们惊慌无措,人亦显得那么脆弱无能,精神濒临崩溃的极限……当我们处于生活风平浪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成功、欢笑、掌声、祝福,随之而来,一切都来得那样顺理成章。此时,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是一个基督徒?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主日     
今次的灾害,却叫我们香港人真正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份重亲情的文化,看到中国人的坚忍、毅力、韧力及情操.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中旬,由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和山东大学于青岛联合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SO余名学者与会。会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心议题之一。一、如何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第~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尽管多次改朝换代,儒教基本上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是整个传统.文化网络的核心层。其他各种民问世俗文化则以“异端”形式存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体系。还有人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