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的确,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纵观近几年的小学生作文竞赛,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题目,有关于“时事”方面的习作倍受青睐。在连续几年的实验班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结合到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时事”作文教学,效果斐然。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教师对此也束手无策,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笔者认为,教师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读、说、思、练、改、评等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谈谈作文训练的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就必须注重对作文训练方法和研究和实践。笔者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文章就生意长流。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有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学生展示个性才会言之有物。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感官和思路,发掘生活的素材,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使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由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习作要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即要关注广阔的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出日落。  相似文献   

5.
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写作时即使咬住笔头憋出几个字,也是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从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看,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写作方法、技巧上的问题,而是习作素材贫乏所致。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我们的学生每天在生活中广泛地接触着各种人、事、物,不断学习着新的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习作素材库。对身边的这个“宝库”,学生们怎么视而不见?笔者认为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怎么去打开和索取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怕写作文。在作文实践中,老师们也常常为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而伤透脑筋;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老师们必须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因素,通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提高习作能力,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7.
老师说作文难教,学生说怕写作文,人人说作文都眉头紧锁,直摇头。真难吗?笔者觉得说难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激起协作的欲望,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说刚正式接触习作。怎样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对他们今后能否写好作文至关重要。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致使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在低谷徘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小学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作文占有较大的分值,是衡量、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更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新课改下,如何实施作文教学,值得我们深思。鉴于此,笔者认为改进初中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四点注意:一、在“仿”上下功夫,消除畏难情绪。二、在“新”上下功夫,激发写作兴趣。三、在“读”上下功夫,积累大量素材。四、在“评”上下功夫,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做人”的外在表现,因而是学生发展自我、提长虹自我的自我修炼过程。由于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同、生存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采用有差异的指导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抛开考试的制度、主导思想、考试形式不计,“科举制”通过一篇文章来全面考察人才、提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实也未尝不是可取之策。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创新作文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吸引,但是摆在面前的写作形式单调、写作思路狭窄现状却是通病。面对在电视机前成长、电脑网络冲击下、  相似文献   

12.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遵从小学生好奇心强、善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天性,全面推行“2+1”课堂教学改革。“2”,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与“合作”的教学方法,“1”是教学激励法。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情、学情,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将激励法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作为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我,也不例外加入到“2+1”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近年的“2+1”课堂教学实践,小有所获,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下面我就谈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2+1”课章教学.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最喜欢批阅学生的作文,因为,我总可以从那一篇篇或稚嫩或青涩的作文中读到一颗快乐或忧愁的心。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有个渴望,渴望有哪名学生能够在作  相似文献   

14.
徐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33-133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考生在写雅思大作文时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雅思大作文写作应遵自“三路原则”,即“思路、套路、不走寻常路”原则,并对它们做出了相应的解释说明,旨在提高考生的大作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的过程.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知识和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文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指导也必须进行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康健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04-104
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看看学生的习作就能得出结论。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何,习作能力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指向写作”的全新理念,也更加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性。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要让学生有较强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校园电视服务于作文教学?把学生作文与校园电视有效整合,发挥出电视媒体应有的功能和价值,特别是学生的媒体素养急待提高,通过提高媒体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尝试中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即电视就是让作文的抽象的概念产生实际的意义,和活生生的现实联系起来.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电视媒体,就能弥补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缺陷,为他们的作文开辟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的新概念作文,概括地说应是强调“新”和“真”.所谓“新”,即:1.思维新,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2.表达新,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别具一格,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千人一面.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乱造,反对矫揉造作.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个性自由挥洒,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笔者认为进行新概念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难点.写作文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水平.由于部分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细致的观察,阅读又少,写作文兴趣淡薄,视作文为畏途.对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摸索出一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国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也加入了课改的行列。我校制定了“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以“自主课一展示课一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来推动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讲、学生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整个课堂,教师的“教”是主动的、积极的;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常常是观众,他们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目标方向、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成功体验,有的更多只是疲劳、应付和厌倦。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我们教师要真正把思想转变过来、把我们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甚至要从讲台上退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一节课,就我个人教学实践来说,也曾碰到很多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