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问题主要涉及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实现(即自由问题)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里着重就主体性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 何谓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动、积极的支配地位,而客体广般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支配地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当然,主体也有受客体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方法就是事物本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论题经历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近代以来,主体性论题日益成为西方哲学所关注的焦点,我思的思维主体作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一个不证自明的基点被凸显出来。然而,在围绕主体性所展开的研究的背后,隐藏着另一种更为深刻同时也深为哲学家所头痛的问题:此一我思思维主体如何对彼一我思思维主体成为可能?以及众多的我思思维主体如何沟通并实现共同意谓?与此同时,对这种问题的解答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也检验着各种哲学观点的合理性。胡塞尔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在晚年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便是主体间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理论有其固有的逻辑起点,这就是作为主体而展开认识活动的人。 什么是认识活动?“识知者,五常之性所与天下相通而起用者也。”(《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在他看来,所谓认识乃是合五行之秀气的人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理论必定有其逻辑方法,佛学作为一种理论学说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佛学理论广大精深,且宗派繁多,当然各宗所采用的逻辑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反言之,正因各宗逻辑方法不同,所以才形成各宗哲学理论体系的差异,虽然在方法与体系上各宗存有差异,但各宗在本质上又有共同的基本精神,这就是都用辩证法。辩证法是万有的理念,当它呈现在主体人的精神上时,它就是一种辩证思维,作为一个能思的主体人,辩证思维就是其最高智能.只有在辩证思维中,主体与客体,能思与所思,心与物才能得到同一性解决。佛学的辩证思维是一种独特的辩…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地位的现实确立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现。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又必然使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应有的自由与责任,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巨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投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使得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刘奔、李连科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发表《自我认识与精神文明》一文。文章说,一个人想要做一个自觉的人,就必须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体认识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外界(自然和社会),一是认识自我本身,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在认识的主体——客体关系中,自我不仅是主体,有时也是客体,是认识对象。自我究竟怎样认识自身呢? 首先,认识自我,就既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又要区分主观和客观。自我具有二重性:作为认识者,他是主体;作为被认识者,他又是客体。在自  相似文献   

7.
换位思考: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位思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论意义和功能。探究和揭示换位思考的认识论意义和功能,对于哲学认识论研究和当前的改革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换位思考及其类型换位思考,是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为达到对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的客观、全面的真理性认识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认识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总是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即除了要受到既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认识工具和手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之外,认识主体还要受到自身的身体素质(生理的和心理的)、价值取向、经验…  相似文献   

8.
谢文郁 《哲学研究》2022,(1):84-96+126
认识论研究一直在持守经验论中拒绝引入情感因素,即使经验论在说明人类认识活动方面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事实上,情感在人的实际认识活动中从未缺失。然而,如何分析情感的认识论功能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展示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及情感所呈现的对象之实在性,追踪了烦恼、敬畏、信仰等情感在认识活动中的运作,还特别对情感命题的真值问题进行了初步演示。情感认识论涉及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真理问题这三大认识论原则,尽管其运作方式与经验论不同,但是它们不仅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有实际运作,而且在理论上也可以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因其“自在之物”的赘疣及将认知、情感、欲求诸先验机能“单纯并列”的致思格局,引发了其后的康德主义者们重新塑造“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以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的种种努力。赖因霍尔德关于哲学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应置根于一个单一、绝对无条件的原理的思想,被包括费希特在内的哲学家们广为接受,但其作为第一原理推出的“意识命题”却因着对主体及其能动性的漠视而未能经受住他自己所提出的第一原理标准的检视。基于独断论思维的怀疑论者针对康德哲学因“自在之物”引发的内在学理上的扦格向先验唯心主义发起严峻挑战,这亦促使费希特思索建构一个将主体性原则贯彻到底的新的学思体系。费希特通过对人的“自我意识”所做的独立而深彻的思考,为其知识学体系寻获了坚实的立足点——“绝对自我”。作为绝对自发、自我圆足的原初存在,“绝对自我”集主体的能动性与客体的受动性于一身,具备一种自我眷顾、自作贞认的本质。知识学通过“绝对自我”将康德哲学倚重主体的精神性状推向极致,彻底放逐了“自在之物”,亦有力回应了怀疑论者的诘难。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讨论主体问题时,往往容易把主体、主体性和主观这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混淆起来,为了更好地探讨主体理论,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一个实体范畴,是一种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他具有自然性,他要依赖于身外的自然和身内的自然才能得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在于具有社会性和能动创造性。主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也就是人之谜。哲学不是神话 ,但哲学家继续了对人之谜的探索 ,使人成为了哲学的首要主题。笛卡尔说 :“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箴言肯定了人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 ,欧洲哲学也以此为重要标志从以本体论为重心的古代时期进入了以认识论为重心的近代时期。我们必须承认“我思故我在” ,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人所指出的那样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确实是一个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简单、最基本的事…  相似文献   

12.
唯识学所建立的重视主体意识的反观与整合的认识论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成果。它的产生与中观学派的认识有着重要联系。唯识学在强调精神因素决定事物意义的前提下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外,它所论述的主体因素对认识过程及认识结果的影响,以及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主体性的争论在多层次上展开,而解决各种争论的关键,往往要回到主体性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尽管人们可以在各种引申和派生的意义上使用主体和主体性概念,尽管主体性原则的意义贯穿于认识论、人本学、本体论等领域,但主体性首先是人本学范畴,换言之,我们所讨论的主体性总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涉及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或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一种本质规定性。正因如此,许多讨论者正确地将人的主体性同人的本质活动——实践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的认识不应停留于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实践操作、审美评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应上升到对人的主体性的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客体对主体作用的“机制” 1.当研究经验东西和科学的理论东西、即事实及其解释之间的关系时,不能不估计到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本人的意识,并在它之外而存在的客体的整个不同方面。这意味着在一开始分析当前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了认识论的这个根本问题、即主体(S)和客体(O)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S/O(粗的横短线表示S对O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限于解释客体O对主体S作用的“机制”,而撇开并不次要的问题,即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反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09,(6):107-115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故",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相似文献   

17.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8.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具有哪些层次?这是近几年来认识论的研究课题。目前,综观在这方面的探讨文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即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评价关系。我们认为,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仅归结为上述三种是不全面的,还应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这一层关系。人的认识是一个有多种成份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这中间,情感作为主体非理性因素的一个方面和主体的理性因素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把认识过程仅仅归为理性思维的过程,应该看到情感对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恩格斯就明确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马  相似文献   

20.
何谓自我认识?谈及自我认识,当然指的是人的认识,是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认识,简言之,人关于自我的认识。此种解释还只是一种语义学上的解释,尚不能真正揭示自我认识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看,自我认识常被分解为个体自我认识、群体自我认识和人类自我认识。个体自我认识是个体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自我”认识,在这里,自我认识的主体以个体承担者的方式“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①群体自我认识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