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雇佣关系中,双方存在着隐性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内容主要涉及双方对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感知和理解。随着相关实证研究的广泛开展,关于心理契约概念和内容的争议也日益显现,本文对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作了一下系统梳理,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26家中小高科技企业426名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自我效能与谏言的关系,以及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作用。PLS-SEM分析结果表明:(1)自我效能对可雇佣型心理契约各维度、谏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角色外技能提高”和“知识和技术补充”两个维度对谏言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自我效能与谏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可雇佣型心理契约的“职业修养和生涯发展”维度对谏言的影响不显著,其在自我效能与谏言之间也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心理及行为的交往和互动关系。其个体心理属性包涵双方的性格、情感、动机、期望及行为方式。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医患双方角色意识的差异与归因偏差、医患双方的认知心理偏差及社会舆论的心理导向作用。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期望为核心的心理契约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本文对心理契约定义、特点及功能进行具体的阐述,说明心理契约的重要性。并对心理契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导向目标功能、激励信念功能、凝聚价值功能和融合关系功能,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说。  相似文献   

5.
组织中心理契约违背理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什么是心理契约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纸契约就能完全包含的 ,而且由于环境、组织和个体的动态变化 ,雇佣关系也不可能全部通过契约加以明确规范。然而企业和员工却常常能找到决策的依据 ,并且各自行为常常具有相互可预测的特点 ,如同有一纸契约在加以规范 ,这就是心理契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Argyris、Schein、Kotter等都对心理契约下了定义。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E H Schein对心理契约下的定义是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 ,并满足之 ;而每个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全力奉献 ,因为他们相信…  相似文献   

6.
契约伦理及其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契约活动古已有之 ,但契约作为经济活动的伦理基础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契约反映的是基于共同活动基础上的公共性和公共价值 ,体现的是公共活动中活动主体的主体间性特征 ,是一种“共同意志”和“公共精神”。契约活动包含着承诺与责任 ,体现着信赖与义务 ;通过缔约和守约实现了利益主体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契约活动是人们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合理方式。契约是借公意的形式而实现的经济活动和伦理活动。契约的伦理性与伦理功能是契约伦理的两个最为主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及其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关系的心理纽带,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从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类型出发,探讨其在工作中的动态形成过程。从一种隐藏的心理关系上把握员工的心态变化,以探讨心理契约的满足和违背对工作满意度都产生的影响。建立和谐的心理契约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雇佣关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琳  刘泽文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96-1304
心理契约破坏是指在雇佣关系中员工对组织未能履行的责任或承诺的认知评价。本文从概念上区分了心理契约破坏与心理契约违背, 然后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两方面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工作态度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并对研究方法、理论依据存在的不足进行评述, 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1)基于中国的文化背景, 开发适合中国企业的心理契约量表; (2)从组织-员工双向视角考察心理契约破坏对双方影响的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心理控制源期望的认知-知识系统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登峰 《心理学报》1996,29(1):70-75
在总结了有关心理控制源期望的理论与实证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在责备、辩解、生活事件知觉与心身健康关系方面的研究,将心理控制源期望重新界定为一种“认知-知识系统模型”:个体的心理控制源期望既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一般性的内控或外控的倾向性,又受对情境特点的认知的影响,两者有交互作用,而且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也起重要的作用。这一模型总结了中国被试的研究结果,并且在人格、社会心理及临床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反生产行为的产生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压力-情绪”模型为基础,使用相关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了心理契约违背、负性情绪以及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结果发现,心理契约违背与负性情绪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契约违背和负性情绪与反生产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负性情绪在心理契约违背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从自我所有原则到契约原则,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展开了全方位的论战,这一论战涉及到从哲学到经济学、从政治学到伦理学的诸多方面。自由、平等和正义,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说它们的涵义是如此地不同,却是双方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这些价值标准能否在自我所有原则和契约原则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正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围绕着双方的争论,从一些基础理论入手,对双方的论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试图为我们回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以雇员忠诚换取就业保障为特征的心理契约,正逐步被以绩效换取就业能力为特征的新的心理契约所取代。基于就业能力的心理契约管理要求组织通过沟通了解员工的期望和态度,给员工以更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机会,实施合理的组织策略,提升员工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契约作为组织中一种非标准化的工作安排,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其对契约获得者的积极效应,相对忽视了对未获得者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公平理论,探讨了同事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机理。结果发现:同事个性化契约会引发员工的工作退缩行为,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在此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员工与组织间较高的社会交换关系会削弱同事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系就医”是指患者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前往医院就医的一种社会现象.有关“关系就医”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医患双方对“关系就医”的效果存在认识差异,对“照顾”的含义存在不同理解,医生的给予与患者的期望间存在差距,进而导致了医患互动错位.  相似文献   

15.
提倡“理性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理性医疗”是对疾病进行科学、客观地综合分析,由此筛选出一个理性的处置方案的医疗过程。“理性医疗”不但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医患双方,更符合自然科学的规律,同时,对传统的伦理学观念也是一种补充与完善。“理性医疗”的实现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16.
王俊 《美与时代》2023,(3):99-101
合作教学法是伴随着我国教学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效率、教师专业能力的作用。合作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更加符合现在教育背景下所提出的要求,更加人性化。它是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合作教学法在高校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93,自引:1,他引:92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也是影响员工行为和态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管理领域中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新一代“的研究者对定量研究予以更多重视,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心理契约的内容构成,心理契约的动态发展过程.研究结果对于在组织中形成良好的雇用关系、完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改进招聘及培训手段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医患晤谈中角色的冲突与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晤谈中角色的冲突与和谐苏州医学院(215000)姜瑾医患晤谈是一种双向语言交流。医生和病人带着各自的经验、经历、期望和情感进入一个共同语境,开始了相互表露和感知的过程,努力使谈话朝着双方均能接受的目标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医患双方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周林  施建农 《心理科学》1993,16(2):120-121
导言自1988年起,在大众汽车公司基金会赞助下,中科院心理所与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了一项中·德双方关于超智儿童技术创造能力的跨文化心理研究。这一合作研究的目的是:1.探讨不同文化中“技术创造力”因子结构的异同;2.从一般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角度考察如何预期不同文化下技术创造力成就;3.分析总结技术创造力的文化背景差异是怎样的。这一为期三年的追踪研究要采用双边一致的测验材料,故我们合作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引进德方编制的技术创造能力测验。本文对该测验进行介绍。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创造力的表现受非认知因素影响,涉及多种行为表现范畴。某位受试的创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8,(9):57-57
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在当代中国尝试的“对话”和“沟通”带来了积极响应,产生出深远影响.由此,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其态度不再限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之层面,而更追求达到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其传统意义上的“统战”工作亦不再停留于社会、政治表层上的“和平共处”或“统一共存”,而是深入到思想、心理、价值、意义层面上的理解和沟通,旨在一种“心”的统战,促进双方的“同心”“同德”,以使这种“统一战线”能真正具有双方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精神认同、思想信任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