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阳 《天风》2010,(3):55-5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推至唐朝。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从语言角度可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两大类。汉语译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言译本,即深文理译本;二、半文半白译本,  相似文献   

2.
新书推荐     
《天风》2016,(3)
正《当代译本圣经》《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文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文,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录的事件,本译本适当做出调整,使内容更通顺清楚。《当代译本圣经》经版权方多次修订,最新版目  相似文献   

3.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他的诗论和诗作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英美诗歌,而且也对中国的现代诗歌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将就顾子欣翻译的《咏水仙》中文译本从文本类型,语言基调,功能意图等角度做翻译批评与赏析。  相似文献   

4.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现已有多种英译本。本文选取了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林语堂的译本,从对原文内容的忠实程度出发对三种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最后得出结论:译文对原文内容忠实传达的前提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对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他的诗作中有着强烈的生命悲感,主要源自他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忧患,也源自壮志难酬的苦闷。对于杜甫诗英译的分析,后人多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其创造的山水诗当中,而鲜少关注其他五言律诗的英译。本文旨在许渊冲“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指导下,赏析杜甫《佳人》DavidLunde和WitterBynner两人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7,(1):66-66
<正>《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丈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丈,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  相似文献   

8.
以《管子·幼官》两种英译的对比分析为入手点,从词语溢出量、理解和表达三方面比较了李克和翟江月译本,通过比较数据分析了译文暴露出的问题,指出两位译者的翻译观不同,进而讨论了李克的翻译观和李克的翻译方法,认为李克的《管子》译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刚经》现存鸠摩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笈多、玄奘和真谛等六种汉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是《金刚经》的第一个重译本。因为有鸠摩罗什和玄奘两位译经巨匠的译本,菩提流支译本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被看作是与鸠摩罗什差异不大而无新意的译作。但通过梵汉对勘与同经异译的比较可知,鸠摩罗什译本表现出明显的归化翻译特征,菩提流支的译本则表现出相对较为明显的异化翻译特征,在翻译上尊重佛经原典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特点,保存了印度文化的特征,务求译出与佛教教义及礼俗相关的内容。菩提流支译本已经对鸠摩罗什的归化翻译方法进行了修改,这种修改得到了玄奘的认可与承继。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研究主体性对研究翻译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评价及翻译学科建设等有着不可欠缺的作用。本论文主要从作者、译者、读者都是翻译主体的角度,以《挪威的森林》的两个译本为例,论述翻译的主体性。得出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的始终,引导文学作品翻译的方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赵建敏 《天风》2023,(1):45-48
<正>现今,天主教中文新旧约圣经有两个全译本。一个是《思高译本》,由香港思高圣经学会参照圣经原文译出,于1968年出版全译本。《思高译本》以学风严谨、忠信原文、语风沉稳独具特色。《思高译本》也是第一个中文圣经全译本。另一个中文圣经全译本是《牧灵圣经》,由天主教国际圣经学会和圣母圣心爱子会共同翻译,于1998年出版发行。顾名思义,《牧灵圣经》以牧灵为宗旨,用现代语言风格,辅以牧灵性理解注释,也深受信徒欢迎。相对新教而言,天主教中文圣经全译本出版较晚。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风民俗等方面,它传入西方不久后就被译成英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英国大卫霍克斯所著译本。本文选取第二十八回为倒,通过对比研究,结合译本中出现的实例,总结了译者常见的一种错误——字对字翻译错误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对后来者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圣经》“南京官话译本”是中国近代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圣经官话译本,由麦都思主译,1856年首次刊印.译者一反新教传教士的文言译经传统,选择以南京官话译经,这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这种官话文体的选择是译者应当时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与之互动的结果.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文体的选择还表现在翻译的模式上,此译本并非延续西译中述,而是西人指导,中士转译,翻译过程兼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开辟了圣经汉译的新路径.同时,本文把此译本放到官话译本的谱系中,考证了此译本和《古新圣经》及“北京官话译本”、“官话和合译本”等译本的关系,指出此译本作为第一本官话译本不仅开启了其后官话译本的翻译历程,也为此后官话译本文学性文体的探索作出了铺垫,不仅昭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也给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建立新白话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7,(3):66-66
<正>新汉语译本由汉语圣经协会历时16年翻译制作。该译本忠于原文又贴近生活,结合了近代圣经研究的成果,文字直接流畅,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准确,符合原文的思想、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新汉语译本特点:一、译文和译注两者兼备,方便读者在读圣经的同时自行查考、研读经文。二、每卷书前做简介,涵盖历史背景、神学主题、文学特色和相关生命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圣经文本思考。《新汉语译本/和合本(对照版)》(新约全书)以并排方式为  相似文献   

16.
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代的著名佛经翻译家,大乘佛教观学派哲学家。鸠摩罗什一生的业绩主要有二项:一是翻译佛典,二是培养弟子。鸠摩罗什翻译佛典的数量,现存为39部,313卷。译本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大乘佛教经、论、律的多方面内容。鸠摩罗什的翻译佛经水平也是上乘的,这主要表现在译本的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他在新译中准确地体现了大乘的缘起性空思想,纠正了旧译的缺陷,廓清了长期来人们对般苦思想的异解、争论。在翻译的文体上,鸠摩罗什也一变以前的朴拙古风,运用达意的译法,文词典丽昂畅,易于理解。鸠摩罗什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蔡锦图 《天风》2023,(3):47-48
<正>早期中文圣经都是文言体,但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意识到文言语体复杂,未必被所有中国人掌握,遂逐渐产生使用通用语体翻译圣经的倾向。传教士称以文言翻译的圣经为“深文理译本”(High Wenli Version),而为了让受众更广泛,他们翻译了较浅白的文言圣经,即“浅文理译本”(Easy Wenli Version),以及按官话翻译的“官话译本”(Mandarin Version)圣经,这三类圣经成为19世纪下半叶中文通用语言圣经的三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按照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模式,分析电影译名的文本类型、语言要素、非语言要素,以及是否具有特殊功能,并依据这一思路赏析中英电影译名,体会到翻译之难。  相似文献   

19.
孔海燕 《管子学刊》2016,(4):102-107
文章从跨文化翻译的视角对比了美国汉学家李克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李克的翻译重在介绍,鲜加评论,旁征博引,考证精详。其特色是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力求形式对等。翟江月的译本采用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力求功能对等;她的译文语言平实,易于理解。两个译本各具特色,也各有不足,但是都为"中学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汉译本是1938年由上海言行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译本,关于郭译本的翻译时期问题,学界存在争论,笔者对比了《译者弁言》《郭沫若年谱》与1947年群益版《序》的记述,推测郭老1931年在日本千叶县的家中译完了此书。通过实例考察郭译本的译注、翻译术语与误译,发现郭译本的翻译底本非郭老在《译者弁言》中所称的梁赞诺夫版德文本,而是栉田民蔵与森户辰男翻译的,1930年作为《我等丛书》第4册出版的日译本,并提出中日学者在《费尔巴哈》章编译史研究中应共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