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中西习俗差异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影响与作用更为直接具体。本文通过中西习俗差异之比较分析 ,揭示其自身的特点 ,旨在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 ,更深刻全面地认识理解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时代不同法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法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最初的自然观具有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物活论的双重意义。从这种最初的意义上 ,引申出宇宙逻各斯的概念。逻各斯的概念与理性内在关联起来 ,从而发展出自然法的概念。自然法在斯多亚派那里 ,是最基本的道德法则。按照自然而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而生活 ,同时也就是遵从德性而生活  相似文献   

4.
苗岭腹地黔东南州雷山县之新事、喜事,莫过于外省籍三百俏丽姑娘嫁到本县苗乡之喜事了。她们甘愿许身穷山村,不嫌山高人穷,被当地人誉为三百“凤凰”飞苗乡,以她们的智慧、知识、技能,成为一批永驻苗乡的人材,为雷山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药浴是瑶族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它既可健身、洁体,又可治病、防病。  相似文献   

6.
孝心无尘     
这个故事发生时我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那年暑假,父亲领我去徐州的老叔家走亲戚。老叔在一家挺大的机关里当翻译,整天是外语说得多,中国话说得少,在外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少。我和父亲在老叔家一共呆了三天,老婶和孩子们陪了三天,老叔却只陪了我们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恰好是我们启程返乡的前一天晚上。老叔结束完他的所谓“外事活动”,便兴高采烈地拎着一包点心———俄罗斯产的(当时还叫苏联)点心回到家中。老婶打开了花花绿绿的点心盒,一大堆圆圆方方、奇形怪状的点心呈现在我们眼前。父亲无动于衷,似若未睹;老叔家的三个孩子倒像出笼的小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有纹身习俗,其中独龙族的纹面习俗是以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纹身或是出于崇美,或是部落图腾的标志,或是其他战争原因,而纹身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带有落后甚至是不好的色彩。氏族的部落圈腾,将一个个的部落区分开来,传承者不同的文化。对于纹面习俗的研究,通过人类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更能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诠释出来,也能让人们对于纹面这一古老的习俗和对人类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300多年前,黄宗羲以其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清醒地意识到世俗迷信、陋习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提出必须革除迷信和陋习的主张,并运用气化论揭露种种迷信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抵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人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日常生活中,在生老病死的人生驿站中,无不有道教文化的斑斑痕迹。 一、岁时节令的神灵传说 中国民间保存有各种各样流传已久、相沿成俗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现将目前尚存并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的岁时节日中有关道教传说标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的道德哲学以人之自然本性或者人之超验理性为其基础,而杜威却要摆脱这两者的限制,力图走第三条道路以兼顾两者的合理成分.他把人之境遇性的生活实践作为道德存在之基础,并在此之上解构反思性道德的封闭性,继而建构它与生活习俗、行为实践之间的连续性,凸显它们之间的张力性关系,如此就把反思性道德看作是一个不断开放、发展、与生活世界之间充满张力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重阳登高     
姜红艳 《天风》2004,(11):20-21
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有在九月初九与好友携伴登高的习俗,于是后来,因着习俗的延迁,我国又把这一天定为"敬老节"。在圣经中,利未记19章32节;"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年人,又要敬畏你的神,就是耶和华。"孝敬父母也是圣经的宝训,是上帝给他儿女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时距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涛  方格 《心理学报》1997,30(2):152-159
本研究选取“星期”这种习俗时间系统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让被试完成范畴性的时距判断任务,即让被试判断某一给定的日期是否属于某一参照日期之后3天中的某一天,探讨了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距离效应”和“边界效应”,随着两个日期之间时距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增大,正确率逐渐降低,当两个日期之间的时距为3天时,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而且,儿童可以直接运用数字系统来解决习俗时间的问题,他们的认知加工策略包括数字计数、数字运算和表象判断。  相似文献   

13.
卞景 《中国宗教》2018,(1):72-73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扎根到中华大地上,对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都影响深远。春节的习俗,也加入了许多佛教的元素。人们在春节里去寺院撞钟、敬香礼佛、燃灯祈福、逛庙会等,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净化了心灵,增添了生活乐趣,能够领略到佛教带给人精神上的安定祥和,也丰富、深化了春节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泸定县岚安乡贵琼人宗教习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琼藏族主要分布沪定县岚安乡和沪桥区诸乡,因操贵琼语(又称“顾羌语”)故名,人口约一万。该族还分布康定上下鱼通区及金沟区,人口亦不下一万。他们的宗教习俗。语言结构属羌语文,除分布上述地区外、几乎遍及横断山区六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氓江)流域,如阿坝州、凉山州、渡口市各区县,统称“西番”。其间蕴藏着不少民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颇为国内外学者关注。本调查只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古希腊昔尼克派的创立者,第欧根尼在世说传统中常以"无耻"形象示人,这不仅引起反对者对其道德哲学的攻击唾弃,而且还令他的追随者都哑口难仿。然而这一形象并非是一种道德退化的表现,而恰恰代表着医治道德退化现象的一种"高调"的伦理努力。透过第欧根尼公开的夸张、戏仿言行以及坚持不懈的德性训练,可以说其蓄意、一贯的"无耻"生活方式正是他用以推销其伦理主张、毁损习俗和扫清社会烟雾的带有理智慎思的哲学工具,传递的则是其始终关切的简易、自制、自足、自由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文化无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无意识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个层次,介于本能无意识和集体文化无意识之间,它是在民族集体历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是民族文化影响和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之化,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文化无意识。其具体形成途径有三条:适应、文化压抑和文化赞许、以及习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实际调查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梳理和分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在丧葬期间和节假日中的不同礼仪分类及其特点,探讨了哈尼族祖先崇拜在道德评价、行为约束、情感凝聚等三方面的调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涛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1):17-22
在时间认知的研究中,时间表征是人们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在人的记忆系统中,人们是如何表征并储存时间信息的呢?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大约有四种理论观点:记忆组织理论;记忆强度理论、顺序编码理论和重建理论。J.F.William,把心理时间分为三种,即逻辑时间,经验时间和习俗时间。而习俗时间(诸如年、月、日等)与人们的关系最密切,他认为,人们主要有两种习俗时间的表征方式,即词表目录表征和意象表征,前者是言语编码,后者是表象编码,并且儿童习俗时间表征的发展也是从词表目录表征过渡到意象表征。  相似文献   

19.
新疆的"去极端化"工作需要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模糊问题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化认识、澄清观念。为此,不应固化传统和习俗,传统和习俗需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要固化民族和宗教的关系,没有哪个民族天然就信仰宗教,天然就是某个宗教的信徒;不要固化宗教禁忌与习俗的关系,宗教禁忌不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然价值。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不可污名化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划清底线,任何人都不能以杀戮和剥夺他人的生命来实现自己进入天堂的幻想。  相似文献   

20.
风水是道教趋吉避凶的一种信仰和法术。越南北属中国后,风水亦随道教传播到了越南,隋唐时,普遍受到越南地方行政长官的推崇和信奉。越南建立自主政权以后,各皇朝为了标榜神佑族运与君权神授,借助天命维护其现实统治,都对道教风水虔信笃行。值此主流意识的诱导下,道教风水在文人雅士及下层民众中,亦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信奉,并逐渐衍化为一种普遍的民俗习惯。时至今日,道教风水观念仍在越南民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成为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