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孔子的文学观念——兼释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孔子的文学观念———兼释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由孔子所揭橥,弄清孔子文学观念的真实内涵,有利于中国文学史研究。本文通过对“孔门四科”与“孔门四教”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细致阐释,指出“孔门四科”是孔子对其弟子从政特长的评价,作为“孔门四...  相似文献   

2.
黄玉顺 《现代哲学》2015,(2):97-103
儒学是积极入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化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20-21日,“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四家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40多篇。  相似文献   

4.
当人们以近世习用的文学观念解析《文心雕龙》时, 一系列方枘圆凿的问题便出现了: 比如刘勰之“文学”是什么文学, 他为什么将那么多的历史文献和文化现象统统纳入文学的范畴, 他究竟是个什么家? 尽管人们习惯于“历史是在由浅入深由低向高发展”的观念, 但是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博大精深仍然是那样令我们震撼。如果我们摆脱今人的自负, 进而用刘勰“自然之道”的思路去考索, 那么看到的将不仅有刘勰似乎在注释我们所谓“文学之为文学”的一面, 而且有其“文学不是今之谓文学”的非文学的一面。文学是文学而同时又不是文学, 这就是笔者所…  相似文献   

5.
高洪福 《学海》2002,(3):164-166
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隐含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看法 ,而文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环境和不同的个体、空间而变化着的 ,这给不同的文学史观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是“史” ,对它的分析评判就必须尊重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语境 ;谈到分期 ,就必须找出最能体现其命运发生转折或改变的临界点。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文学自身的性格特征出发 ,重新界定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为 1898至 1978年  相似文献   

6.
谢乃和 《管子学刊》2013,(2):124-126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英国历史哲学家R.G.柯林伍德提出的这个很有名的命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常被希望“重写”或“改写”的人所引用。那意思是说,一切的历史,都是历史学家自己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由此,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学者主观世界中解释历史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不断被“重写”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依据“神话-原型批评”对早期神仙传记作品进行文本阅读和阐释,可以看出早期神仙传记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类型皆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巫术-仪式等文化传统。早期神仙传记这种特殊体裁反映出来的宗教-文学观念和特征不仅受到神仙观念和早期道教教理教义的明显影响,而且也应该被溯源至古代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中的特定“原型”。  相似文献   

8.
陈良运 《周易研究》2002,10(5):64-71
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9.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言”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通过对畸人形象的塑造,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外形不足贵,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应当是内在的大德,一个人只要有超出常人的大德,形体上的残缺和丑陋也会被人遗忘,甚至产生畸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所谓“形残德全”的观念.庄子这一观念对于中国后来的文学与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文学重在追求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还是书法艺术重在追求气韵生动和神采韵味,都可以看作是在庄子“形残德全”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苟东锋 《哲学动态》2023,(10):76-84
20世纪40年代,张东荪和梁漱溟曾在中西哲学比较的背景下提出“中国人极有事的观念,且或化物为事”,“西洋人极有物的观念,且或化事为物”。这说明中国传统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事”的哲学。无独有偶,当代学者赵汀阳和杨国荣等不约而同地重提“事”观念,并分别构思出“事的形而上学”和“以事观之”的哲学进路。可以发现,一种现代“事”哲学已然形成,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在现代“事”哲学的建构中,一个重要却未被重视的问题是“事”观念的古今之变。传统“事”哲学未能重视由“物”观念所主导的事实维度,从而偏向了价值维度。在“古今中西”的视域中,现代“事”哲学则要求一种扬弃了“物”的“事”观念,进而以之沟通价值和事实,使之不堕入任何一偏,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观念。尽管如此,就中国哲学传统中亦存在一种正视且反省“物”的暗线而言,现代“事”哲学也处于中国哲学传统的延长线上。  相似文献   

12.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是文学家又是易学家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其文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易》这部古老、奇特、意蕴丰富的儒家经典的影响。本文就欧阳修文学观念中的“文道关系”论、“简易为文”说、“穷而后工”说等方面所受到《周易》的影响进行考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3.
“黄老邪”是我大学时代讲授《中国文学史》的一位老师,他姓黄,为人处世不太按章法,故而有好事的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黄老邪”。黄老邪身材修长,玉树临风,常年穿一身笔挺的西装却配上一双老北京布鞋,让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4.
汕头作家陈海鹰试图把重写经典当作艺术实践,试验当代小说能否接近甚或超越原著的艺术水平。这种艺术实践虽然遭遇抨击,但实践本身未尝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丁鼎 《管子学刊》2002,(3):75-78
本文对《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中庸》所提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旧“五伦”说的基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中的“价值”二字,并非一个经济学范畴,而是某种精神现象的代名词或形容词。正如,你去书店买了一本托尔斯泰的小说,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托尔斯泰通过他塑造的文学形象所涵容的种种思维成果;相反,他去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然后还给了图书馆,他却已经占有了托尔斯泰所创造的种种艺术美。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价值是不可交换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市场”的存在。但是,作为文学、艺术价值载体的文艺作品,都是可以交换的,比如一本书,一幅绘画,一部电影拷贝。它们有价格,又投入了市场,当然也就具有了交换价…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4,(5):68-74
宇文所安以迥异于国内传统文学史书写的方式,对唐代三百多年的诗歌史做了新的阐述和重写。其唐诗史的书写坚持"理解变化中的文学实践"的原则,主要采用"量子论研究方法",努力揭明作家作品没有固定可靠的源头而只拥有众多充满变化和需要再解读的历史文本的观点。在解读具体作家作品时,宇文所安强调过程、不确定性、模糊性与多元性。考察这种模糊不确定的研究方法在宇文所安唐诗史书写中的实践形式,是理解和借鉴其文学史书写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博尔赫斯对于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具有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其作品中大量包含了他对时闻、自我以及写作阅读发展动态的细腻思考。埃德温·威廉森的《博尔赫斯大传》涵盖了博尔赫斯的生平和他的全部作品,时博尔赫斯生平描写可谓是最细致的。作者把博尔赫斯的生平与其作品紧密结合,进而发现博尔赫斯每部作品中包含的自传性,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异常迷人的博尔赫斯,也提供了理解博尔赫斯文学花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当时在文学方面响亮的口号和热情的实践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作为堪称文言中的文言的“旧体诗词”更是首当其冲。胡适、郭沫若等高举“诗的解放”大旗之后,神州诗坛插遍了新诗旌旗,积习难改者的旧体诗词多成了“床...  相似文献   

20.
论周人“德”观念的繁复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人重德,其“德”观念主要运用于政治领域,功能是要维护周的天下能够永久延续下去,因此,“德”观念在周人心目中体现出一种繁复性,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天德、王德、臣德、民德。周人的“德”观念可以视为一个结构系统,而“一个结构可以定义为成分间或基本过程间的一个关系网”(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页)。在这个网络中,各种成分互相制约,而四种“德”又以“王德”为中心,因为“王”(君主)有德就可以得到上天的护佑和臣民的拥戴,周朝就会延续下去,所以天子之德是最重要的。“臣”处于“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