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千年来,中国人因受封闭的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菜肴、旅游景点名称及蕴含历史文化的称谓等悟性名称,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感情色彩、文化特征及意象的丢失或改变,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的简单的转化,还要综舍考虑其文化因素,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佛典的翻译,新的宗派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佛教俗语,对汉语词汇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红巧 《美与时代》2007,(3):120-122
英、汉语中很多植物词汇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它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作为文化意象的植物词汇的翻译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指导。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为实践维度、理论维度、民族维度、时代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前两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性";民族维度和时代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身份"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价值维度则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向"。理论与实践的"定性"、民族与时代的"定位"与价值的"定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结构体系,同时也在根本意义上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和世界兵学的奠基之作,其英文译本众多。但由于译者身份、价值观及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作各具特色,翻译的准确度和水平也难分伯仲。本文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出发,对林戊荪和贾尔斯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证探究两译本各自的翻译特色及两译者翻译的利与弊,以期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佛教经典随着鸠摩罗什等佛法弘传者传入中国,翻译经典遂成为表达佛法思想的首要工作。由于中国与印度在文化、风俗等之间的差异性颇大,想要找到适当的对译词实非易事,译经师们本着对佛法义理的掌握及自己在文学上的素养,在字字句句中仔  相似文献   

7.
采用词汇联想实验,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了翻译训练对大学生心理词汇概念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翻译专业大学生的母语心理词汇与二语心理词汇概念联系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母语,二语的概念联系较多受语音和字形等非语义联系的影响;②翻译训练和实践可促进大学生英语心理词汇的语义联结,减弱英语词汇语音和字形等语言形式的影响;③翻译训练和实践对大学生心理词汇的主题关联联系意识的促进效应高于对其分类学意识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8.
高淇  刘希平 《心理科学》2016,39(4):820-826
采用隐蔽翻译启动范式的词汇决定任务,研究了三类中韩同形词的词汇表征,被试为30名熟练中韩双语者,以翻译方向和词汇类型为自变量。发现中韩双语间存在不对称的隐蔽翻译启动效应,这种不对称性与同形词类型有关;语义的启动效应大于语音的启动效应。说明完全和部分同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共享的,异义同形词的词汇表征是分离的;中韩双语同形词的词汇表征为双重心理词典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修正层级模型。  相似文献   

9.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语行事,是研究、了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加之《论语》内容丰富,文辞典雅,故在一定程度上是华夏文化的源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自18世纪沙皇俄国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团开始,俄国汉学家从未间断对《论语》的阐释和翻译,迄今为止,留下了10多个见仁见智的俄译本。本文试图结合历史语境,探究《论语》的俄译缘起,梳理其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对比典型译本的翻译特色,揭示典籍翻译的强烈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0.
张宁 《学海》2008,(1):205-208
各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产生了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即一种事物在另一种文化里不存在,或者一种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及概念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这种不同民族文化间普遍存在着的语言空缺现象,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1.
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藏书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在为数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建有藏经楼(阁),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理佛教经典及佛教方面图书文献、字画、佛像、法器等重要文物。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适度开放寺院藏书,加强规范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无可置疑,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王郦玉 《宗教学研究》2005,30(3):153-155
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佛教文化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汉语的词汇、音韵、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拟在纵向梳理这一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的历史脉络,横向分析汉语因此所受影响的几个方面,以丰富和加深对于中国语言文化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印度都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早在公元148年就开始翻译佛经,其中曾经出现几次世界翻译史上少见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大量梵文汉译出现在中国文字典籍之中,其中一些被以音译的形式照搬入汉文字之中,成为汉文化十分宝贵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跨文化因素的干扰,造成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信息不相匹配,这就是文化的不对等移植。从翻译主体的角度探析文化移植中的信息不对等现象将以《小城之恋》英译本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英译者孔慧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态度,及在翻译中对异化、归化、侵入等策略的运用,探究译者在文化移植过程中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以期对王安忆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玄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翻译家,他将转梵为汉的佛典翻译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高度,开启了佛经翻译的新纪元。本文以玄奘所译佛典及著述中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为研究对象,探求他在会通华梵语言文化传统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英译过程存在大量文化对应空缺现象,因而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中医典籍外译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和选词标准,进而提出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基础上,对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负载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省译或意译。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典籍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佛教传入中国,为了让中国人更容易理解此一异质文化思想,因此在经典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譬喻的运用。深奥的佛理通过形象事物的表达,将抽象的道理鲜活的具象化,使中国人更容易领悟、把捉与理解,有助于传衍过程中,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植基与开展。而富有形象色彩的譬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商品流通中,广告起到重要的宣传、引导、促销的作用。作为广告表现手法之一的中国水墨写意手法,不仅仅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并且可以深化广告所要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