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语和施受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七回中有: ①你那老和尚几曾吃他? ②师父不曾吃。这都是多义句。一解:吃的动作由“你那老和尚”、“师父”发出,是施事主语句;另一解:“你那老和尚”、“师父”是被吃的对象,是受事主语句。作为受事主语解的,当然可改写为: ③我几曾吃你那老和尚? ④你那老和尚几曾被吃? ⑤那妖怪不曾吃师父。⑥师父不曾被吃。  相似文献   

2.
[也许你曾经陶醉地欣赏过电影“音乐之声”精彩的歌舞,也许你兴之所至,还喜欢唱那脍炙人口的“雪绒花”、“多来咪”等曲子,然而不知道你是否被电影中的主角玛利亚感动过?她令你感动的又是什么?你是否知道她原本想做一个修女,只是因为奉院长的命……院长鉴定她的圣召不是做修女……才嫁给了一位退役上校?这是天主对她的救恩计划,以此来光荣天父。结婚后,她象亲生母亲一样抚养了上尉的七个孤儿成长,当希特勒的经济封锁后造成银行破产使上尉由富豪一下子沦为穷人的时候,她用信仰顶住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以天赋音乐才能成功地组成了轰…  相似文献   

3.
佛教,暨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属于“宗教”。佛学,暨以上各教的相应研究,属于“宗教学”。专事这两个行当的人数──前者叫“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依公布的数据,有30万以上,后者即“学者队伍”,没公布过,总在数百人内。除此之外,对这些宗教已经信仰和正在感兴趣的人数,又有多少呢?一亿人以上!这么多信仰、研究和有兴趣于宗教的人们,无疑,都应当了解和遵守有关政策法规,但是,请容许我大胆添一句“足”──此外,咱们还应当问一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宗教感?有多少?就国人的整体素质而言,窃以为,中国人的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那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在逻辑学中,这种句式叫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只不过,这一句式在日常交际中的神奇功能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不信,请看一个小故事。一天,皇帝打算为难一下阿凡提,就故意指着皇宫前的水池问阿凡提。“阿凡提,你知道这水池里有多少桶水吗月阿凡提笑笑:“这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毛驴都知道,这就是,如果水池与水桶一样大,那就有一桶水,如果水池比水桶大一半,那就有两桶水!”皇帝听了,只好点头称是。请注意,皇上的话的确是一种刁难,但阿凡提不慌不…  相似文献   

5.
永别了 愤怒     
朋友,您在生活中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您可能会认为发怒是您生活的一部分,可您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您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辨护:“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溃疡病。”尽管如此,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您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别人了。 其实,愤怒情绪并非“人人都有”。您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因为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与其为伍。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生理病毒一样,可以使您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6.
那还是我在车间任党支部书记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早上,我刚走进车间办公室,车间的工资员就对我说:“黄书记,劳资科来条子了,咱们车间这月的奖金被扣掉了百分之二。”“什么原因?”我问。“不知道。”我又问:“咱们车间这月的奖金总数是多少?”“正好两千元。”听到这个回答,我想:这一来我们就要被扣掉四十元钱的奖金,主任又外出了,扣奖金  相似文献   

7.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口的这幅对联,如今已流传天下。每逢看到这一名联,朋友,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反正,我的心情是很欣欣然,又很不满意。欣然无须多说,这大白话的意思妇孺皆知,赞美咱们湖楚地方的人嘛!不满意呢,是不满意那后半句——“于斯为盛”。  相似文献   

8.
有不少这样的人:天赋不错,学习努力,环境优越,具有一定的能力,可在人生的道路上,常常碰壁。这是怎么回事呢? 缺乏明确的目标: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小林久三将人的理想、目标,形象地比喻为“梦”。“梦”就象人们心目中的一块绿洲。如果没有它,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就会变得象沙漠一样荒寂。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肖洛荣就曾说过:“我不求知道一切,只求发现一件。”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一旦你将它分散在许多目标上面,难免顾此失彼,建树甚微;反之,即使你能力很小,但如果只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我一直非常喜欢季翱那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然而令我真正领悟到此中禅意的,则是一串雨季最初的茉莉。那是个雨天,雨点比春雨急促,但又比夏雨温柔。午后,我伏在书案到,望着窗外路如细网的雨丝,寻思着这场雨不知还要如此缠绵多久?窗外的天是灰白的,落下的雨也是灰白的。如若我再这样呆数檐角的雨后,我想,那么连带着心懂出会变成民日的了。于是,我抛下书,撑把车踏进蒙蒙烟雨中。屋勃展条小章,原本行人便不等,此时更是稀少,几乎就我一人在这警中徘徊深一脚,浅一脚,溅起朵朵水花。而依旧不体不止地痴缠,我跳圈的脚步在一…  相似文献   

10.
路易斯·帕罗是美国著名的基督教领袖。在这位曾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大型布道会的世界著名布道家面前,赵启正坦率而幽默地说:“我不是信徒,为什么?因为我不能理解上帝。“”我不知道上帝说英文、法文还是西班牙文,我也不知道他的形态如何。”帕罗的回应是:“我不能对您布道。”帕罗如是说,是因为,他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会见赵启正这位很受许多外国人欢迎、很使诸多记者折服的“大人物”的。帕罗见面就说:“赵先生,最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您,您正在主办《财富》全球论坛,您成了报纸新闻的头条人物,所以我在报纸上和电视上多次看到您。”这…  相似文献   

11.
演讲窍门     
许多人都视当众演讲为畏途,而运用以下小窍门,能助你化畏途为坦途。 一、开场白, 讲几句俏皮话,尽快与听众沟通。例如,会议主持人一般在演讲者开讲前先介绍几句,对演讲者赞誉有加,而演讲者可以和主持人打趣:“主席先生,谢谢您的褒奖。我注意到您认读我的手写体没有任何问题。”演讲者还可以俏皮地自我介绍:“我是×××,你们坐在后排的听众可能看不太清楚,我的形象酷似大明星×××,你们看像不像?”谁都知道听众怕听冗长的演讲,所以也有演讲者这样开头:“首先,我有两个消息向各位通报,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  相似文献   

12.
尽形寿     
一年将尽时,遇到一位老友。早听说他善预测,尽管我不很信,因为做人不易,办事又难,便产生了求教的念头。我说:’你帮我算算,明年做事能顺一点吗?”他笑着回答:“这个你不该问,我们都是为佛做事的,应该尽形寿,顺不顺都一样。”我被他的话噎住了,心头的滋味难以形容。我知道:“尽形寿”是一句佛教词。“形”是具有形体样构之色身。“尽形”意指过完此一期有寿限之有限生命。人生短暂!过了花甲之年的我,瞻望前景寿数限期已近。回顾逝去的岁月,坎坷多难,少有顺遂之时!学佛之后我对如烟往事很少耿耿于心,对眼前名利地位看得也…  相似文献   

13.
到一家新开业的规模很大的医药超市去买药,我用医疗卡付费,收银员小姐对我说:“先生,您购买的是乙类药,需要自费负担15%,请您再给我五角钱。”以前在别的地方买药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说:“你就不能通融一下,写一样别的药吗?”收银员微笑着回答说:“对不起先生,那违反规定,我们是不允许的。”遭人拒绝,面子上总不大好看,我有些愠怒地说:“那我不在你们这儿买-了。”收银员小姐双手将医疗卡奉还,仍然面带微笑地说:“先生。您走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成败·选择     
一人,已到中年,一事无成。一日,他请教一位智者。“你说,你试做过很多事,从事过很多工作,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智者问。“我想,是不是我的每次选择,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是错误的选择,导致了错误的结果。”中年人说。  相似文献   

15.
快乐岛     
考试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学开汽车。驾驶应试的日子到了。晚上,朋友们问他:“喂,考试通过了吗?”“还不知道哩.”他回答说,“当我出考场的时候,教练员还不省人事。”我戒酒了某人在酒店叫来两杯酒,喝完一杯又一杯。服务员说:“你真好酒量。”那人说:“不!一杯代表我,另一杯代表我病重的朋友。”第二天.那人又到酒店去,这次只喝了一杯。服务员问:“你的朋友—…,死了?”他说:“不,我戒酒了。”官为己事通系么诀一位记者问国会议员:——先生,请您谈谈官运事通的秘诀是什么?——最主要的是坚定和始终《。一——您能不能再讲…  相似文献   

16.
牧者的软弱     
李世峥 《天风》2008,(20):30-31
曾听一位牧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一位信主不久的肢体,问牧师:“你在这里探访吗?”牧师答道:“不是,是我自己看病。”那位肢体惊讶地说:“啊?牧师你怎么会生病?”这件事听起来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现实中类似的情况却不在少数。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认为牧者就不可能生病,但对很多人而言.却忽略了牧者也有软弱,也需要代祷的这个事实。  相似文献   

17.
学会尊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卖铅笔人手中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  相似文献   

18.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19.
编辑先生: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和一名宗教艺术的爱好者,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为什么伊斯兰教不像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一样,有绘制的圣像? 山东 小林小林读者: 信使者是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之一,但又严禁绘制、塑造任何一位使者(又称“先知”、“圣人”)的圣像,常令教外人困惑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即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的核心信仰是那句著名的“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句话,具有极为深刻的信仰内涵。 “万物非主,惟有安拉”,强调安拉…  相似文献   

20.
比明天年轻     
正常常听到有人叹息着说:"我比昨天又衰老了一天。"我想,他为什么不说自己还比明天年轻了一天呢?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想的是明天会比今天更接近长大,这多么好。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才知道长大并不仅仅是长大,同时也意味着衰老。然而知道了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即使让我从小时候重新来过,我一样也得长大和衰老。但这一定就是一种无奈和不幸么?我想,今天在比昨天衰老的时候,难道不是也比明天年轻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