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
孙亦平 《中国道教》2005,9(6):14-17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领域,由于道教的神仙传说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因此,到唐代时,道教小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道教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唐末五代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的手笔。杜光庭在撰写《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录异记》等书时,通过搜奇述异,塑造了许多颇具魅力的求道者形象,讲述了许多颇具传奇色彩小说故事。在杜光庭的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仙感遇传》卷四的《虬须客》。《虬须客》因与后世影响甚大的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在人物与情…  相似文献   

3.
西王母事屡见于《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庄子》、《荀子》《穆天子传》及汉魏典籍。在人们的印象中,保留得更多的是《穆天子传》中西王母的形象。穆天子在瑶池大摆宴席,宴请西王母,二人酬答赋诗,互相祝福,惜别依依。无怪陶渊明在《读山海经》里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观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这则神话传说里,穆大于为神化的人,西王母为人化的神,我们看到一位雍容和平的西王母的形象。其实,这并非西王母的初型。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自云:“徂彼西山,爱居其野,虎豹为群,放(乌)鹊于处,嘉命不迁,我…  相似文献   

4.
《盐铁论》中的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以《春秋》决事的背景下,辩论双方多引用《春秋》经、传,以证其言论的合法性、合理性。全书关于《春秋》三传的引用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其中《公羊传》占绝大多数,《穀梁传》略有,《左氏传》未见。而全书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呈现出有意误读、借用和经、传、记体例不清的特征。辩论双方在对《公羊传》的征引、诠释上,各有出发点和落脚点。贤良、文学一方坚守的是学统意义传承的"公羊学",而御史大夫一方坚持的是政统意义改造的"公羊学"。《盐铁论》关于《春秋》经、传的征引、诠释特征,反映了汉昭、宣时期关于《春秋》经、传的接受状况,彰显了儒生群体的经世致用之心及其现实妥协性,同时也揭示了汉元、成以后托古改制、依经立义的学术发展的新倾向。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清民国时期的全真教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使用碑刻、方志等新出资料以及《道藏》《藏外道书》等教内资料和保存于各地各级档案中的档案资料,而较少涉及到文学资料。事实上,明清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以王重阳度化全真七子为主题的小说、宝卷和善书等,如《七真因果传》《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天仙宝传》《七真宝卷》《金莲仙史》和《重阳七真演义传》等6种不下于40个版本的文学作品。作为现存于上海市图书馆的惟一一个版本,《重阳七真演义传》一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即以神话的方式讲述了王重阳度化七子之事,其中不乏情节错乱、时空颠倒等谬误之处,另一方面又坚定地排除了其他仙传对于七真事迹的抹黑,如妓院修真、房中采战等事。总之,《重阳七真演义传》表明了以养真子为代表的一批全真居士在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全真教的形象重塑和身份护持所做出的努力,而此书曲折的刊刻历史,也体现了全真教与民间宗教之间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高洋洋 《美与时代》2014,(11):97-97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从妇女地位问题这一独特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以其强烈的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祁琦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18-118
《判决》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它开创了卡夫卡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霸权的父亲形象和一个试图反抗父权的儿子形象。作品中三位未出场的人物则包涵着文本的隐喻意义与卡夫卡内心的矛盾冲突与抗争。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9.
钟馗神话的由来及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钟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有关钟馗的戏曲、小说,有明代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小说则有明朝《钟馗全传》、清代《斩鬼传》和《平鬼传》。钟馗是民间宗教中捉鬼、啗鬼、驱鬼逐疫的神祇。 钟馗并非实有其人,其由来可能由逐鬼法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而演变为真有钟馗其人的附会,是有可能的。此外,钟馗的可怖造型,除了在驱鬼意义上收到以恶制恶的效果外;其丑恶的外貌,亦有可能源自傩仪中的方相。这个推论有其历史背景,因为钟馗在传统的宫廷傩与民间傩中,都扮演的人格神的角色。其貌寝之造型,源自傩仪主持方相,亦有可能。另外,钟馗与门神神荼、郁垒,更有着一脉相连的降鬼属性。 无论钟馗是否源自“终葵”、方相,抑或是神荼、郁垒,又或者是三者的融合;钟馗在小说、戏曲中,都保持了貌寝、正气凛然、为民除害的特征,因而广受百姓拥戴,而钟馗神话亦得以历代不衰。  相似文献   

10.
"龙王"一词最早随佛经传入,结合之前中国本土原有的龙的形象,又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最终成为在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神灵。五台山的龙王传说历史悠久,唐代《古清凉传》、宋代《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等史志中多有记载,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以"五爷"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龙王信仰。五台山龙王信仰随佛教传入而产生,但又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  相似文献   

11.
清代小说《姑妄言》的收录与传播中国小说史上闻名于世的艳情小说有《金瓶梅》、《肉蒲团》①。学界认为:至明末清初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出版之后,才出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当时清政府采取禁书措施,不许出版这些小说,因而阻碍了它的发展,从篇幅和内...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宋代收录民间志怪故事最多的小说合集,《夷坚志》在一定程度上真切地反映出了道士群体在南宋人心目中的形象,体现出了道士群体在当时扮演的社会角色.通过对《夷坚志》中有关道士的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有关其它宗教人士的故事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其典型的“专业、可靠”的职业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与道士群体在当时的宗教市场上所面对的多元竞争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在《汤姆·琼斯》中,菲尔丁用自己的小说写作原则生动形象地描写的英国社会十八世纪的生活全景,并将其独创的“散文体喜剧史诗”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入手,分别从喜剧、史诗、散文形式三个方面研究此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以此采了解《汤姆·琼斯》经久不衰、常读常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春秋左氏传》“矢石”义考辨陈建梁“矢石”本为古代一种普遍使用之武器,考古发掘时有出土,古汉语中亦常见其词。然而对于“石”字之解释,汉人经训与唐人《正义》则有颇大之分歧,本文则尝试从探究“矢”类之性质及古语词之历史及文化发展,以检讨汉唐人训释此词之依...  相似文献   

15.
唐传奇小说《柳毅传》以主人翁柳毅得道成仙为结局,体现了"修炼成仙"这一中国古典小说普遍的母题。故事中柳毅与神族龙女结合是柳毅成仙的核心,而其本身正义的品质是他成仙的重要基础。《柳毅传》的出现将中国古代小说中"修炼成仙"的母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6.
《老子》这部道家经典,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历代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至今仍传衍不息,对《老子》的解释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正如宋人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所言:“道与世降,时有不同,注者多随时代所尚,各自成心而师之。故汉人注者为‘汉老子’,晋人注者为‘晋老子’,唐人、宋人注者为‘唐老子’、‘宋老  相似文献   

17.
王品 《美与时代》2006,2(2):93-9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一生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然而寂寞中的萧红在文字里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因此出现了独特的独语式小说《呼兰河传》,从而也成就了萧红。  相似文献   

18.
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唐五代小说文献中,唐代的仙人都喜欢饮酒,酒肆是仙人常常出入的场所:《太平广记》卷三十五引《仙传拾遗》中《冯大亮》一文中写道,冯大亮家置酒肆,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后期士大夫颜之推撰写的一部训教子孙的著作,内容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教育后人如何修身立世、传业扬名而后齐家兴族,不过,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中渗透了不少政治道德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为官道德思想方面的体会,而这些政治道德教育思想不仅确保了此后颜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平稳发展,也确保了颜氏家族在政治伦理道德上光辉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王艳 《美与时代》2006,(8):84-85
鲁滨逊·克鲁索是欧洲现实主义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一位流落荒岛28年的冒险商人,他凭着积极进取、奋斗不息的精神主宰了自己的命运。本文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鲁滨逊顽强的意志品质、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抗以及小说中隐含的象征意义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主人公鲁滨逊的形象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