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京剧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戏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京剧胜谱是京剧艺术魅力的直接表现,它的形成过程也像京剧一样,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特点,京剧脸谱是当今戏曲舞台上谱式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是中国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尹艺蓓 《美与时代》2014,(2):120-120
地方剧种是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生活需求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地方剧种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遭遇了不同程度地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地方剧种在面临即将消亡的危险中艰难的生存着,以大弦戏为例对家乡流传已久并面临同种尴尬的地方剧种存续至今的合理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刘岩 《思维与智慧》2023,(16):44-45
<正>徽剧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不仅是京剧的前身,同时也与我国南北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徽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代表。在传承中国经典、弘扬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每个中国人共识的今天,将徽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巧妙地渗透到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便是本文所探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隆尧秧歌戏     
正隆尧秧歌戏是一种河北省的戏曲剧种,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组班登台巡演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省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鼎盛时期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和石家庄的部分县、市以及邻近冀南地区的山西省和顺、山东省的聊城、夏津等地。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6):187-192
我国地方戏曲在全国性的传统文化保护过程中并没有获得真正持久的生命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表明我国在文化保护过程中缺乏对地方戏曲生态的认真考量。目前,地方戏曲处于现实的文化地理生态和虚拟的文化网络生态所形成的综合生态环境之中。本文通过对北京地方戏曲"柏峪燕歌戏"的生态环境分析,指出应充分认识到现实文化地理特征,从文化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保存与扩散,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案。  相似文献   

6.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是京剧戏坛上的礼花,它的出现是对传统京剧的大胆改革,熔经典与时尚于一炉。该剧创作的总原则是旧中见新,新中有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诸多新元素,如庞大的演出阵容,辉煌的交响伴奏,华丽的服饰,还有伴唱、伴舞以及灯光舞美的大制作,但京剧的唱腔、扮相及主奏乐器的三大件没有变,保留了京剧的原汁原味,从而使梅派艺术重现了华光风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我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及发展基本上都是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戏曲唱腔在各地的流传发展而演变为地方剧种继而形成各个流派,这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那就是地方语言,即地方话、土话.许多流派的继承人在发展唱腔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当地的方言习惯和爱好.语言特点从很大程度上区分开了各个剧种的唱腔.  相似文献   

8.
《贵妃醉酒》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这出戏源于清朝乾隆时期花部的地方戏《醉杨妃》,经过历代不断地编演,最终在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加工点缀、精雕细刻之下,成为京剧史上一部经典之作。梅兰芳的表演之所以能够赢得巨大的成功,说明戏曲旦行的含蓄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形态,同时还是一种美的意味,当将形式中的意味真正地传达出来的时候,这种美才能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9.
从现存的《孔府档案》中可以发现,孔府内的演戏活动一直延绵不断。通过研究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揭示衍圣公和他的家人们在繁缛的礼法规范之下活色生香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可以弥补一些戏曲史研究资料的不足。对于研究戏曲史上花雅争盛过程中流行于鲁、豫、冀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沿革、剧目特点、表演特色以及这些地域的戏曲文化的形成及特点,给予佐证。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汲取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且古老厚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地方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东地区“民间小戏”剧种丰富,民间小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多样性、层次性和延伸性,在“民间小戏”中可以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迹。“民间小戏”与大剧种戏曲历经风雨、传承百年,众多传统经典剧目脍炙人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了一方百姓之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正临县道情戏作为流传于吕梁山沿黄河一带的地方剧种,既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鲜明的乡野气息。高山阻隔、河流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老的山西戏曲文化。临县位于黄河中游、吕梁山西侧,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与外界的交流不多,因此临县民俗文化中朴实、原始、丰富的基本特征得以保存,临县道情戏就是其中的代表,2006年临县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河南作为戏曲大省,除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之外,还有31个稀有剧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这些稀有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河南稀有剧种的发展现状危机和机遇并存分析,可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为地方文化基因的稀有剧种,紧跟时代脉搏,通过不同的具体路径与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必能走出眼前的困境,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小型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道情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地方民俗音乐文化风貌,记录了过去和现在的人民大众生活的样态和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14.
赵旭峰 《美与时代》2014,(3):140-140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他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戏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戏剧情节发展营造情感氛围服务。它是一种戏剧化了的音乐,同时也是区别一个剧种与另一剧种的重要的标志。这种戏曲音乐有自己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苑波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6-126
板鼓在京剧乐队中通常以双箭击鼓或单箭挎板击鼓两种形式演奏,从京剧乐队中板鼓的职能范围来讲,即是乐队指挥者,又是首席领奏乐手,司鼓者击打板鼓发出“点子”的节奏音响来操纵、指挥乐队,这种指挥性的演奏是我国民族戏曲演奏的特长。  相似文献   

16.
李丽丽 《美与时代》2014,(5):117-117
在戏曲传统剧目中,以旦角(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女性人物)应工的戏很多,如《柜中缘》中的刘玉莲,《金玉奴》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等。怎样才能使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觉得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分析剧本,深入揣摩戏情戏理,熟悉了解角色的家庭、经历、理想、性格、社会地位、感情变化,以至于人物气质,然后根据角色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技巧,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7.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方著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原则。毫无疑问,其表演艺术是在民国时期渐渐走向成熟的。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创造了一种新的"美",迎合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观。同时,他的表演艺术是在批评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他的舞台生涯早期是以演出传统戏为主,而后开始排演时装新戏以及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古装新戏。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革新——在王瑶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花衫行当。从民国建立(1912年)至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这段时期是梅兰芳表演艺术最辉煌的时期。除梅兰芳在当时所拍摄的戏曲电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影像资料之外,当时的报刊专著等文献资料,更能为我们还原出梅兰芳表演艺术发展的原貌,以此能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申桂红 《美与时代》2014,(7):101-102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风靡全国的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河南为数众多的剧种大多产生于清代,它们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9.
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相似文献   

20.
秦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因"老化"、资金短缺、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秦腔面临着一些困境。伴随文化创意时代的到来,秦腔的创意化保护与开发迎来新的机遇。分析秦腔的窘境、文化创意产业和戏曲结合的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探讨秦腔应该如何更好地与文化创意结合,从而实现秦腔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