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隐含着人类历史的文化基因.男女两性共同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视角下社会性别研究的兴起,学术界对宗教的研究也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学术旨趣,如女性与宗教这一新动向的出现.云南民族众多,由于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的不均衡性,其宗教类型齐全,信仰内涵丰富.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近些年来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情况,分别作一宗教人类学理论视角下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性别研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征 《哲学动态》2002,6(11):16-19
从“人类文化”到“女性视角”再到“社会性别”研究的提出经历了思维上的转变过程,社会性别研究超越了思维对立的单一性,不仅关注女性,还关注与女性相关的男性以及两性之间的关系构建的社会文化性。性别研究的根结在哲学。哲学的抽象化和观念化在历史的发展形态中成就了现实层面的性别关系形态。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构建对社会性别而言是原创性的最深最具定位性的关键所在。要想变革不合理的性别制度,必须在哲学上反思其形成的原因并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中寻找契机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了解我国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现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288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x2检验.发现我国乡村医生学历偏低,每年集中学习时间较短,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制定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制度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病证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护理这样一个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社会偏见、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导致男护士产生职业困惑的主要原因。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这种原因的产生是由于社会性别定义与分工模式被内化的结果,并依此提出了加强护理宣传与护理教育改革、护理分工合理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1诱发医疗纠纷的原因 2008年4月16日《健康报》上刊登了一篇乡村医生求援的文章,题目是《病人瘫在我家怎么办》,文章的原文是这样的:我是山西的一名乡村医生,去年6月,附近乡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来我所在的村卫生室输液。我按照规范,给她做了皮试。没想到患者立即出现抽搐,并昏迷过去。我赶紧拨打120将她送往县医院。第二天县医院给患者做了脑部CT检查,未见异常。但患者仍昏迷不醒。我又把她送往山西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给患者做了核磁共振。之后医生分析患者可能患有病毒性脑炎,才导致其一直昏迷。  相似文献   

6.
唐代墓室壁画形象地记录了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唐墓中"女着男装"图像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唐代不同社会性别对"女着男装"风尚所持的不同思想观念。文章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女性除了爱美之心外,更多的是对社会属性下男性身份的向往。唐代女性的衣着装饰、社会权利均为男性赋予,事实上男性仍然掌握最高权力。唐代墓室壁画中一定规模的"女着男装"现象,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现实及角色比较三个方面论证为乡村医生提供社会养老保障的丛要性.理论角度分析乡村医生有权享受兼备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乡村医生目前可选择的养老途径已无法满足其应有的保障水平,并逐步引发社会矛盾;从类似社会角色的比较分析中,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状况处于最劣势.因此,无论是理论论证、现实佐证,还是横向比较,都证明为乡村医生提供适宜的社会养老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莫尼·乔伊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1):123-136,160,161
在宗教研究这个从其他学科——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史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借用大量进路的领域中,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单一应用于性别研究的严密的定义或方法。为了否定当前关于女性、男性和两性关系的模式,从社会性别研究视角调动过诸多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美国医生倦怠的总体发生趋势、科室、性别、年龄、原因和后果,探讨了美国医生和医院的应对方式及其问题,并对我国医生倦怠管理提出了建议。采用对现有调研结果二次分析的方法,翻译、总结和提炼医景网(Medscape)2016年~2018年发布的美国医生生活方式大数据调查结果。结果,得到了倦怠发生率持续上升,倦怠科室稳中有变,女性倦怠发生率持续高于男性,倦怠随年龄先升后降等9个分析结果。总结了美国医生职业倦怠仍处于高位,女性医生和家庭医生倦怠形势严峻,收入并非决定因素,医生倦怠的专业干预及生活方式指导亟待开展等9个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刘家峰先生著的《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于2008年6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宗教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基督教与近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关系及基督教所从事的乡村建设活动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互动提取任务中,说者的选择性提取会造成听者对相关内容的遗忘,这被称为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基于关系动机的视角,分别考察女性组合和男性组合条件下,听者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的表现特点。结果表明,女性组合中的听者在同性别说者在场的条件下,出现了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而男性组合中的听者在同性别说者在场的条件下,无该现象出现。以上结果为关系动机影响社会分享型提取诱发遗忘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2.
父母性别偏见对女孩影响的研究多聚焦于幼儿与青少年时期家庭领域,忽视了其对女性成年后工作领域的深远影响。基于自我概念理论,探讨了父母性别偏见对女性职场表现的负面影响机制。基于225份多时点、多来源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父母性别偏见通过降低女性自尊加剧其职业妥协;(2)职业妥协负向影响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3)父母性别偏见依次通过自尊、职业妥协削弱女性工作绩效和创造力。研究结论从原生家庭界面拓展女性职场表现研究视角,为识别影响女性职业选择和职场表现根源因素、促进职场性别平等和女性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关怀伦理学”一席谈——访萨拉·拉迪克教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性别视角研究伦理学,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种时尚。伴随女性主义运动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深化和伦理学研究对现实问题的愈发关注,自本世纪60年代起英美社会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伦理学理论——关怀伦理学(Ethics of Care)。关怀伦理学实际上是建构在女性视角基础上的,肯定女性的独特道德体验,强调关怀、情感和关系的一种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2013年建设"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更是从时代发展和需求的角度将中国乡村建设提上日程,同时也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建设"美丽乡村"的浪潮,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我国乡村建设问题。而"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从乡村发展实际出发,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元素和艺术在乡村发展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此为背景,以河北省乡村建设为对象,从传统美术的表现角度入手,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美术的体现和独特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女性犯罪所占的比率是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女性犯罪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急剧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女性的犯罪心理在作怪。因此,本就从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这两方面来剖析女性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了分析探讨,从妈祖的神职、妈祖相关文献的语言、妈祖图(塑)像及妈祖的崇祀仪式中揭示出其中暗含的男权话语。同时,从对封建女子行为与道德标准——"三从四德"——的分析中,肯定妈祖作为一个女神被崇祀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超越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妈祖崇拜进行研究对当下中国的两性关系及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旭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1):15-17,24
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男女两性的差异是事实存在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差异。这种差异本无所谓好坏。可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资源分配,导致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物,使社会性别制度成为人类发展的一大障碍,它既制约了女性的发展,也压抑了男性的个性表现,进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别制度不仅对两性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而且对两性的身心健康也有危害。  相似文献   

18.
善意性别偏见因持有者的主观好意往往难以被识别为偏见, 但会通过限制女性的角色形象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从而巩固性别不平等的状况。近年来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善意性别偏见从家庭教育、婚恋角色分工和职场竞争等方面挤压女性的生涯发展空间; 相比来自他人态度的直接作用, 这些消极影响更多通过女性对善意性别偏见的自我内化来实现。针对这一作用机制, 研究者们从女性感知和应对善意性别偏见的个体心理层面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我们认为, 从女性主义心理学视角审视善意性别偏见的相关研究, 如何秉持研究立场的客观性和价值观的中立性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发展也对性别偏见的研究趋势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20.
杨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214-214
以云南省某家庭举行的订婚仪式为例,调查分析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中的仪式性人情往来及其呈现的性别规则。调查发现,男性在仪式性人情往来中是对外的,而女性是对内的;男女两性存在着“沙发-厨房”的严格的两性分工;虽然女性对家庭收入拥有接收权,但是也没能掩盖其在仪式性人情往来中扮演着配角,总体上附属于男性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