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两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中国和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中出现的差别,并分析可能会造成这些差别的有关因素。被试包括76名中国儿童和45名美国儿童。两国被试的平均年龄均为58个月。测量儿童依恋行为的工具是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用中国和美国两种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分别计算出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结果显示,中美两国被试各自的两组师生依恋安全性分数都具有较高的相关(中国被试r=0.96,P<0.001;美国被试r=0.85,P<0.01)。但总体来看,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依恋安全性分数比用美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计算的得分要高。因此,在用中国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来评价中美儿童对教师的依恋行为时,有把被试评价为安全性较高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发生发展的心理规律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调查法,选取湖南、广西、四川、云南四省共660名农村初中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73份。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感与亲子依恋安全性上均有显著差异;一年中亲子相处的时间,替代养育方式,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及亲子依恋安全性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交互影响;亲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林云强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12,35(3):725-729
摘要  研究者曾一度认为自闭症儿童无法建立起依恋关系。本文系统回顾了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最新进展,将自闭症儿童是否存在依恋行为(尤其是安全型依恋行为)、依恋发展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有关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所普通小学的47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考察儿童中期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中期的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在1年内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和强迫冲动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2)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3)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焦虑;母子依恋只具有同时性的影响,父子依恋既有同时性也有继时性的影响。(4)安全型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安全型母子依恋对不安全父子依恋的补偿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5.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版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版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版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检验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质量的一致与不一致对儿童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78个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响应面分析发现:(1)拥有一致高质量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关系的儿童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2)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质量不一致时,亲子依恋质量高于祖孙依恋质量的儿童生活满意度更高,且高质量亲子依恋或祖孙依恋均能提升儿童积极情感。本研究加深了多重依恋对儿童发展的理解,也提示在亲隔代协同教养家庭中可以从依恋入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市三所普通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05名学生为被试,用问卷调查、团体施测的方式,探讨亲子依恋与其同伴交往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的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和对父母的信赖有显著年级差异,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同时母—子依恋安全性得分显著高于父—子依恋;在儿童友谊质量、社交焦虑方面,父、母均有影响,在社会交往行为表现及好朋友提名分方面母亲的作用也是显见的;与双亲建立了双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获益最大,双重非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损失最惨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考察学步儿期母亲将心比心和亲子依恋安全性与学龄前儿童创造力潜能的关系。参与者为92个家庭,儿童14个月时编码亲子依恋安全性,25个月时编码母亲将心比心,61个月时考察儿童创造力潜能。结果发现,将心比心与创造力潜能正相关;依恋安全性调节将心比心及愿望和认知状态评论与创造力潜能的相关,正相关关系仅出现在依恋安全性较低的亲子对。故本研究表明母亲将心比心对提升依恋安全性较低儿童的创造力潜能有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亲子节目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从节目出发,节目中的父子依恋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论。对父子依恋这个概念界定,从父亲与儿童两方画来加从分折,寻找影响父子依恋关系的因素。安全依恋有助于促进儿童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使得儿童在父子依恋关系中得以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Bowlby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型影响着个体成年时的依恋表征,这涉及依恋稳定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很多心理学家开展了实证研究.随着成人依恋访谈的出现,人们开始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人们对于早期依恋表征是如何影响成人依恋模型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修正论和原型论两种观点.本文主要介绍依恋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和内在机制的理论探讨,并就当前依恋稳定性研究的不足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依恋Q-Set分类程序考察72名幼儿(M=17.51个月)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用《婴幼儿社会-情绪性评价量表》(ITSEA)同时评估了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包括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在祖辈参与共同养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幼儿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母子依恋的安全性高于祖孙依恋;(2)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36%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水平不一致;(3)回归分析表明,与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相比,母子依恋的安全性对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各领域具有更大的相对预测力,支持主导性假说;(4)拥有高安全性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幼儿,其外显行为域和内隐行为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高安全性母子依恋或祖孙依恋不能补偿对方的低安全性依恋的消极影响。在失调域上,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2.
对390名小学4-6年级儿童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父母婚姻满意度对儿童心理适应性的影响,以及成人依恋、父母情绪表达和亲子依恋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分别通过6条途径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1)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父亲回避,父亲积极情绪表达,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2)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父亲回避,母亲积极情绪表达,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3)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父亲积极情绪表达,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4)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父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5)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6)父亲(母亲)婚姻满意度通过母亲回避,母亲积极情绪表达,母子依恋安全性影响儿童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大陆16个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的278名自闭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探讨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及其与功能领域的关系。结果发现:(1)自闭症儿童依恋总体水平偏低;(2)自闭症儿童依恋与各个功能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3)影响自闭症儿童总体依恋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儿童自身的障碍程度,具体取决于交往、认知、感觉、生活自理等功能领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探讨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依恋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已有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人格特点、婚恋依恋风格,儿童的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生活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7.
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放  邹泓 《心理学报》1995,28(4):434-441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爱情关系中,情感是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发展模式可追溯到婴幼儿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风格。本文综述了成人不同依恋风格在爱情关系中的特点,探讨了不同的依恋风格在爱情关系中指导依恋行为的依恋策略。未来研究应在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的连续性以及关系破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306名父外留守、147名双留守和288名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以亲子依恋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亲子依恋与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双留守青少年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后两组青少年之间差异不显著;(2)安全性母子依恋能降低父外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子依恋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3)安全性母子依恋能补偿不安全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影响;(4)教师支持既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能增强安全性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